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的诗意孤独:埃拉·惠勒与吕碧城感怀诗歌比较

2018-11-12上官书仪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惠勒吕碧城埃拉

上官书仪

摘 要: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1850-1919)与吕碧城(1883-1943)分别是美国与中国同一时代具有理性思维与先进精神的杰出女性作家,由以诗词作品见长。二人虽生活在太平洋两岸,但经历相似:年少成名,作品丰富,关注女性发展,受宗教影响,一人终老,身后萧条。然而,受社会时代背景影响,二人的诗作风格却迥然不同且各具特色。本文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入手,对二人的创作背景、诗歌表现手法和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试探究二人在撰写感怀诗歌时对个体“孤独”这一主题不同的呈现,希冀读者对此二位伟大女诗人再度关注,并对其诗作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文化重新解读,挖掘诗人的经典价值并于使之流传于现世。

关键词:吕碧城;埃拉·惠勒;感怀诗歌;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

一、引言

“宇宙中有两种可能性:我们要么是孤独的存在,要么不是,无论哪种,都同样可怕。”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对于孤独的存在如此说。古今中外,对于孤独的认知一直都是诗人们悬在心头的主题之一,虽不比忧国忧民、山水田园、思乡怀人、爱情闺怨诗般备受瞩目,诗人们却无时无刻不表达着对个体孤独的隐喻暗示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追求。

而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兴衰不可能是孤立的,在一种文化现象背后总是有着相应的其他文化现象。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拓展,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稳定,文化气氛的开明、宽松和浓郁都是文学繁荣所必不可少的因素。19世纪,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人类诗歌艺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世界文学“现代运动”的初创期。在19世纪末,尽管激情式抒写的浪漫主义诗歌受到重视诗艺的诗人的质疑,但是仍具活力,尤其敢于创新的浪漫主义精神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诗人,不但涌现出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诗歌流派,还在多个国家出现了“自由诗”运动。

美国19世紀文学发展迅速,尤其是诗歌,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兴起有着直接的联系,战后重生,自由的获得,使人们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诗歌恰恰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裂变时期,战争与革命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种种进步社会思潮、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应运而生。不同的国度,却都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和开放社会思想的难题,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又被纳入世界历史的总进程,虽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状况,却阻挠不了文人墨客对于不同文艺理论和写作手法的吸收综合。

二、诗歌创作风格及主旨比较及影响因素

埃拉发表《孤独》一诗那年,吕碧城在安徽出生。19年后,吕碧城写下了《踏莎行》一词。这两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都叹时光匆忙,却在两类迥异的文体中完整的代表了两类极端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是笑对百难还是愁眉深锁?

《孤独》开篇便借助两个相当有力的情绪——“哭”和“笑”,以吸引读者目光,将近结尾又以“一个接一个”“排队”“穿越”等极具画面性的词语勾勒出时间流逝的缓慢和具象的孤独。全诗除题目外并未提到“孤独”,乍看,简明轻快的诗歌韵律给人轻松的感觉,可慢节奏诉说却带给人们挽歌似的忧伤和安静的思考。埃拉描述的是孤独的路径,从哭泣开始,经历悲恸,直至痛苦和灭亡。其在用韵上十分考究,偶句押韵,并强调居中的定义词,如“你哭泣,却只能独自黯然神伤(Weep, and you weep alone)”和“它的烦恼已经足够(But has trouble enough of its own)”,alone和own,加强了读者对于孤独的感受。而这种用韵技巧也是全诗的隐喻,以外韵暗示人们的相聚分离。另外一种用韵技巧是诗人在每节第三,第七行都插入了内韵。内韵,也可以说是情绪韵。一首具有真情实感的诗,应是字字合情,字字合韵,情绪的复杂多变决定了韵律的复杂多变。此外,诗歌中不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拟人,“只因古老而忧伤的大地必须注入欢乐(For the sad old earth must borrow its mirth)”,“你歌唱,山谷将与你合音共曲(Sing, and the hills will answer)”,“快乐之声总能引起回声阵阵(The echoes bound to a joyful sound)”。文学技巧的广泛应用,诗歌旋律和节奏的把握,使《孤独》一诗超越了个体孤独的悲戚感,留给读者的唯有对于时间和生命逝去的追思。

