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018-11-12张永华
张永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额基础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能够大大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在农业种植中的现代化技术进行分析,以促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种植;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83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催生出许多新的事物,提升了生活质量,为生活带了许多便利。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为农业提供许多便利,科学技术催生出许多技术手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本文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1 在农业种植中采用数据库技术,能够大大节省解决问题的时间
农民可以在数据库中找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农业领域专家意见,输入农业信息数据库,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节省了时间。利用农业专家系统解决的问题,不需要专家亲自参与,农业种植模拟系统可以将参数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的整个过程,有效地分析是否可以生长。当前,以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为目的的转基因技术包括转基因种子技术、杀虫剂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授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转基因技术上突飞猛进地提高作物品种,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无线传感器监测系统在农业种植领域,特别是在温室蔬菜种植过程中
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pH值监测等,对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进行了全面的监测是断断续续的,不能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数据的可靠性差;通过建立无线传感器监控系统,消耗大量人力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无线传感器监控系统包括无线传感器、执行器、处理器、数据传输系统。作物生长环境实时监测的无线传感器。反馈数据处理器。通过预置程序确定当前状态是否满足要求。如需要对生长环境进行调整,对执行机构的处理器指令,控制灌溉、温度、通风系统的执行机构。自动化,通过无线传感器监测系统实现无人监控,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准确监测。
1.3 可视化技术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可以有效预防这些问题,即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也及时解决,降低损失。计算机能够将问题发生的场景通过传输系统的主机存储和使用高清视频监控和实時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通过监测工作可以有效地规范现场人员的行为。而且一旦有了这种现象,通过检索监控录像,确定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产品质量。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 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环境中通过作物诱导的方式最终发展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种子的培养率,在幼苗期间能够有效地防止病毒苗的入侵,组织培养技术的种子种植经济作物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能够为种子种植经济作物提升经济效益。在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的时候,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在光照、温度和湿度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对空气中所含有的气体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种子的培养率。
2.2 生物技术的发展,诞生出一种新型农药
即生物农药,这种生物农药相较于传统的农药有着巨大的优势,它不仅有着传统农药的效果,同时还不会像传统农药那样污染环境,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小,也不会使作物的抗药性增加,有利于提升作物的质量安全水平,但生物农药存在成为成本较高的问题,希望这一问题在未来能够解决。
2.3 转基因技术是农业领域中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生物技术
当前是通过基因再组合的转化,引导人们进入有机体,从而影响生物技术,关键是要找到转基因技术的目标基因和农业种植的提取。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转基因技术能够改善农作物的基因条件,提升农作物的质量,比如在抵抗疾病和灾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3 结语
本文所列举的现代技术只是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现代技术可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比如国外应用的红外热成像技术、GIS技术、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提升生产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生产质量,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冯晶.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54-255.
[2]王帮元.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9):50-52.
[3]孙伟.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