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

2018-11-12李勇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4期

李勇

摘 要:近年来,在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在水稻栽培这一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上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受到地形限制、人均耕地较少的地方,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水稻栽培;现状;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32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之一,在水稻生产以及消费上是最大的国家,全国也有60%以上的人主食就是稻米,为此,我国在水稻栽培上花费了较多的心思。可是在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水稻栽培产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再加上其它各方面因素促使我国水稻种植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如何有效地实现高产栽培也成为水稻种植人员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水稻栽培现状分析

在社会不断发展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些具有较为良好经济效益的农作物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化、机械化也成了各农作物发展的主要模式,再加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水稻是十分重要的主食,如何有效地提高水稻单产水平也成了一项较为重要的任务[1]。我国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手工为主进行精耕细作,虽然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出了一些较为轻简的栽培技术,也提高了水稻栽培的机械化水平,可是相比较于玉米以及小麦而言,水稻机械化水平还是有待遇完善,因为就目前水稻栽培现状来看,集约化程度不够、产业化较低以及生产效益不高属于较为严肃的问题。

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要想真正实现高产水稻栽培,就需要确保水稻品种选择的合理性,因为水稻品种会直接对水稻栽培品质产生影响,尤其是水稻品种的特性更是会对后期的栽培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对水稻品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米质较好、产量较高并且味道也较为优良,而且还能具备较为良好的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对水稻外在品质和特性进行观察,还需要对其内在品质进行适当的分析,比如说蛋白质含量、胶稠度等。

2.2 播种育秧

要想实现高产栽培就需要确保秧苗的茁壮成长,这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所以说,在实际水稻栽培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播种育秧的重视。在实际播种的时候,栽培人员要合理地安排早晚稻的播种期,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早稻烂秧等情况,确保晚稻的安全齐穗,而在抽穗期选择时最好是避开高温期。在对水稻进行播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水稻本身生育期以及当地播种环境来进行确定。另外,目前在进行秧苗培育的过程中,水稻隔寒增温高产栽培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技术,而这一项技术的应用关键还是在育苗技术上,在应用这一项技术的时候,需要在冻土层之下30~35cm处铺设厚度为20cm的稻壳,以此来作为隔温层来隔断上面冻土层所存在的寒气,这样就能确保水稻的正常发芽以及生长。在应用这一技术的时候还需要在种植地上加育苗小拱棚,这样能够确保发芽环境的温度合理。这一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培育出发芽率较高的秧苗,让其今后能够更好地生长和发育。

2.3 栽培与大田管理

在对水稻进行栽培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栽培与大田管理工作,而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3点着手。

2.3.1 大田整地

在栽培过程中,如果该田地所使用的栽培技术是免耕栽培的话,就不需要对其进行整地处理,可以在秧苗移栽前1周对其进行除草、灌水、施肥等处理;而如果田地不能使用免耕栽培技术的话,则需要进行整地处理,也就是要对其进行翻耕,并且在翻耕之前还需要加入适当的化肥。而对于施肥量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明确,一般情况下,每667m2田需要施农家肥1~1.5t、1kg的锌肥以及30kg的三元复合肥。

2.3.2 移栽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水稻栽培密度会影响产量,所以说还需要对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比如说,假设是抛秧则需要将水深控制在1~2cm时来进行抛植处理。

2.3.3 管理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具体包含了水分管理、除草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等多方面。其中,水分管理需要结合不同时期进行管理,如果秧苗处在分叶期的话,则需要确保浅水;如果是孕穗期的话,水层则需要维持在3cm左右;而追肥管理,则需要在移栽7d后进行除草,并且施加尿素,每667m2田需要使用607kg;而在病虫害防治这一方面则需要借助农药来进行防治,这样也能起到增产的效果。

3 结语

虽然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水稻栽植面积也因多方因素而受到了影响,而要想确保我国粮食的安全性,则需要加强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确保水稻栽培的产量和质量。

參考文献

[1]郭志奇.我国水稻栽培现状、高产栽培技术及展望[J].南方农业,2014(2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