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河产业园发展路径研究

2018-11-12蔡钰明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机制

蔡钰明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跨区域转移逐渐呈加速发展态势,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也成为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追捧的热点。产业共建也成了产业转移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并基于“产业园区—政府—环境”的逻辑框架,通过分析深河产业园的现状,对其提出发展路径,为我国合作共建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

一、研究思路

产业园区是一种通过政府或者自组织形式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集聚各价值链上的企业或者生产要素而创立的特殊企业集群。而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务,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去追求经济增长与财政绩效。产业园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对产业园区建设的研究,将基于“产业园区—政府—环境”的逻辑框架进行。

从网络视角看,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模式,是一个由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多种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根据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社会网络资源越广,网络规模效应越大,系统整合的效力越强。区域内行为主体的联系具有协调效应的性质。它们的积极互动和知识信息交流,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结成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关系,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区域地方性社会文化和制度产生合作创新的集体学习氛围,支撑着区域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并基于“产业园区—政府—环境”的逻辑框架,通过分析深河产业园的现状,提出河源本地化、针对性的发展路径,来充分发挥本地产业比较优势,支持经济长远发展。

二、现状

(一)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与管理体制

首先,河源的“一区六园”,从园区选址、申报和规划,全部由园区的上一级政府主导完成,并由上一级政府向园区派出管理委员会来全权负责园区的各项开发建设工作。其次,河源工业园的土地一级开发,完全由政府主导进行。从对园区内的城市国有土地、乡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收、拆迁、安置、补偿,到园区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园区土地达到“七通一平”,再到对园区熟地进行有偿出让或者转让的整个过程,以及园内的一些重点工业项目用地,政府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外,河源“一区六园”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大部分也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

总之,起初工业园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管委会职能比较单一,政府的这种“包租婆”形象有助于产业园区的快速构建与发展,但随着各园区的不断进步,管委会体制优势正在转为劣势。

(二)“帮扶为主”的地区利益合作共享机制

经济发展中,应当遵循“互惠互利、共创共享”原则。但是,共建产业园区需要区域经济内部的资源整合和经济一体化,这样势必会令区域内的各行政单位间产生矛盾与问题。它们主要体现在帮扶为主的导向下合作主体间利益各异、合作协调机制不健全、转移成本上升等方面。当前帮扶主导下不清晰的合作模式以及利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深圳产业转出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帮扶流于扶贫表面,产业共建力度小,亟须早日完善。

(三)“低端为主”的产业链配套机制

首先,深圳和河源产业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和人才资源,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在产业链中位于上游,而河源市的产业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仅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因此,河源可以依托深圳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河源主导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其次,深河共建产业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机制不完善。深河共建产业园中的企业涉猎行业比较多,存在“集中但不集聚”问题,具有足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较少,行业影响比较有限,创新力度不足。因此,造成了产业园内以及产业园之间产业链配套机制不完善,竞争力不强。

(四)奖扶为主的政策支撑机制

河源市政府为支持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移动通信系统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使企业可以享受到全省最优惠的工业地价、电价、水价和其他各类规费。

但显然,现有政策支持以奖扶为主,产业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的吸引力依然有限。同时,在切实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积极支持产业转移和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以及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三、深河产业园发展路径

(一) “地方政府协商与共享——产业衔接与协作——建立分利联盟”的利益路径

在园区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的相互衔接与互动过程中,需要两地政府共同的引导和推进。于是,必须要建立一个两地政府协作的模式来满足两地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和所需要的公共产品的需求。地方政府不仅作为产业转移升级的牵头人,也是中间人。两地区域内发生经济相互依存中的利益冲突、公共品供给不足和交易费用上升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地方政府间的依据协商机制进行协商处理。因此,为了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根据各地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结构建立产业发展的分利联盟,激励各方的积极性,进行产业衔接与协作来保证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顺利开展。

(二) “地区产业梯次与错位——产业链环节突破与技术预见——建立研发联盟”的技术路径

深河共建产业园区,在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各共建园区之内产业集聚以及各园区之间的产业需要形成特有的比较竞争优势,必须区分发展园区内的主导产业和支柱性产业,进而各园区根据主导产业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吸纳相关联的产业(或制造环节)转移,形成产业梯次与错位,才能在各园区之间建立创新产业网络。更为重要的是,深河两地与各产业园错位发展,使得各利益主体专注于产业链条的各自环节,充分利用规模优势和技术力量进行技术突破。从技术路径角度,随着产业直接面对市场需求扩大化、技术复杂化,园区内部的同一产业内部或相关产业之间建立研发联盟,增强技术预见能力。在联盟网络中,聚类程度越高,企业关系越紧密,同时企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知识流动,进而有助于突破性技术的产生。

(三) “载体支撑——产业转移与要素转移——建立网络联盟”的空间路径

深河共建园区需要以园区作为载体,支撑两地间乃至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吸引要素转移到两地的相关产业链条,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空间网络联盟的市场布局。河源产业园区应当根据两地不同园区之间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与要素转移,发展成为更强大的竞争优势,成为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特殊交易点,建立地方优势产业的价值链网络。这要求河源园区在承接深圳转入的产业过程中,积极成为产业或服务网络的发起者或提供者,在产业价值链中利用比较竞争优势的节点,主动对接全球生产网络,构建自身优势产业的价值链网络,驱动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增加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竞争优势产业。进而,借力互联网,用网络化营销和社会化营销来扩展优势产业的市场范围,从而吸引中间产品与服务提供者进入,获取产业规模经济,增强产业和要素的转移吸引力,形成累积因果式良性循环。

(四) “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的内生合作路径

深圳河源共建产业园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在帮扶政策牵引下,进行产业转移,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特定产业与关联产业以及支撑产业在产业园区内集聚并引起生产集中和要素集聚。进而,在产业园区内,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产业企业聚集,释放出集聚效应,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从而构成产业集群。于是,从更广泛的深莞惠、珠三角,乃至国内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带(群),支撑深莞惠+2城市群、大湾区城市群发展。

(五) “竞争性与互补性提升——联席会议预警与评估——建立制度联盟”的规制路径

产业发展要服务于市场需求,但是市场变化往往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于是,就需要建立联席会议预警与评估机制。联席会议成员中应当包括拥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相关者,站在不同利益视角和位置去共同探讨与监督产业园区的运转、理顺产业发展条件和捕捉市场发展机会。该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研究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审查审定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建设性详规,使得产业园区发展目标性更强;有利于协调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大困难;有利于监督园区建设进展和培育产业。把产业集聚在园区中,需要统一管理,建立制度联盟,使园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增强合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共同商讨制定产业发展目标,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对当下产业园区相关制度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预警,为产业园区正常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01):60-64.

[2]张振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學院,2010.

猜你喜欢

产业链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