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世界的凋蔽 与传统文化的挽歌

2018-11-12蒋千慧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秦腔

蒋千慧

摘 要:长篇小说《秦腔》以我国的西北民间生活为题材,将清风街所发生的一切琐碎小事串联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日渐凋敝的景象。本文主要分析《秦腔》中的琐碎小事,从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传统道德沦丧两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没落。

关键词:乡村世界;文化凋敝;《秦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引言:

作家贾平凹的《秦腔》以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作为线索,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实则反映了现在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笔者认为《秦腔》可以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救星,是一首不朽的文化挽歌。

1.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安居乐业、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发展中,农民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所以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是不可言喻的。小说中的夏天义可谓是这崇敬土地、敬畏自然的典型代表,但现代文明不断涌入农耕社会,也让夏天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伴随着金钱的诱惑,农民的生存方式也不再以传统的农耕文明为主,土地正在走向衰落。

夏天义为了让土地得以留存,让自己的子孙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不顾惜自己年迈的身体务农、修建水沟,为了不让农民的土地被侵占,阻止修建工厂、修建道路,反对一切破坏耕地的行为,最终因为一次意外永远地埋葬在“自己的”土地中。而夏天义的子女,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意志,在这一代人眼里土地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他们更重视产品经济发展。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要在耕地上建立农贸集市,在君亭的眼中粮食是充足的,但是赚不到钱农民就会过得不幸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农贸集市很快建立起来,虽然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现状,但是也将外面的不良风气带到了这个民风朴素的小街中。而到了夏天义的孙子辈,人民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愿去地理耕田,如翠翠到省城去干一些说不出名堂的营生,村里的精壮劳动力大都已经外出打工,以至于村里的老人死去都没有能够抬得动棺材的人。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所有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来源于农耕文明。所以保护我们的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现存的传统文化,也正是有这样朴素的传统文化,才能造就我国绵延的文化历史,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承载力的来源。

2.传统道德的沦丧

随着秦腔的日渐凋零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清风街农民的道德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代生活方式不断涌入,已经让每位农民变得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农民的那种正直、善良已经消失殆尽,其主要表现在孝道沦丧、奢靡之风、淫乱之风、扒窃之风、名利之风等等。

当商品经济盛行,夏天义的五个孩子都开始变得势利,在二婶患上白内障后,其孩子不但不进行治疗,还嫌弃她是个没用的“东西”并恶语相加。为了招待县商业局长,各级政府领导,村支书也是花了不少心思搞招待。而为了让自己过上舒服的日子,雷庆妻子梅花只顾自己赚钱,与乡亲们之间的感情也越发淡薄;当地两大家族为了名利斗的遍体鳞伤,为了金钱造就了豆腐渣工程的教学楼,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在当地居民眼中,已经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之说,在他们眼中只有钱,为了金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种种不良风气严重扰乱了人心,清风街已不再民风古朴,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乌烟瘴气的是非之地。

3.关于叙述者

小说的创作内容和精神从来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秦腔》中的清风街实则是作者的根、作者家乡棣花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与作者的左邻右舍都有关系。因此,小说更能反映生活中各种矛盾和摩擦。笔者认为,小说中的半疯不傻、半疯不疯、神经恍惚 的叙述者的出现有点突兀,这是因为小说的总体基调造成的,虽然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其表现形式更具备艺术化,这就造成感情表达上容易“過激”和“变味”。《秦腔》的总体基调是为了表现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是为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欺瞒、背叛、纠葛,与其引入一个精神恍惚的叙述者,不如采用更为普通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这样更能体现文章的韵味和朴素之情,这样更能贴近生活,让读者领会到作者更深层次的含义。

虽然正文中的叙述者可能并不令人满意,但是《秦腔》的《后记》中的总体情感基调则十分“贴地气”,让读者有种读散文的感觉,文章看起来是那么舒服,表现形式也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一段《后记》虽然在表现手法上让人觉得很舒服,但并不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创作心情,采用一个精神恍惚的叙述者更能折射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矛盾。

结语:

总之,通过作家贾平凹笔下的《秦腔》,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日渐凋零的忧虑。深入研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细腻心思和担忧。现阶段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都在不断进步,但人类进步的节奏过快,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渐没落,这不利于我国青少年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因此,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保留,两者皆不可抛弃。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孙新峰.《秦腔》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文化意义[J].商洛学院学报,2009(1):27.

[3]刘同兵,王治国.真实的乡村迷茫的情感[J].商洛学院学报,2008(1):35.

猜你喜欢

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三生万物——近现代秦腔发展模式管窥
宁夏现代秦腔“三部曲”的实践意义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秦腔文献整理方法刍议
名家与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