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峡
2018-11-12王充闾
王充闾
“船窗低亚小栏杆,竟日青山画里看。”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泛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这山川胜景。
三峡,这部上接苍穹、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
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两千年前,一叶扁舟从那条唤作香溪的水流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
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蒙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朧意态。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
始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
再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卒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阅读思考
1.联系上文,说说第二段中加点的“摊开”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2.文章结尾,作者说“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这三种灵境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3.你对三峡的景物(如山峰、溪水、森林、云霞……)有怎样的感悟?请任选一项,仿照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写出你的感悟。
它的 ,都是 ,里面 。
江水又东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色彩,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阅读思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峡口百许里/每至晴初霜旦
B.至峡口百许里/绝壁或千许丈
C.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自非亭午夜分
D.哀转久绝/泠泠不绝
2.本文与《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滩”得名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