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老工业区主题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发展对策研究

2018-11-12李楠

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设项目

李楠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建设与老工业区改造的内在联系,论述主题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在辽宁老工业区发展的必然性。在审视主题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的同时,阐析项目建设对老工业区自身发展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内涵,总结主题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在老工业区的发展方向和实施对策。

关键词:辽宁老工业区 公共艺术 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8)04-0138-02

引言

辽宁老工业区作为中国工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在当今老工业文化建设中独具划时代意义。老工业区走向现代化的动力源于它在当下的发展模式,历史文化建设是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城市文化的缺失,必然削弱其发展动力和活力,纵观中国近三十年间的城市化进程,规模向质量的转型俨然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显著特征。同时,住民区域精神诉求的满足,生存环境的营造等文化建设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评判一座城市魅力所在的重要依据,体现在城市文化水准和文化氛围上,主题性公共艺术项目作为改造振兴辽宁老工业区的新战略决策,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基因的深层提取,与民众的亲密接触,从而产生精神物质成果,并形成对辽宁城市文化的暗示和影响。

一、公共艺术项目实施与老工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联系

将“公共艺术”一词分解开来看,“公共”有公开、民众之意。“艺术”则指人对社会生活、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表现。也可理解为审美技能、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下的创造性劳动。公共艺术意指公共、開放、大众化的艺术。它与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并非同一事物,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至上世纪70年代之前,“公共空间里的艺术”更多指设置在城市空间里的雕塑品,是以构建景观为目的而产生的,其作用在于修建城市风景,美化城市环境,而“公共艺术”的定义中涵盖公共性和场域性两大重要属性,公共空间和民众参与是公共艺术得以存在的两大必要条件。

美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说“艺术是文化的花朵”,意指艺术之花需要靠文化土壤的滋养才得以生长、开放。可见,文化是艺术不可或缺的基因,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是在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方式,以公共性为核心,为民众创造自由、公正、和谐的城市艺术文化。公共艺术并非单纯地展示某一件城市艺术作品,文化特色和底蕴的建构才是它最大的宗旨。公共艺术之花需要大众文化的土壤来进行滋养,才得以充分体现它所具备的公共性。加强民众审美情趣、精神需求以及城市人文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公共艺术在当下的终极使命,然而利用公共艺术使其产生文化影响却并非易事。

在当下城市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建设中,公共艺术已深入一、二线城市的每个角落,以一种有效的社会文化形态构筑手段,营造与解构着城市的文化意象。让公共艺术融汇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并在保护、传承城区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与社会和民众保持一种开放的对话状态,此为辽宁老工业区在振兴发展过程中,应同步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的宗旨是为使辽宁老工业区在新时代下仍旧呈现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底蕴,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始终是辽宁老工业区走向现代化的原动力,而缺少了文化滋养的城市,必然削弱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工业文化建设与城区改造建设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辽宁老工业区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开始投入全面振兴改造的建设之中,这为城区改造项目带来了契机,也为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提供了最佳历史机遇,更为辽宁城区历史文化建设和城区改造建设打开了双赢局面。辽宁地处沿海,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科教优势明显,具备调整改造振兴的基础。实现辽宁老工业区振兴,可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适于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全民经济持续发展。

(一)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公共艺术项目建设

沈阳市铁西区素有“共和国工业长子”和“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一个世纪以来,铁西区的历史承载了辉煌与荣耀、震荡与迷茫、重生与巨变。主题性公共艺术在铁西老工业区的全面改造振兴中,无疑为历史文化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以此探寻到铁西区在现代工业下的新领域、新境界和新高度。现今,沈阳铁西区的十八处工业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以重型文化广场、工业文化长廊、劳模园、1905创意文化园、工人村生活馆、中国工业博物馆为代表,工业文化元素有机地嵌入城市肌理,形成“一场、一廊、两园、两馆”的工业文化格局。其中,连接重型文化广场的工业文化长廊,以《力量》《雪花》《晨曲》《暮歌》《工业乐章》等公共艺术作品凸显城市廊道景观,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工业主题作品,温暖而深刻地流露出一种老工业区的人文情怀圆。通过迁移改造,整合重构,铁西“一场一廊”的工业主题公共艺术建设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鲜明的文化符号,以形成铁西老工业区独特的场域感。与此同时,作为“两园两馆”的劳模园、1905创意文化园、工人村生活馆、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方面实现了辽宁老工业场馆文化重构,另一方面以民生文化展示为重,进行工业园区整体规划,为社会民众提供接触,并受惠于老工业区文化教育资源与空间的机会。