不同于西方的叙事长诗,中国的抒情短调酝酿了千年之久。吕碧城在《踏莎行》一开始就抓住“孤”这一主题,将许多鲜明的自然景物,无比巧妙地组织起来――近看“孤村”、“古道”,远眺 “青山”、“长空”。不仅内韵、外韵协调,且情景融情。诗人同样使用修辞来加强情感表达,如设问,“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叠韵,“漠漠”、“离离”;拟人,“欲黄重绿情难了”;对比,“韶华有限恨无穷”等,加之一系列如“孤”、“残”、“衰”、“愁”等形容词,更加衬托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类李清照人生顿悟千古慨叹般凄迷的气息。

吕碧城与埃拉在对生命本体的追问与思考上都不约而同地融入了深邃的哲理,万物虽有生有灭,但本质上趋于永恒;个体虽匆匆无常,但万物有序,新旧更迭,连接不同的生命旅程。

三、结论

埃拉与吕碧城都是那个时代敢于为女性发声的伟大诗人及作家,可不为新兴力量所接受和不愿迎合新兴力量却不谋而合地阻挠了二人作品的流传。她们是时代遗珠,孤独的诗意着,在自己的诗词创作道路上渐行渐远,为切实的民生百态写下洋洋洒洒的文字,令今人读来仍觉意味深长。

埃拉的世界观完全体现在她的诗歌题目上,“无论什么,皆为最好”。虽然她未有一部作品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马西森收录至《牛津美国诗歌集》,仍无法抹去其诗歌的熠熠光彩。吕碧城早期词作大多以伤春悲秋、念远伤别为主题,继承了传统闺中词的婉约风格;但至中晚年,多用佛道词汇、典故,饱含哲理。不同于埃拉诗歌中显而易见的乐观情绪,吕碧城的诗词中经常会出现“萧条”、“哀顽”、“寂锁”、“空怜”、“凄恻”、“苦吟”等消极的表达,虽然诗词内涵思想激进明理,可用词方式却突显强烈的个人情感特征。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1943年1月4日,吕碧城于夜梦中得到启示,作下最后一诗寄于友人,这是其对人生的总结和感悟,亦有遗憾。20天后,她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在中国女性诗人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吕碧城以一个先觉者的姿态走出了中国新女性之路,纵然这路孤独。就像王忠和在《吕碧城传》中写着的:“吕碧城的离去,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吧。中国的教育界、新闻界、文学界、学术界、宗教界,尤其是妇女界都不应当忘记吕碧城”。同样地,世人也不应忘记埃拉。

参考文献:

[1]Ballou, Jenny. Period Piece: Ella Wheeler Wilcox and Her Times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40.

[2]Gardner, Martin. New Thought, Unity, and Ella Wheeler Wilcox [J]. Hypotheses: Neo-Aristotelian Analysis, 1993 (05): 8-11.

[3]Wilcox, Ella Wheeler. Drops of Water: Poems [M]. South Carolina: Nabu Press, 2011.

[4]郭延礼. 南社作家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及其诗学观——纪念南社成立一百周年[J]. 文学遗产, 2010 (3): 127-137.

[5]李保民. 吕碧城诗文笺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6]王忠和.吕碧城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

[7]姚艳梅.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J]. 作家, 2010 (20): 101-102.

猜你喜欢

惠勒吕碧城埃拉
比埃拉 拉丁游子
米哈埃拉·诺洛茨和美之地图
鲍里斯·约翰逊,拜相之前先离婚?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断魂何处问飞蓬
惠勒与电风扇
重口味身体穿孔
大毒枭洛埃拉:拉登死后世界头号通缉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