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风靡政商文倾倒数代人
2018-11-12杨闳
杨闳
庸一生,完全配得上他笔下的那些“大侠”定义,他开创类型小说写作,创办新闻报馆,参与学术研究,每一遭都有自己的身段和姿态。金庸是近现代难得的一个大众文化符号,他通过故事和自创的江湖传奇,演绎了一个既古典浪漫又充满理想人文主义的成人童话世界。
2018年10月30日,据香港媒体报道,著名华人小说家、《明报》创办人金庸(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这样的消息一出,不少人感叹“属于我们的武侠时代正式结束了”、“陪伴几代人青春的真正大侠走了”,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更是一片惊呼和不敢相信的声音,金庸无论作为武侠小说家,还是华语流行文化的缔造者,他的影响都堪称近五十年之最。
从常理来说,金庸94岁高龄离世,这已属于喜丧了,而且离开时安详平静,对于凡胎肉身来说,生死也是常态,但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相信金庸老先生真的离开了我们呢?原因是这样的真正经典和巨大影響力的人,在我们身边不多,他生前创造的作品早已经通过文字、影像,乃至音乐和游戏等等,深入每一个华人的骨血。在这个意义上,金庸是不能“死”的,我们无法接受一个不能“死”的人,竟然真的从此在我们的世界中消失了。
金庸身上的流行文化意义、大众审美标杆等等,当然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消失。以汉语写作的人,或者干脆说,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的人,恐怕很难找出几个完全没有受过金庸影响的。即便你不曾追逐过他的武侠小说,也一定看过因他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和那些已经传为经典的武侠片配音,他就是那种即便在角落里,也会留下影响力的高大文化符号。
在金庸离世消息传出后,更是一个观察我们当下传媒的窗口期。毕竟10年前是没有什么自媒体,大多数见面的文字都是工整严肃的印刷体,而在金庸先生去世的今日,已经是自媒体满天飞、自由撰稿人彻底变身公司法人Team leader的世界,从文风到文体都已经发生巨变。此时传来对金庸先生的怀念,不但充满主观臆断,也充斥着大量为了蹭流量而不惜哗众取宠的声音。从青春回忆,到最大靠山,再到A面B面、揭黑……这里缺少的是客观、客气和公正,不缺少的是悍然私自挖掘和冒犯,仿佛是更接近真相了,其实只不过是再次呈现了人性的幽暗而已。
说金庸对中国文人或者写作者影响巨大,除了在“武侠”定义和经典作品上提供了完备的参考资料,更多的人是靠在金庸这个大树下乘凉采摘。当年的很多所谓专栏作家,靠的就是金庸这个名字进行发挥,乃至卖出自己的一篇篇文章,甚至出书,变成一门“金学”分支。市面上有金庸的金融学,有金庸的财务管理学,还有金庸的人事管理学,也有金庸的团队建设学,以及金庸成功学、金庸家庭相处学,等等,那些打着金庸旗号创建或者生掰硬扯出来的所谓学问,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不管是学好还是学坏,你也能看出金庸二字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的影响力确实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透过文字,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生之深和世界之广以及规矩之重。看到诸如马云、张小龙等人的悼念文章,金庸的影响早也不拘泥于文坛或文化界,他是打通精英与草根阶层的文化符号,是通过文学影响到政商文化等社会各界的泰斗级人物。在网吧通宵打游戏的你和刚刚退休功成名就的富豪马云,你们喜欢的是同一个金庸。
论及金庸与今日自媒体的关系,则更是微妙。当年那些熬夜攥出一本《金庸现代企业管理学》的作者,今天可能就是某个微信公号的作者,他们已经顺利转身,甚至要比当年沦为地摊读物的作者更为俏丽,通过移动互联网,他们有了更广袤的读者和消费者。通过“金庸”这个符号,走向财务自由的微博大V、公号大咖不计其数,这些也能看出即便早就已经没有新作问世的金庸,对于后世的影响力也未曾间断。
金庸是近现代难得的一个大众文化符号,他通过故事和自创的江湖传奇,演绎了一个既古典浪漫又充满理想人文主义的成人童话世界。即便我们不 谈及翁美玲黄日华的《射雕英雄传》、李若彤古天乐的《神雕侠侣》、黄日华的《天龙八部》、吕颂贤的《笑傲江湖》、陈小春的《鹿鼎记》,也会被早已流行华语世界的那些金句、情怀和悱恻爱情故事所影响。这里有一代巨星的巅峰岁月,有家国情怀,有绕梁三日的乐符,有童话传奇,有江湖潇洒玲珑剔透,有豪情万丈,也有风花雪月兄弟手足情……
金庸一生,完全配得上他笔下的那些“大侠”定义,他开创类型小说写作,创办新闻报馆,参与学术研究,每一遭都有自己的身段和姿态。金庸身后有无数人为之一生总结,有盖棺定论的判断,也有添油加醋的形容,此时名人和草根,每个人心中的金庸都已经是一个符号,而非曾经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简单一个人。
曾被金庸两度聘请的著名台湾作家董桥,在评价金庸时用了不过200字多字,但却是最为全面和精准的,这里转述如下:金庸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化界独一无二的风云人物,也许也是中国历史上靠一支笔成功影响几代人的稀有传媒人物。他创办的报汇一纸风行,统领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三地忧国忧民的思想潮流,朝野注目。他创作的武侠小说风靡读书界,倾倒数代人,让他的广大读者或深或浅消受了中国文学的熏陶。金庸先生的成就不是奇迹,是他的用功他的博学和他的毅力的成绩。我跟随他做事十数年,领受他的教导也目睹他的行止,在时局风涌云起的时刻,他的政论始终抱持知识人的良知和传媒人的天职,不亢不卑,字字入骨。金庸先生一生读书,晚年还去英国读博士,那是他的抱负他的心愿。其实、金庸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依然是金庸,不必任何光环的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