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分析学人格结构理论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人物形象

2018-11-12朱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

朱潇

摘 要:《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爱情教科书”,文中讲述了阿里萨与费尔明娜之间的爱情故事。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每个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关联,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表现,则是这个有机组织协调活动的结果。本文就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周旋于爱情中的费尔明娜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霍乱时期的爱情》;费尔明娜;弗洛伊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爱情教科书”,文中讲述了阿里萨与费尔明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年轻时相遇却错过彼此;经过各种人生起伏后,在人生晚年却仍旧未能步入婚姻。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加西亚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经历与等待中,阿里萨与费尔明娜都是复杂爱情中的悲剧受害者。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在每个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关联,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表现,则是这个有机组织协调活动的结果。本文就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结构观”,即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结构,是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秘而又最不可及的部分。本我为人的心理过程提供动力,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它遵循“唯乐原则”,即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们后天学习并且对外界环境适应发展后的结果。自我则遵循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從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超我遵循理想原则,规定着道德的标准,依据至善至美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便达到理想自我的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3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的目的在于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求满足本我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满足的事物不能违背超我的价值观。因此,本我、自我和超我应该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保证健全人格的正常发展。

二、费尔明娜的人物解读

“读书声没有中断,但女孩把头抬了起来,想知道是谁在窗口经过。谁也没有料到这偶然的一瞥,引起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因为这一瞥,开始了费尔明娜与阿里萨两人的爱情故事。费尔明娜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孩儿,对爱情还未感到好奇,在阿里萨的日夜守候和多达两年之久的书信来往下,费尔明娜对阿里萨的情感由“怜悯”、“消遣”逐渐变成“好奇”、“焦虑”、“渴望”,开始偷偷给他回信,直到两年后答应他的求婚。阿里萨热烈的追求,激发了费尔明娜爱的本能,与阿里萨来往,就是追求本我的快乐和满足,从本我上,费尔明娜忘记了现实的干扰,爱上了这个瘦削穷酸的少年。但在与父亲远行归来后,再次遇见这个与之书信交往的阿里萨,“看见了两只冷若冰霜的眼睛,一张苍白的脸,两片因胆怯而咬紫了的嘴唇,就跟那天在望大弥撒时他第一次和她近在咫尺的情况一模一样,有所不同的只是热恋的激情变成了不满的冷峻”,现实的自我让她意识到本我爱情的荒谬,她决然的将他从生活抹去,“不必了,忘掉吧。”“我们之间,无非是幻想而已”。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结构,是人格中最原始、最神秘而又最不可及的部分”本我只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也许一开始,费尔明娜喜欢上的就只是阿里萨带给她的神秘,爱与不爱不需要那么多理由,只是单纯地追求 唯乐的原则。

最后,费尔明娜选择了衣冠楚楚的乌尔比诺医生。费尔明娜的自我从相貌、金钱、地位选择了后者,这是她的自我制约本我,引导她去寻找一个在当时被社会普遍价值观所接受的婚姻对象,不再仅仅凭本我的激情去谈不切实际的恋爱,而是用自我寻找一个安定的归宿。就像阿里萨的母亲曾说“弱者永远无法进入爱情的王国……女人只会对意志坚强的男人俯首称臣,因为只有这样的男人才会带给她们安全感,她们渴望那种安全感,以面对生活的挑战”。二十一岁的费尔明娜不再是曾经那个懵懂少女,满足于虚幻狂热的爱情,乌尔比诺才像一座港湾,为她遮风挡雨。自我要求她面对现实,阿里萨骨瘦如柴、可怜兮兮、家境贫寒,是个私生子,职位是普通的电报员;乌尔比诺仪表堂堂、文质彬彬、知识渊博、家境殷实。从现实原则满足自我需求,自我都会选择后者。

然而在与乌尔比诺的婚姻生活中,也并不如她想象的美满。平淡的生活中总是爆发矛盾,会因为睡觉总是被吵醒而暴躁、会因为便地被弄湿而叫嚷、甚至为浴室没有搁肥皂而争吵……费尔明娜为“在许许多多昏暗的黎明发生过的数不清的小纠纷”而恼怒,面对婆婆和小姑的刻薄,还有 丈夫的偷情不忠,超我驱使着费尔明娜一次次容忍接受糟糕的现实,并努力去维持这段婚姻。费尔明娜说“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反感。”她力图营造世人眼中完满的生活,用理性道德约束自我,控制着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超我让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两人相互妥协,接受和习惯彼此的缺点,并相互依偎直至衰老。其实在乌尔比诺生命终结时他们依然怀念并珍惜共同的日子,乌尔比诺在奄奄一息时仍然抵抗着死神告诉费尔明娜“只有上帝才能知道我多么爱你”,而费尔明娜也希望追随丈夫而去。多年的婚姻生活让两人生出本我的亲密,他们不明白他们相扶相依是否是出于爱情,但却从本我,让他们珍视彼此,相濡以沫。

在乌尔比诺去世后,面对阿里萨五十多年后的再次表白,她是惊讶又愤怒的,对于阿里萨再次热烈的追求,她犹豫迟疑,超我从道德上遏制她的情感,她是乌尔比诺的遗孀,社会的伦理道德不允许她逾越,“世上的一切都变了”、“我别无他求,我都满七十二岁了”,她在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她女儿冲她喊道“我们这种年纪谈爱情已属可笑,到他们这种年纪还谈爱情,简直是卑鄙”,虽然她为女儿的粗鲁感到愤怒,但也承受着巨大舆论的压力,她都七十二岁了,她有了自己的儿女,在这个年纪还谈情说爱世人会怎么看待她这个丈夫刚逝去的老女人。费尔明娜的本我渴求着阿里萨的温柔和陪伴,但自我告诉她年龄的不切实际,超我提醒着她道德的伦理,本我、自我、超我的碰撞让她不安又疲惫,只能小心翼翼地 维持着三者的平衡。

阿里萨理解她的矛盾,因为阿里萨曾经也被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困扰,他知道费尔明娜和他继续来往承受着多大的压力,来自她的子女,还有 社会的道德……但他们的爱情晚来了半个世纪,他不允许伦理道德将他们最后的机会捆绑,最终,费尔明娜跟随阿里萨登上了远离世俗道德禁锢的“新忠诚号”,在那儿,没有超我的困扰、没有自我的约束,只有本我的热情,只有简单的相伴。

参考文献:

[1][哥]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M].杨玲(译),南海出版社,2012.

[2]王淑花.《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的虚幻与现实[J].时代文学,2013(02).

[3]张慧云.痴情?滥情?——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分析《霍乱时期的爱情》[J].名作欣赏,2006(11).

[4]李皎.弗洛伊德人格论视域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解读[J].语文学刊,2015(04).

[5]陈兰萍.试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和谐人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

[6]吴爱邦.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伦理意义探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2700万美元!弗洛伊德案和解金
“措词口水战”:将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称为“Riots”(暴乱)有何深意 精读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
弗洛伊德的爱情之火
——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女王的6年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