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YP2C19基因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指导价值探究

2018-11-12倪伟欣王楚林林宇鹏张华弟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格瑞洛氯吡格雷

倪伟欣 吴 强 王楚林 林宇鹏 张华弟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广东揭阳 522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临床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为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国内外临床研究推荐PCI患者常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但术后患者仍会出现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支架内再血栓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1]。研究认为,仅有15%氯吡格雷可经线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转化为活性中间代谢产物,但CY2C19基因多态性存在,影响人体内氯吡格雷的代谢,代谢差异的存在影响了PCI治疗近远期疗效[2]。因此临床认为,可经CY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及时发现氯吡格雷低代谢,若发现氯吡格雷抵抗,可考虑采用其他药物替代治疗,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本研究中,评价接受PCI治疗ACS患者经CY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5月~2016年7月实施PCI术治疗的ACS患者54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2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替格瑞洛治疗90mg,1天2次),男25例,女4例,平均年龄(63.0±10.5)岁,合并疾病:血脂异常13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14例;常规组25例(常规氯吡格雷用药剂量75mg治疗,1天1次),男22例,女3例,平均年龄(62.4±10.3)岁,合并疾病:血脂异常10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10例。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意义,排除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不能耐受者、2周内服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患有严重肝脏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应用CY2C19基因芯片检测系统,检测位点突变和目的基因情况,分析CY2C19等位基因突变的基因型,检测的基因型范围氯吡格雷低代谢和氯吡格雷高代谢。高代谢者继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低代谢停止应用氯吡格雷,改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3 随访观察

1.3.1 CYP2C19基因检测 提取样本全血DNA,准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液,进行扩增获取扩增产物,芯片杂交显色。杂交反应结束后,芯片取出并在自然状态下晾干,经芯片图像分析软件扫描及数据分析。

1.3.2 检测血小板抑制率 根据血栓弹力图评估凝血功能状态指标,指导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全血对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进行判断。

1.3.3 术后随访不良反应 经电话、专科门诊或病房随访的方式,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观察重点为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分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支病变12例(41.4%),对照组多支病变10例(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病变部位检查结果比较[n(%)]

2.2 CYP2C19基因分型及血小板聚集率

CYP2C19基因型分布特点:慢代谢基因型8例,快代谢基因型23例,中间代谢型23例。术前两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 15.45±5.30 55.40±22.30 46.25±24.50观察组 16.30±6.52 42.20±19.22 28.12±18.90 t 0.520 2.337 3.066 P 0.303 0.012 0.002

2.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

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1例,死亡0例;对照组心肌梗死2例,死亡1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总体MACE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整体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4]。临床针对ACS患者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两种方法。其中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主要病理机制,因此ACS治疗中抗栓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实施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栓发生。PCI术后为降低支架再狭窄、再发心肌梗死,临床结合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但存在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内皮增殖不良以及应激性血栓等,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而且PCI术后1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表现为急性缺血事件,随着再建血管内皮功能的完善,MACE事件发生率降低,因此为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临床可早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5-6]。针对ACS患者治疗,临床不断完善,其中氯吡格雷用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疗效显著。

表3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比较[n(%)]

氯吡格雷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肝转化为活性物质,可对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选择性阻断,发挥有效抑制血小板作用[7]。虽然氯吡格雷用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血小板抑制不足,而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研究提出,不同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及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部分患者反应欠佳,分析为药物低反应性,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8-9]。其发病机制复杂,分析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与剂量应用不足相关。

基因检测可为ACS患者PCI术后制定具有针对性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指导临床药师展开个性化药物药物治疗方案。临床药师开展基因检测时,首先评估血栓风险,选择合适进行基因检测人群。但基因检测仅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一个参考依据,药师仍应在基因检测基础上,综合评估患者的支架内血栓风险、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用药依从性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优化抗血小板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有研究提出,遗传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密切相关,其中最受关注的是CYP2C19基因,而关于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预后关系,是当前临床关注重点,研究提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CI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相关[10-11]。

本次研究表明,实施PCI治疗的ACS患者经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可及时发现氯吡格雷低代谢,指导临床改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避免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不佳,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MACE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受基因多态性影响不同个体的蛋白水平差异表现不同,进而影响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活性以及水平,最终表现为ACS患者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疗效差异较大[12-13]。在CYP2C19*2/*3和CYP2C19*2/*2、CYP2C19*3/*3不同基因携带中,氯吡格雷用药效果不同,其活性产物血药浓度下降,表现为氯吡格雷抵抗[1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1个月、6个月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随着用药治疗时间延长,药效逐渐稳定,替格瑞洛对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本次研究中,两组术后1个月总体MACE发生率主要为死亡+心肌梗死,其中出现心肌梗死并接受二次PCI治疗患者4例经基因多态性检测,检查结果为,氯吡格雷低代谢患者1例,二次PCI术后用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药物,随访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表明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表明药物抵抗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术后6个月接受随访,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治疗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仍较低,但与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氯吡格雷抵抗所导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集中发生于PCI术后1个月,随着血管内皮化的不断完善,支架内血栓形成概率下降。郑振国等[15]研究中,观察组的总体MAC发生率(1.3%)低于常规氯吡格雷组(5.2%),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体MACE发生率(2.4%)与常规组总体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总体MACE发生率仍较低,这与本次研究基本相符,表明替格瑞洛当做氯吡格雷低代谢的替代药物,被证实效果显著。

既往研究表明,若患者携带无功能CYP2C19基因,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代谢活性下降,会增加支架内血栓、再发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发生率,增加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分析可能是因CYP2C19功能缺失等基因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相关。詹晓燕等[16]关于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疗效研究表明,出院后3个月内替格瑞洛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这也进一步证实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氯吡格雷抵抗。分析替格瑞洛为一种非前提性药物,不需经肝脏代谢酶代谢激活,可有效抑制CYP2C19功能确实行患者血小板聚集达标率,分析是因替格瑞洛可与ADP P2Y12受体发生可逆结合,持续抑制血小板,且不会受药物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药物代谢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替格瑞洛取代氯吡格雷,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当前临床关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研究表明,已经获得较大发展,当前并无规范国际指南,且实验结果受研究对象多种因素影响,但关于极易多态性在氯吡格雷影响存在较大分歧,需更为规范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基因检测为一种有效的氯吡格雷抵抗检测方法,临床可根据检测结果减少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而且将替格瑞洛用于氯吡格雷代谢替代药物,应用效果显著。因此临床可将CYP2C19基因检测用于PCI术后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近期治疗指导效果显著,但关于远期预后效果,仍需临床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格瑞洛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冠心病患者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并发症发生的临床分析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