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总结
2018-11-12刘静
刘静
摘 要:通过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利用保护地栽培,措期栽培、延后栽培,增加有效积温的利用率,收获青穗后,利用设施存贮,返季节销售,既提高了种植效益也丰富了餐桌。项目的实施,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大力创建普及鲜食玉米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鼓励种植合作社参与推进技术推广,通过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中的风、光、热,和栽培要素中的肥水管理,实现综合配套的良好栽培方法。
关键词:粘玉米品种;提前;延后;措期;采收;效益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30
1 项目内容
1.1 提前栽培技術模式
选用早黄粘、紫甜糯等早熟优质粘玉米品种,利用温室育苗,移栽到大棚中的保护地方式栽培,早采收、早上市;利用中、小棚育苗,移栽到覆盖地膜的本田上的保护地方式栽培,早采收、早上市;利用地膜覆盖保护地方式栽培,早采收、早上市。
1.2 延后栽培技术模式
选用中早熟垦粘一号、采收期在85d左右等的品种。6月10日前后分2期播种(最晚不能超过6月15日),间隔期5d,采收后直接销售或冷贮后返季节销售。延后栽培技术模式,基本等同于普通玉米种植,成本低,利于规模化种植。
1.3 措期栽培技术模式
选用垦粘一号、金糯262、京科糯2000等粘玉米品种,措期直播,根据品种采收期长短、订单状况、上市时间,确定适宜播种期。措期时间在4月下旬—6月10日期间,可种植2~4期,每期间隔7~10d。也可根据采收时期、采收能力,在连续时期内每天定量播种。采收时间在8月10日—9月20日期间。措期栽培技术模式,播期可灵活掌握,基本等同于普通玉米种植,成本低,收益较稳定,可视情况采收青穗或收获籽粒,但因为需与普通玉米授粉时间间隔20d以上,所以利于规模化种植。
2 主要技术特点
2.1 提前栽培技术模式
2.1.1 温室育苗,移栽大棚
大棚全年种植3茬作物,第1茬粘玉米,第2茬茄果类蔬菜,第3茬叶菜类蔬菜。选用金石大棒等早熟粘玉米品种,4月1日开始钵体在温室育苗,5月上旬移栽(5.5~6叶期)。移栽前1个月扣大棚。移栽前人工起垅,50~60cm垅距,株距27cm。缓苗后开始通风。大喇叭口期把棚膜全揭掉。移栽后至采收需人工除草3次以上,去蘖2次,灌水4次。7月10—15日开始采收,每棚(600m2)采收5d左右,保收4000穗/667m2。出苗至采收90d左右。
2.1.2 中、小棚育苗,移栽地膜
选用生育期100~110d的早熟粘玉米杂交种。育苗时间4月10—15日开始分2期育苗,每期间隔5~7d,育苗方法为钵体育苗。5月15日后开始移栽,移栽时的苗龄为20~35d,叶龄4~8.5叶。移栽前1周整地、施肥、起垅。移栽时坐水。生育期内去幼穗2~3次,仅保留最上位1个果穗。干旱时灌水。7月25日以后开始采收青穗,保收3000穗/667m2。出苗至采收90d左右。
2.1.3 地膜覆盖
选用垦粘1号等中早熟品种,4月20日开始分2期催芽坐水覆膜栽培。精细整地。封闭灭草,用药量为直播栽培的2/3。管护好田间的地膜。注意防冻防寒。及时破膜引苗。及时除蘖。采收期7月30日—8月5日,保收2700穗/667m2。出苗到采收90d左右。
2.2 延后栽培技术模式
选用垦粘1号等中早熟品种,6月10日前后分2期播种(最晚不能超过6月15日),间隔5d。6月10—15日分期机械播种(干籽)。9月20日开始采收青穗,出苗至采收90~95d。
2.3 措期栽培技术模式
措期直播即4月下旬左右第1期正常播种(与适期玉米同期播种),为防品质下降,要与普通玉米田隔离种植,隔离距离300m以上。5月10日、5月下旬、6月10日左右第2~4期播种(自第2期起对“串粉”能起到时间上的自然隔离)。采收时间8月10日—9月20日,补充淡季(8月5日地膜玉米采收结束、9月20日延后玉米刚刚上市)市场供应。
3 项目实施的效益
3.1 经济效益
提前栽培技术模式,每667m2产量2700~4000穗,平均1.2~2元/穗,每667m2纯收入为1050~6500元;延后栽培技术模式,每667m2产量2800穗,平均0.45元/穗,每667m2纯收入610元,今年种植面积1333hm2,总纯收入1220万元;措期栽培技术模式,每667m2产量3000穗,价格0.35~0.65元/穗,每667m2纯收入400~1300元,今年种植面积4700hm2,总纯收入5950万元。2017年阿城区种植鲜食玉米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面积6667hm2,实现总纯收入10715万元。
3.2 社会效益
玉米经济在阿城区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项目通过引导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的科技项目,在糯质玉米上做文章,开展糯质玉米当季、反季销售青穗为核心高效栽培模式,通过优化玉米内部品种结构,使阿城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登上新台阶,树立当地产品牌,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丰富哈尔滨市及其它南方城市的市场,提高食品档次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