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土地、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研究

2018-11-12冯国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土地

冯国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744127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0%。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会发生转变,其中两个基本结构转变最为重要:一是工业化,即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变;二是城市化,即人口持续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迁移[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7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从17.92%上升到57.35%。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过多依靠土地性质变化和产业升级,机械地提高人口数量而忽视了人口质量。从社会层面看,农村劳动力迁往城市,但融入不足,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新迁入城市人口的“半城市化”现象严重[2],城市边缘地区遗留大量“城中村”。同时,粗糙、过快的土地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不平衡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城乡之间甚至城市内部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化,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一、文献综述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实现的城市化程度存在正向关系[3]。国外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nnez和Buckley通过对1960—2000年间每10年的全球跨国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各国人均GDP和城市化率之间呈显著的对数线性关系,城市化是生产率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4]。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特点。李强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决定了政府动力、市场动力与民间社会(公民社会)动力三者之间的差异,中国城市化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于经济目的性的驱动,城市化的政府动力更为强大,中国的城市化也表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直接表现为各地的开发区、新区新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由于集聚效应,人口和经济会自然地向大城市集中,经济的发展会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反过来推动经济增长。李秀霞、王金营认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城市化能够实现外部性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6-7]。

实现城市化的路径不同,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不尽相同[8]。一些学者从城市人口规模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Vernon、Henderson认为,虽然一些城市在过去几年有大规模人口流入,但总体上仍是城市数量众多、城市规模不足。如果在现有城市基础上合理地实现城市扩张,人口流入带来的城市压力则会得到解决[9]。徐群、程毅也认为,在农村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人口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低效率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脱离,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源,这是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10]。然而,如何促使农村人口真正做到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依然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一个问题。聂华林、韩燕、钱力认为,在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等门槛的存在,迁入人口融入城市受限,人口城市化质量较低[11]。

进入新世纪后,土地财政推动城市规模扩张,刺激了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从土地城市化出发,研究中国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特殊性。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科技化和产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业用地,为城市化提供了稳定的土地资源[12];另一方面,土地要素的重新评估导致了土地财政的产生,催生了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13-14]。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土地扩张,推动土地城市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土地的供给特性和跨期分配效应导致宏观风险增加,土地价格上涨过快导致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进而引发生产成本和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上扬,阻碍了人口城市化,去工业化特征明显[15]。同时,用地性质的变化并未与城市基础设施相匹配。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土地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

在产业城市化层面,学者们重点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程莉、周宗社发现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中国非农产业比重上升,产业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影响关系[16]。丁守海研究乡镇企业后发现,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化产生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乡镇企业分散经营的特征制约其生产效率,阻碍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17]。

从现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两点不足:其一,虽然已有的文献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但并没有综合研究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产业城市化三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二,没有注意到2008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前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变化。本文将基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综合研究三种维度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以2008年为界观察2008年前后这一影响结果的区别,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本文利用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对人口、土地、产业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释三个维度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用于消费或者投资;该模型考虑资本折旧;规模报酬不变;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按照边际生产力获得劳动报酬;价格和工资灵活;充分就业;劳动力与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存在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效率的提高。

依据索洛模型,在时刻t,经济中的有效人均资本为:

取对数为:

两边同时求导得到:

假设s代表边际储蓄率,δ代表资本折旧,n代表人口增长率,g代表技术进步率,则有:

因此有:

以上(1)至(5)模型可简化为sf(k)=k′+nk,从中可以得到两层含义:一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量k′,即“资本深化”;二是用于为每一新增人口提供平均的资本nk,即“资本广化”。经济中的全部储蓄转化为投资后,一部分用于提高人均资本拥有量,另一部分则用于为新增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

因此,根据索洛模型,人均储蓄的增加需要依靠两种途径:其一是劳动力数量增加,使得资本总量增加;其二是技术进步使得人均资本增加,导致资本总量增加。前者只能使经济增速暂时上升,最终回归稳态,后者则会使经济增速长期上升。在长期增长中除了要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教育和训练水平更为重要。结合当前中国实际情况,可以发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在进行改革,主导产业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而非生产要素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条件,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由索洛模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增加会导致经济增长,但单纯的劳动力数量增长并不会使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反而由于经济增长滞后于劳动力数量增长,导致人均资本存量下降,即在城市短期内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单纯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人均资本拥有量下降,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和城市内部生态循环弱化,使得经济无法长期增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直接导致土地价格的上涨,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增加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宏观经济的房地产化和城市居住成本上升阻碍了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层面,经济长期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非农产业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会在空间上选择配套更加齐全的城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城市部门的生产日益产业化和专门化,但是产业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增大,拉开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三、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在面板模型的选择方法上,应先利用F检验选择混合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再利用霍斯曼(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在本文中选取2001—2016年数据,对变量进行霍斯曼检验和F检验,最后选取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如下面板回归模型:

