APP下载

从流通现状看大理甲马的信仰体系

2018-11-12张腾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理流通

张腾

摘 要:甲马,又称纸马,是中国民间进行宗教祭祀及祈福禳灾等民间信仰活动时使用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统称。甲马纸从中原地区传入大理,与白族地区的文化交融,反映出了大理当地人民对于甲马的一种信仰体系。本文从田野调查所得的资料出发,力图从甲马在市场中流通的状况,包括雕版制作者、甲马印刷者、购买使用者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结合宗教信仰的理论知识,进而探求大理甲马的信仰体系。

关键词:大理;甲马纸;流通;信仰体系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甲马,又称纸马,是中国民间进行宗教祭祀及祈福禳灾等民间信仰活动时使用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统称。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在河北、河南称“神码”、“神灵码”;北京、山东称“纸码”;浙江、江苏一带称“纸马”较多;广东称“马子”、“贵人”;云南、四川一带称“甲马”、“纸马”。据文献记载,大理白族地区的甲马纸是从中原地区传来,与白族地区的文化交融,既有白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子,也融入了汉文化多元的神灵元素。大理白族甲马是人与神灵、鬼神、自然沟通的载体,是来往于人神之间的使者。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大理宾川白羊村墓葬中发现了“猎首习俗”,是原始宗教的最早的雏形;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云南夷人绘制图谱,教会了云南夷人绘画,其中巫术的宗教精神主宰着造型艺术;唐朝时中国开始以纸为祭品。而从滇国巫风到以纸为祭,不难从时间的隧道中找到与甲马联络的信号。“巫鬼信仰”、“巫画流传”、“以纸为祭”,这些都成为萌发“甲马”的条件。加之“马”在云南历史上经常被赋予显赫地位、神奇色彩与功利作用,祭祀时“马”便成为请神驱邪、招魂送灵、祈福禳灾的媒介,突出了云南马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成为甲马在云南生根发芽的条件。它能够流通并使用至今,也反映出大理当地人民对于甲马的一种信仰体系。

1.大理甲马的制作过程

在封建社会时期,甲马是所谓的“朵兮薄”(白族民间巫师)在法事活动上使用的一种法器用品,只有“朵兮薄”掌握不同甲马的使用方法,且甲马也由他们雕刻印制,普通村民无权制作使用;而他们一般是世代传承或者偶然神授,普通村民无法染指。所以,村民家中发生事故,需要祈福禳灾的时候,村民就会找“朵兮薄”到家中进行法事活动,并支付一定的费用。甲马的雕版一般会继承下来,以供后来的“朵兮薄”使用,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的甲马雕版和甲马纸被损毁,只有部分甲马纸被藏匿才得以保留;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人又开始制作印刷甲马纸,但是只能一张一张地印刷,费时费力。当今甲马纸的制作延续了传统的工艺与方法。即先用刷子将调配好的油墨刷在甲马雕版上,再把白棉纸平铺于甲马雕版上,最后用准备好的木条压住纸张进行印刷,使图案能清晰地印于纸上。这种印刷方式对于油墨的控制要求非常高,油墨少了不能将图案清晰印出,油墨过多则会使甲马线条变粗、图案模糊。有经验的印刷者刷一次油墨可印多张甲马纸,而且清晰美观。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对甲马纸数量的不同需求,有的地区出现并使用印刷机印刷甲马,先将图案用电脑印到胶板上,再将胶板放到印刷机上便可印制,人工只用操作机器和将印制完成的甲马分类便可。

甲马纸的制作从传统方式发展至今有了许多演变。首先,甲马雕版材质发生改变,传统使用的是梨木,可现在有的地区开始使用橡胶制的雕版,更易于雕刻和保存。其次,内容有变化,即雕版上的图案有所改变,雕版制作者有时会根据信众的需求对一些雕版图案进行修改。最后,制作工艺在传承中创新,从传统的手工雕刻并印刷发展到如今有的地区开始使用机器雕刻印刷,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2.大理甲马的流通结构

从甲马的制作演变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甲马流通结构便是:“朵兮薄”直接出售给有心理信仰需求的人,并进行法事活动,逐渐发展到出现专门印制甲马纸并且出售的甲马纸售卖者。

现今甲马的流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雕版制作者将雕版制作完成后售卖给村民,村民自己印刷出售。第二类是雕版制作者自己印刷,自行销售。这其中都没有出现“朵兮薄”的身影。

古今甲马的流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演变,从传统的“朵兮薄”直接与使用者进行交易,发展到如今雕刻者、印刷者、使用者相互存在交易关系的模式。当然,在当今流通系统中,还存在“朵兮薄”。他们会在一些特定的甲马使用时提供建议,并进行测定吉日、趋吉避凶等法事活动。他們认为甲马上的鬼魂神灵都有自己的司职,使用者要知道自己不幸冲犯了哪一个鬼神,并且要将之送走。

甲马纸从制作到流通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演变有复杂的原因。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刷工艺不断提升,传统的甲马纸制作效率较低,必然被淘汰,先进的工艺则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甲马纸的品质。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上升,购买便宜的甲马纸不会给人们带来负担,所以信众也会较多的购买,而这就需要靠现代制作技术大量生产。再次,如今对于甲马纸需求的人不同了,之前是“朵兮薄”和一些老人相信并使用,但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使用甲马,并成为一种风俗,所以制作工艺和流通的结构不断改进,有助于更多人的使用,甚至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使用。最后,随着使用量和使用人数的增加,制作工艺的不断演变,有利于甲马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造出更高价值的精神财富。

