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现状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2018-11-12周树森宋飞
周树森 宋飞
摘 要:本文从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及土地现状出发,阐述了保护区土地现状和所具有的生物种群多样性、生态环境脆弱性、森林生态系统近自然性等特点。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保护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成为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道生态屏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现状;生物多样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234
1 土地利用现状
1.1 总土地面积
白狼山保护区总面积17440hm2,按区划分,核心区8010hm2,缓冲区2680hm2,实验区6750hm2;按权属分,国有林地6765hm2,集体林地9450hm2、农地920hm2,其它(村屯)255hm2。保护区国有林公益林面积7260hm2。
1.2 林业用地情况
业用地面积16215hm2,农地970hm2,其它用地255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3%、5.6%和1.4%。关于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在林业用地中,按权属划分,国有林地6765hm2、集体林地9450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和54%。按构成划分,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765hm2(国有6000hm2、集体576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2.6%;疏林地57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5%;灌木林地270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6.7%;荒山荒地31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其它林地86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3%。
2 生物多样性研究
2.1 生物种群具有多样性特点
通过考察,确认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151科497属1006种(含变种),其中,苔藓植物31科76属151种;蕨类植物14科22属42种;裸子植物3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03科392属803种。查明白狼山國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26目56科221种,其中包括兽类有6目13科29种;鱼类2目3科23种,鸟类15目、33科、152种;爬行动物有2目4科12种;两栖动物有1目3科5种。此外,无脊椎动物的昆虫有11目83科482种。其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狐狸、野鸡、野兔、蛇等野生动物繁衍迅速。在生物群落方面,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可分为4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23个群系。除了各类落叶阔叶混交林组成的地带性植被外,还可以看到由天然侧柏、油松等为主所组成的群落类型和其它杂木林群落,灌木群落类型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山杏灌丛、荆条灌丛、榛子灌丛、紫丁香灌丛、绣线菊灌丛、花木蓝灌丛、映山红灌丛、胡枝子灌丛等。此外,还有一定类型的草甸和沼泽,由此看出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2 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特点
保护区位于燕山、内蒙古高原、渤海辽东湾、科尔沁沙地、大兴安岭南部和辽东山地交汇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的农林交错区。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人为破坏和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保护区的树木、草本、山体等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非常脆弱。
2.3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近自然性特点
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辽西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等历史的原因,曾对森林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加之“十年九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使森林植被覆盖率明显不高,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但在保护区内,由于原黑山林场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爱场如家、视保护生态环境如保护眼睛一样的珍爱精神,使原有的森林资源得到很好的营林保护,自然环境得到充分的恢复,才有现在的保护区核心区内大量的天然林、天然蒙古栎为建群的森林群落,以及由天然侧柏、柞树、桦树、油松、迎山红等为主体,所组成的群落类型和其它杂木林群落的完整统一,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近自然性的特点。现存的保护区完好的森林植被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不仅对辽西重要河流的水源涵养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有效阻挡来自西北寒冷蒙古气流的袭掠和科尔沁沙地的南侵,成为辽西地区名副其实的一道生态屏障。
2.4 保护区具有科学研究性的特点
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加上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加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森林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人文景观等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生态学、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地质地理等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使保护区具有科学研究性的特点。
3 结语
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辽西森林资源保存较好的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保护区具有生物种群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森林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性和科学的研究性等特点。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原本脆弱的环境得到恢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区成为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屏障,这对研究辽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和探讨辽西地区自然生态演替规律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地。
作者简介:周树森(1974-),男,辽宁葫芦岛市建昌人,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