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共享策略

2018-11-12锋,陈康,丁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边界跨界

易 锋,陈 康,丁 青

(1.江苏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州 213001;2.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1 当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管理和共享现状分析

1.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2017年7月至9月,通过对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35个社区中1 082名社区居民的问卷调研发现,居民对现有社区体育健身资源的满意度仅为36.8%,大部分居民表示不满意。究其原因,首先,由于目前政府机构缺乏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需求进行实时调查和反馈的有效机制,对居民的实际健身需求缺乏了解,造成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无效性,配置的体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健身需要,甚至造成浪费和匮乏并存的现象。其次,在目前过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下,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匮乏,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管理者和健身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调动起来,也影响了社区有限体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现行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下,体育局只负责统一政策的制定,街道居委会按政策组织实施,社区体育指导员按计划执行,多数居民被动接受;而非人性化地统一政策计划,容易造成体育管理者的服务与居民的需求相背离。第三,目前政府是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政府的财力有限,社会资本又没有很好地引入社区体育资源配置领域,造成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1.2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管理缺乏共享机制

通过调查分析苏南经济较发达的35个社区的体育资源利用情况的,结合其他学者对我国30个省区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结果,认为群众体育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地区仅占16.7%,绝大多数地区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1]。经济较好但配置效率不高的省份,资源投入相对充裕,但产出不足,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配置结构非优化的问题[2]。分析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过程和现状,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规定的、统一模式的配置方式,缺乏对社区实际情况的调研,配置的体育资源没有针对性,脱离了社区居民的实际健身需要,甚至造成“浪费”和“匮乏”并存的局面。其次,由于缺乏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制度,缺乏跨部门无边界衔接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由于社区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学校管理体制的封闭性、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松散性、单位和企业管理的独立性,造成学校、社会、单位和企业的体育资源很难被社区居民有效地利用。社区内各部门之间跨界整合机制的缺乏,也是造成社区体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现实中一些地区的社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社区)没有按要求配备社区体育工作者,一些社区管理者没有对社区体育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对社区体育资源情况不甚了解,不能充分利用社区现有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为社区体育发展服务,这也是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1.3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对政府过度依赖,多元投入制度不健全

通过对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35个社区的体育活动经费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得出,78.3%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只有21.7%的经费来源于社会资助。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经费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总经费的55.84%,单位自筹占总经费的35.88%,社会捐赠和其他投入建设经费只占总经费的8.28%[3],表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的配置主要依赖各级政府。究其原因,首先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体的单一性。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要依赖政府的供给,企业、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投入不大。其次,在鼓励市场参与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造成企业、社会组织和第三方参与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积极性不高。第三,缺乏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制度和共享机制,造成社区和学校、企业、家庭、个人等资源不能共享,社区居民健身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资源。

1.4 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通,反馈机制效果不佳

目前社区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移动设备(手机)、社区体育组织传播、社区宣传栏、居委会公告等。由于互联网信息包罗万象的复杂性、移动设备使用的局限性和社区内宣传内容的有限性,造成社区居民很难通过这些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实用的体育信息。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目前大多数社区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体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社区居民只能依赖街道、社区的综合网站获取有限的社区体育信息。第二,没有专门的体育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和反馈的人员,造成信息不能及时传播和反馈,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滞后,也是造成社区体育资源不能高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缺乏社区与社会体育组织、学校、体育服务企业之间的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造成社区内体育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2 无边界组织理论视角下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共享策略

2.1 无边界组织理论的内涵、实用范围

无边界组织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执行总裁杰克·韦尔奇创造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Ron Ashkenas指出:“无边界组织指在运作中不由组织预先设立的边界所限制,具有很大灵活性、渗透性特点的组织”[4];“每一种边界都需要有适当的渗透性和灵活性,以便创意、信息、资源能够自由地穿越组织”[5];“组织价值链前提是‘资源是共享的’”[6]。无边界组织理论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渗透”、“跨界”、“共享”;可以理解为:在边界“有”与“无”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点。无边界组织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跨越垂直边界管理、跨越水平边界管理、跨越外部边界管理和跨越地理边界管理。运用无边界组织理论的必备条件包括:网络信息技术支持、重视智力投资、领导方式的转变[7]。作为对传统官僚组织的创新,无边界组织在信息化时代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主要是各级政府运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的[8],各级管理机构之间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是一种有垂直边界的“科层组织”,同级行政社区管理组织之间是一种有水平边界的“平行组织”,这些组织之间的边界直接导致了组织管理中的官僚问题,造成社区体育资源管理的局限性、盲目性与低效率,阻碍了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边界组织理论虽然诞生于企业,但其原理是解决组织科层官僚问题,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属于社会管理组织的一部分,除具有“社会组织”特性、“科层组织”共性外,还存在官僚主义倾向,因此,该理论可以运用在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中。同时,《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要求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参与群众体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为全民健身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这些政策为无边界组织理论应用于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管理提供了条件。