式 (6)中,i和t分别代表省份和年份。变量gdpgrowth用来衡量经济的增长速度,选取2001—2016年中国各省份GDP增速。pop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用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land表示土地城市化水平,用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重表示。eco用来衡量产业城市化水平,采用非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表示,βi(i=1,2,3)分别是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产业城市化的系数。c为常数项,经济增长除受上述三种维度城市化的影响之外,必然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宏观数据无法全部列出,因此归入μit残差项中。

为消除异方差影响,本文采用面板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EGLS),为解决存在的自相关问题,加入AR(1),对模型进行优化。同时,本面板数据中的个体数量大于时间跨度,从现有的实证文章看,尤其是在估计省级面板数据时,通常的方法是使用面板矫正标准误(PCSE)方法处理复杂的面板误差结构,对回归系数的标准误进行修正。

(二)数据来源与设定

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1—2016年,由于西藏的数据比较特殊,缺乏一致性,本文采用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等。

由于所使用的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同时使数据更为平滑, 对变量gdpgrowth、pop、land、eco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对数变换前后不改变原序列之间的影响关系。变化之后的变量分别用ln gdpgrowth,ln pop,ln land,ln eco表示。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为了确认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采用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的长度对检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中只列出滞后长度为2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土地、产业城市化格兰杰因果关系

由表1可知,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显著,土地城市化在显著性水平为10%时显著,经济增长与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证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明显影响。

(四)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1.全国及东中西部各省比较分析。表2是2001—2016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各省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估计结果。

表2 全国及分地区2001—2016年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人口城市化层面,东部回归系数为-2.37,中部为-1.21,西部则为0.72。经济长期增长依靠资本深化,即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东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力增长速度并不协调,经济增速落后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速。虽然人口城市化的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市民整体的融入程度差,出现严重的“半城市化”问题,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使得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中部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并且大部分省份的经济结构调整缓慢,过度依靠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忽视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则朝一个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索洛模型,在其他外生变量相似的条件下,人均资本低的经济体人均资本提高更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拥有后发优势,这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的政策支持,西部积极承接中东部转移的产能,充分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有效劳动力数量增加,经济增速与人口城市化增速相协调,人均资本量快速增加,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如图1所示,在土地城市化层面,全国及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别不大,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较弱的负影响,表明政府投资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对经济增速产生实质影响,反而由于政府的盲目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效率下降。由于政府投资的偏向性,造成城市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差距的进一步增大,社会矛盾加深。

图1 三维城市化系数对比折线

就产业城市化而言,东部地区的产业城市化作用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为负数。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结构的变化,东部地区最先实行改革开放,最先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第二产业成熟且完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产业城市化的作用明显。相比较,中部地区重工业发达,但是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如服务业,产业城市化所起的作用较弱。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则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说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全国范围内,虽然近些年来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二、三产业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比重,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

2.全国省际不同时间段比较分析。表3是2001—2016年、2001—2007年、2008—2016年基于全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估计结果。

表3 全国分时间段回归结果

从2001—2007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产业城市化的影响不显著,人口城市化的影响系数为1.34。在金融危机前,中国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还能够保持较为协调的发展步伐,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稍慢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人均资本拥有量上升,人口城市化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从2008—2016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与2001—2007年结果相比,人口城市化的系数转正为负。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速下降,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众多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由2007年的3.76%急剧上升为2008年的4.36%,到2016年已升至4.585%,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并不匹配,人均资本占有量下降,人的核心作用弱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东部地区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经济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类似,城市土地的扩张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3.东部11省份不同时间段比较分析。表4是2001—2016年、2001—2007年、2008—2016年基于东部11省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估计结果。