3.白族民间信仰的信仰心理

无论是甲马纸的制作者还是使用者对于甲马都有着一种信仰心理,即从众心理推动之下的圣俗同构的信仰心理。从古至今,甲马纸的制作者对于甲马都有着独特的信仰心理,他们也是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要成为“朵兮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部分是偶然神授,突然之间便会进行法事活动;还有一部分是继承先辈,但继承者不一定是自己的子女。他们不仅自己对甲马有信仰,还会抓住民众的信仰心理状态,因为无论是疾病还是灾祸,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的心中所想而造成的。而甲马就是“心想事成”、“有求必应”的心理与神灵沟通的媒介,甲马满足了信众的心理需求,所以才有“朵兮薄”的存在,甲马也才得以流通。

如今的甲马雕版制作者是甲马的信众,但与普通信众不同,他们还会通过自己的信仰心理状态去抓住普通信众的信仰心理去制作雕版,并印刷使用。甲马上神灵的模样全是雕版制作者雕刻而出的,而甲马发展到今日,雕版制作者对于甲马雕版的改进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对于甲马使用者的信仰心理准确拿捏,并表现在对于甲马雕版的改变上。从前雕版的制作者就是“朵兮薄”,他们知道甲马使用者的心理,为什么要使用这类的甲马,并对使用的甲马进行解释,要使用者信服;所以必须了解使用者的信仰心理。

甲马虽然在市场中流通,但是价格低廉,购买一套只需不到一块钱,并且使用者不会进行长期购买,也不会进行囤积。所以售卖者几乎不会以此单一的形式经营。在传统的流通结构中,甲马就是作为一种人与鬼神交流的媒介,当时巫师应使用者的需求,选用适合的甲马,并配上一张《甲马之神》或者《甲马》作为一个“传达意义”、寄托美好意愿的媒介;所以它们表现出的是使用者的信仰心理,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甲马上,以此得到心理安慰。

构成甲马信仰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甲马使用者的信仰心理,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准宗教”,有广泛的涵盖性和兼容性,所以很难将它简单地归入某种宗教当中。“特别是在经过吸纳、糅合了传统巫术的一些内容,也经过改造、简化佛道二教的一些教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民间信仰已俨然生长为一株参天大树。”民间信仰也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宽容的性格或品质……是整个民族的一般精神,因此也是这个民族的宗教的一般精神。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合一的。”[1]

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所采购张贴的甲马的具体意义;只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使用或者只是看到其他人家也这样张贴,便也买了在自家进行使用。“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部分青年多持‘信则灵,不信则无不妨试试的心态,成为了甲马新的消费群体,也使其获得了更多的信仰空间。”[2]这样也不利于甲马意义的传承,人们大多是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之下,知道此类甲马是有祈福禳灾意义,是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理。

在甲马使用者的信仰心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圣俗同构心理。圣俗同构,即信仰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同构关系,信仰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和补足。甲马作为民间进行宗教祭祀及祈福禳灾等民间信仰活动时使用的物品,其中包含了甲马使用者在精神、信仰世界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是使用者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达到或是极力追求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描述和补足。

想要得到信仰世界的诉求,一般需要进行仪式,称之为巫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在进行任何活动时,会遇到阻碍,猎人会找不到猎物,水手会赶不上顺风,或者十分健康的人也可能忽然力不能支,在這样的情形下,他的知识、经验、技能都没有用了。焦虑中的渔夫或猎人,也在想象中看着鱼到网里,兽被刺住;他更呼叫这等鱼或兽的名目,用话来描写捕获成功的异象,甚且装出样子模仿他所希冀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于人所做的事中,所以人们总希望美好事物的降临,如猎人每天能捕到猎、渔夫每天能打到鱼等等,而这些就表现在人的信仰世界当中,它们对于在现实世界所向往的美好事物是一种描述和补足。

在春节使用的甲马当中,每家人都希望老人长寿、年轻人能赚钱养家糊口、一家人和睦美满的生活,所以贴的是《寿星》《财神》《和合如意》等;而在祭本主时,人们的愿望诉求更加多样,所以不仅有《本县城隍》《本境福主》,还有求子的《子孙娘娘》、祛病驱瘟的《痘儿哥哥》、求六畜兴旺的《六畜大王》等等。这样的甲马组合,从信仰世界出发,完成了大部分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美好事物的诉求。“巫术与伦理的共存还反映在民间信仰与伦理诉求中。”[3]其中巫术便是信仰世界,伦理则是现实世界,巫术与伦理的共存,也就是信仰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同构的关系,信仰世界通过巫术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补足、完成诉求。

综上所述,甲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民间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是还有常用的一部分甲马在市场中流通,而在流通中必然有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从甲马的流通结构中不难看出使用者是将甲马作为一种媒介,表达一种对现实世界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激发了更多的使用者出现,所以大理甲马的信仰心理结构是一种从众心理推动之下的圣俗同构的信仰心理。

注释:

[1]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83-284.

[2]石剑峰.白族民间甲马纸源流、传承与变异微探[J].民族艺术研究.2013.(21):128.

[3]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15.

猜你喜欢

大理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图说十八大以来的粮食流通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美国的蔬菜流通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