(二)阜新海州矿山主题公园公共艺术文化项目建设

2005年,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在励精图治后,成功完成了废弃矿区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转型的这一过程。阜新海州矿山主题公园正是在海州露天煤矿宗地改造基础上脱胎而成。海州矿山主题公园主要由文化广场、主题纪念碑、博物馆、观景台、生态示范区五部分组成。其中,文化广场、纪念碑、博物馆是在矿区历史文化、特征元素上加以提炼,以主题公共艺术项目运作模式投入实施建设,以此打造独具地域特征和精神内涵的老工业区。公园在整个规划设计上最大限度地契合老矿区的区域背景,对该区域的“前生今世”进行梳理,将工业主题公共艺术作品与海州矿的历史文化相融汇,并在三方面有着突出的体现:首先,在规划设计工程中对原有地形、地貌条件给予最大限度的顺应和利用,在不破坏矿区现状的前提下进行概念和空间重构。其次,在作品材料选用上挖掘本地材料资源,就地取材。对废弃已久的潜孔钻机、电机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回收再用,节约材料和运输成本,使材料更具地域特征;第三,公共艺术作品表现样式多样,利用雕塑、景观艺术、壁饰、装置艺术等不同的表现样式,彰显迥异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

三、辽宁老工业区主题公共艺术建设项目的发展路径探索

公共艺术项目作为辽宁城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文化基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在当下文化与艺术相交融的开放情势下,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推进老城区文化与公共艺术融合发展,把彰显人文关怀、实现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经济价值、重塑城区品牌形象,融汇贯穿到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的全過程。同时,着力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以促进老工业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拓展公共艺术项目整体化和多样化,促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

1.构建公共艺术品牌项目体系

当下城市环境着装一致的程式化建设已成大势所趋,辽宁同样存在城区形象不鲜明、区域文化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辽宁老工业区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一定内在素质,依托各区域老工业特色文化资源,应将工业特色文化内涵与公共艺术相融汇,使城市内在素质通过公共艺术得到合理的外部表现,以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之处。必须整合各区域分散的公共艺术形象,整体打造共享型公共艺术品牌,构建城区景观轴线、节点、区域三级公共艺术品牌体系。

2.创新公共艺术项目和业态,提升公共艺术形式多样化

升华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和提升文化品位等文化建设举措都是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关键。审视和挖掘老工业区的艺术文化元素,应在设计中探究公共艺术所能呈现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带来的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还需不断调整设计思维方式,以文化审美意识重构公共艺术设计理念,努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的公共艺术项目。

3.以文化传播教育功能为中心,提升公共艺术综合服务力

公共艺术项目产业是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塑造地域品牌效应、实现城市空间人文化、保护传承历史遗产等功能俱全的产业体系。在这一系列功能作用中,公共艺术作品也在改善人的思想感情,树立其世界观,端正其品德,在增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勇气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用文化力量提升公共艺术项目所具有的综合功能,才可以此加固和延长城市文化产业链条。

(二)提供公共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创新体制机制

1.统筹工业文化和公共艺术文化的产业宣传机制

应有机统一区域形象和公共艺术文化形象,统筹规划老工业区整体形象建设。加强企业和政府强强联合,多方位扩展市场营销机制,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宣传,更好地展示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2.健全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和再利用机制

必须正确处理工业遗产的创新与继承关系。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整合加强对工业遗产、不可再生工业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力度,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公共艺术项目建设。

3.创新公共艺术项目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

努力改善并加强公共艺术项目遴选的民主机制与程序、相关专家团体的协作和公众舆论的监督工作。对公共艺术项目建设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协调督导,保证和促进公共艺术合理、健康和高水平的发展。

(三)借力老工业区振兴战略,推动公共艺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1.加强艺术文化场馆建设力度

场馆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并非完全依靠资金所能掌控,能赖以存活的文化场馆都有其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规划。为保证内部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建立政府与民营企业所组成的非营利基金,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相对良性的资金平台。

2.研发独具老工业基地文化标志性的旅游纪念产品

将辽宁老工业文化元素融汇到旅游纪念产品的方方面面,使其具有地域标志性和文化符号性,再依托旅游者“经历纪念需求”与“文化需求”的消费心理,通过大力推广旅游市场,将旅游纪念品转化为旅游市场上的“必购品”,更成为省际、国际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必需品”。

3.各类工业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与创新

精诚打造独具工业特色的文化节庆精品活动,让景观公共艺术和所在环境产生内在联系,满足民众体验文化,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和体验城区风情的愿望,让民众体验和感受到文化空间价值,在弘扬文化精神的同时,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使公共艺术活动成为辽宁老工业区的品牌活动,以此更好地转化为老工业区特色文化的传播载体。

结论

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可谓一种文化认知态度、文化实践方式或策略,艺术之花需要文化土壤的滋养,反之,文化也同样需要艺术的装扮,两者相互依托,彼此反哺。当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所带来的城区文化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发展空间取得一定范围的拓展时,以民众为对象的城区文化教育体系也开始以一种开放的、互动的、蓄积的、蓬勃向上的形态出现。公共艺术结合城市环境的创新发展是当代城市建设的生命价值体现,更是存储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方式。对于独具工业文化底蕴的特色城区,更需要在文化保护和振兴上加大力度,从整体上使老工业区的“魅力系统”升级。展望新城市文化建设的当下,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职责艰巨,任重道远。如何实践老工业区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的协调发展是辽宁城区建设的长久课题。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建设项目
完全EPC发包模式下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问题审计研究
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对策
湘江鲲鹏计算产业软硬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实现厂房交付
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名单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哪些建设项目需进行安全生产条件论证和安全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