2.2 无边界组织理论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管理和共享中的应用

(1)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遵循“渗透”、“跨界”、“共享”的理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各类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应将“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作为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管理的终极目标。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组织在管理中贯彻“渗透”、“跨界”、“共享”的理念,“不仅关注数字,还应关注雇员满意度、客户服务水平等”[4]。按照无边界组织理论的要求,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方面,体育局、城建局、民政局、教育局、社保局、医疗卫生局的关注点应该投向“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立足现实调研,构建跨部门的联合、协调、共建机制。在社区体育资源管理方面,应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构建“个人健身与组织服务并重”、“以政府组织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度”的全员参与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在管理理念上,社区体育管理者不能只是“关注上级要求”,要以居民为本,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居民对健身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研究不同层次居民对健康和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结合政府对开展社区体育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宣传体育政策、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开展体育健身活动[9]。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主要依赖政府的供给,企业、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投入不大,政府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多数地方政府在制定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策时,主要还是依赖体育行政部门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来制定的,缺乏体育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规划局、城建局、文化局、教育局、社保局、医保局等)之间的“渗透”、“跨界”协调机制,不能从总体布局的角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为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服务。因此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的“渗透”、“跨界”、“共享”的理念,构建多部门参与的共建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各部门之间围绕“全面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总目标,在全面布局、控制配置总量的前提下,协商各方的利益关系,构建多部门协助配合、多元主体参与、科学高效的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系统(见图1)。

图1 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政府部门“跨界”联动系统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各级领导在社区体育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无边界组织强调“组织要怎么建立流程,才能确保所有横向配置的共享资源和能力都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6];按照无边界组织理论的要求,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上,要将社区体育资源视为一个“资源共享体”来进行配置与管理,而不是将之分割为多个部门各自所有。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实际调研,针对居民实际体育健身需要,政府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构建社区公共体育资源、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内单位和企业体育资源、社区体育组织资源、社区个人家庭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等有机融合的“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体”,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为“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创造更大价值[10]。

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跨界”、“渗透”、“共享”的理念,社区体育资源管理者应致力于社区与本区内的学校、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之间的联动,聘请学校体育教师、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人、社会体育运动达人和社会健身俱乐部教练员担任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员,学校、单位、企业的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社区之间联合组织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管理者之间交流学习、信息共享等,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服务[11]。

制度是行动的指南,各级社区管理领导在社区体育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中,起着对政策导向的引领、目标的定位、措施的实施、结果的考核等方面的决定作用[12]。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的管理理念,各级社区管理领导在制定社区体育资源管理制度时,应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的制订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人本目标。立足现实调研,协调各部门利益,理顺各方关系,打通社区体育与医疗、教育、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沟通渠道,使各方资源都能有效地为“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服务。二是制度的实施必须强调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考核性。在现实调研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能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和需要的制度。利用居民参与和媒体监督,加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考核管理,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吸纳社会各方良策,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制度。

2.3 建立多元主体投入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总量和效率

(1)建立多元主体投入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主体多元化。要改变目前社区体育资源供给中政府独担的现象,地方政府就必须明确“谁可以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如何协调资源配置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分配”等问题。遵循无边界组织的跨界理念,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政策、荣誉激励政策、运营资金补贴政策等,鼓励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投入社区体育资源建设。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倡导体育志愿者、体育专家学者、体育运动员、体育达人等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当然,在引入多元主体投入社区体育资源建设的同时,仍不可忽视政府对社区体育资源建设的基本投入,在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确保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专项经费的具体落实。

