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深刻 情真意切
2018-11-12潘军芳冯汝汉
潘军芳 冯汝汉
片段示例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赏析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我”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十分真挚、朴素的内心情感。“特别”“值得”“永远”等词,或是表示强调的副词,或是富有力度的动词,于朴实中饱含着朱德总司令对母亲去世的隐忍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赏析
一个“好”字,一个“总是”,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还要”有递进的意味,写出母亲的辛劳,她每天的劳动内容多、劳动强度大,突出母亲是个“好劳动”,暗含“我”对母亲的崇敬、心疼之心。“还能”写出母亲的能干,暗含“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赏析
两个“永远想念”,回环往复,母子之情感人肺腑。第一个“永远”,写出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我”的思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当听到母亲想见“我”一面却未能如愿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既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我”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赏析
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虽然是未加修饰的,但却是最生动的。“离我而去”“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等,都是发自肺腑的平常文字,浸透着“我”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同时,作者化悲痛为力量,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升华到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活学活用
请你说说下面几段文字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质朴的语言来表达真挚情感的。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胡适《我的母亲》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3.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葉,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韩逸萌《奶奶的粽子》
(参考答案见下期)
课文导入
初读《回忆我的母亲》时,可能觉得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一读就懂,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细细品味,耗精力去研读。其实不然,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自然成文,质朴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