表4 东部省份分时间段回归结果

2001—2007年期间,只有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系数为3.43。从经济增长的动因上看,经济增长依靠产业结构升级。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支持以及投资,其实际投资总额由2001年的20814亿元增至2016年250025亿元,产业城市化作用显著。由于投资增加和劳动力集聚同步进行,人均资本并没有显著提升,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008—2016年相应的回归系数变化明显,产业城市化的系数上升至17.52,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所依靠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难以为继,倒逼中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人口城市化系数为4.37,与其他时间段相比有明显改善,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环境疲软,贸易条件恶化,亏损企业数量由2007年314个上升至2008年481个,同时产业结构升级,高素质人才流入东部,而更多的低素质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回流中西部地区。对于城市整体而言,劳动力素质上升,人均资本上升,经济增长的速度比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快,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素质人才引进,共同促进技术进步,使得经济长期增长。

4.中部8省份不同时间段比较分析。表5是2001—2016年、2001—2007年、2008—2016年基于中部8省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估计结果。

2001—2016年期间,产业城市化系数1.11,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人口城市化-1.21,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2001—2007年,只有产业城市化在5%水平上显著,且对经济增速有负面影响。中部8省中,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等是资源大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湖北省等是工业大省,河南省、安徽省等为人口大省,这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工业产值迅速增加,非农产业比重的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中部省份人口大省居多,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增长并不明显,人口城市化的影响不显著。2008—2016年期间,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影响均显著,其中人口城市化系数为-3.6,阻碍经济增长,产业城市化为4.85,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大宗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依靠资源和重工业的中部省份普遍经济下滑,中部省份被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人口城市化而言,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人均资本存量减少,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

5.西部11省份不同时间段比较。表6是2001—2016年、2001—2007年、2008—2016年基于西部11省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估计结果。

2001—2016年期间,人口城市化的系数为0.72,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土地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系数均为负,其中产业城市化更为明显,为-1.21,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2001—2007年,人口城市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西部地区输出廉价劳动力,同时政府主导下的人才向西部流入,廉价劳动力流出和高素质劳动力流入,使得人均技术资本得以上升,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观产业城市化,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偏向重工业的产业升级会丧失初期发展的优势,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到2008—2016年,只有土地城市化有显著影响,其他两种维度丧失显著性。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技术研发和教育发展的资本投入下降,西部地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仅占全国的18%和21%,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落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作用减弱,人才吸引力下降,人均资本存量没有明显变化,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丧失显著性,同时由于区域功能定位和资金限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不明显,产业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丧失显著性。

表6 西部省份分时间段回归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理论模型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依靠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其中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只能使经济暂时增长,而技术进步会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城市化进程,是人口、资本、技术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短期来看,经济的增长要依靠人均资本量的提高,因此必须提升人口质量,增加城市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依靠技术进步,需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的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结果,产业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先导因素。从实证结果来看,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这里不再赘述。分区域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依赖明显强于中部和西部,而西部地区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东部地区的对口帮扶,人口城市化正面影响更为明显。以2008年为界,对三大区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显著上升,由此推断这是劳动力流出和人才流入双重作用的结果,产业城市化作用更为明显。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质量提高,虽然非农产业比重没有很大变化,但由于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增长;中部地区人口城市化影响系数由正变负,其原因是人才大量外流。以中部省份湖北省为例,在校人数占比由2008年19.5%下降到2016年16.2%,说明其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外流的问题,而产业城市化的变化则与东部地区原因类似,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有益作用。西部地区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冲击,政策优势下降,人才吸引不足,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丧失显著性。

从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前人为地、盲目地通过拆迁改造等机械性的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加速土地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在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环境严峻,东部依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入,平均人力资本提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中西部则由于经济竞争力下降,人才流失严重,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反向变化。

(二)对策

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化过程中更应当注重人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以提升人口质量为核心,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注重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东部地区应集中力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资源浪费;中西部地区应当改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努力留住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真正使得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实现城市的优质发展。

第二,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推进体制改革。要打破现有的不合理户籍制度,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妥善处理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新增迁入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问题,逐步解决目前严重的“半城市化”问题,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三,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性产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支持技术进步,在城市化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尤其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的维护,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第四,大力推行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城市的文化教育,提升城市中各群体的幸福度和认同感,合理进行财政收入分配,使城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口土地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爱这土地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分土地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