(2)建立调研机制,增强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实用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要改变目前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资源配置者和管理者就必须明确 “社区有多少体育资源”、“居民有怎样的需求”、“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资源”等问题。无边界组织理论指出:“共享资源关心的不是哪一种水平职能掌握调动资源的权力,而是组织怎样才能利用流程来调动资源、解决问题、满足客户需要”[6]。在社区体育资源管理方面,管理者要利用访谈、问卷、网上调查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把目光投向“如何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上,整合现有资源,并按照居民实际需要优先的原则安排资源配置。同时,在社区体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建议人事局、体育局和街道社区居委会联合制定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引进、管理、激励等相关规章制度,并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2.4 增加社区体育资源管理自主权,实现社区体育资源无边界渗透交流

(1)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管理者的智慧,创新社区体育管理方法。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智慧,增加组织边界渗透性。各级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工作者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社区体育管理者创新开展社区体育工作,如:自主研发体育器材,设计特色体育活动,成立特色体育组织等。对自主研发器材利用率高、健身场所设计有特色、健身效果明显的社区和社区体育工作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并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建立社区体育分层目标管理机制,跨区域、层级交流制度,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无边界组织理论要求增加水平边界渗透性,从而实现跨界共享。目前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投入存在巨大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社区也存在居民层次、居民需求、建设水平、管理现状等方面的差异性[13]。因此,针对不同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和体育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管理的目标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各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社区划分为多级层级,并制定各层级的发展目标,出台跨区域、层级交流制度,鼓励各级各类社区之间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互动、争级创优、成果展示等活动,实现社区体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目标。

2.5 加强社区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高体育信息跨界渗透性与透明性

目前,在东部发达地区,社区管理基本上都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信息的传播利用率很高,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社区管理还没有实现网络化。在社区体育信息管理方面无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没能实现体育信息跨界渗透链接。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时代要求社区体育管理必须实现高度信息化,社区体育管理者必须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全面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加强社区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建立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网站;借助网络、微信、邮件等技术,搭建社区居民与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部门、健身组织、健身服务志愿者、体育学科专家等方面的沟通渠道,实现社区体育信息跨界渗透交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对跨界服务人员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公开公布支付相关服务报酬信息,鼓励跨界人员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并接受公众监督,从而确保信息的畅通与透明。

2.6 出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政策,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目标

(1)建立社区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社区体育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居民及时了解社区体育活动情况,有助于提升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目前社区体育资源管理信息闭塞现状,按照无边界组织理论的“资源共享”理念,制定社区体育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制度,主要解决“如何实现信息跨界链接”、“如何确保信息科学、准确、及时”、“如何实现020(线上与线下)的跨界连接”等问题。在社区体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改变由体育部门单独构建体育信息平台的现状,构建体育和卫生医疗等单位联手、多社区联合或社区学校、体育组织、企业和家庭等共建共享机制。在信息内容方面,既包括体育新闻报道、体育健身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体育活动计划安排、体育健身指导动态等信息,还应该包括社区体育资源配置及管理使用情况、体育健身经验交流和信息反馈等内容。

(2)构建体育人才跨界服务机制,实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是社区体育工作全面提升的关键因素,出台体育人才跨界服务政策,充分调动体育人才跨界服务的积极性,实现体育人力资源共享,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抓手。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定额配置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健全社区体育管理者之间的跨界岗位学习交流机制、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共享机制、体育志愿者(体育专业学生、教师、运动员)服务社区机制等。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体,宣传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志愿者、体育达人和体育专家,鼓励社会各界体育人才跨界服务社区,并制定评优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激励和支持体育人力资源跨界服务。

(3)出台社区体育场地设备资源共享政策,实现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当前社区体育资源管理改革,必须从解决社区管理体制入手,地方政府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实现社区与社会、学校、单位、组织和企业之间在体育健身场地器材方面的资源共享,出台“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向居民开放奖励政策”、“单位运动场地设施向居民开放补贴政策”、“企业、组织运动场地设施向居民开放税收优惠政策”等,激励社区体育资源拥有者向广大居民开放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实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为群众服务的功能,将大型体育场馆建立在社区内,以免费或低收费的形式向社区居民开放。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边界跨界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守住你的边界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有边界和无边界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OF MALLS AND MUSEU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