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动态与学科理论新进展(2014 —2018)*

2018-11-12赵渭绒四川大学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者学科

赵渭绒 四川大学

随着中国学者成功申办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影响日益明显,中国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跨文明研究、译介学研究等学科理论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国际学界所认可,从而为国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做出独特的贡献。下面从学术活动与学术会议的举办与学术期刊及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 学术活动与学术会议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活跃期或者说成熟期。从大型的学术会议与学术活动来看,列举几例:北京大学在2015年11月21日迎来了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30周年所庆暨“比较文学的人文学特质:学科间的交汇与融通”学术研讨会,群贤毕集,规模盛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庆典上“中国比较文学网”正式启动,这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比较文学审时度势做出的新调整。此外,“庆祝《中国比较文学》创刊百期暨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在上海召开,会议充分探讨了比较文学期刊、比较文学社团、比较文学学术文库的编辑及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动向等议题。

作为会长单位的四川大学连续两年举办了比较文学界的两次盛会:其一,2015年4月11日—12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对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代学者乐黛云、饶芃子、陈惇、孙景尧、严绍璗、谢天振、刘象愚、孟华、钱林森等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同时邀请著名学者进行一系列的学术报告。这次盛会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界一次新老交替的精神传递仪式,既传递了前辈的精神风范又激发了后辈学者的研究激情。其二,由四川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7月1日至7月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主题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与会专家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前沿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文学与其他学科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发言与探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外比较文学的学术交流,让国内比较文学青年教师拥有与国际一流学者对话探讨的机会,会议主办方四川大学特邀七位国际比较文学界的顶级学者,如《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A &HCI期刊)主编、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托马斯·毕比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刊《欧洲评论》(European Review)主编西奥·德汉教授,《现代语言季刊:文学史》(A &HCI期刊)主编、美国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马歇尔·布朗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塞萨·多明戈斯教授等进行专题讲座,为全国比较文学青年教师举办高级讲习班。

2016年7月21日至2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举行了“第21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代表中国成功申报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22届年会在中国的举办权。在闭幕式上,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教授当选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新一任主席,这是首次由中国人担任国际比较文学界的最高学术职位,北京大学周小仪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分别当选国际比协新一任副主席和理事。国际比较文学协会1955年成立于意大利,旨在沟通国际比较文学领域的交流、研究与合作,是比较文学领域的“奥运会”。此次“申奥”成功,势必对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学界立足、发声产生重大的意义。10月8日,2019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组委会会议在深圳大学召开。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成立并召开了“首届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就文学伦理学、比较文学变异学、外国文学的民族性及世界性等主题进行探讨。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于2016年12月3日借成立“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论”工作坊之机举办了小范围的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就平行研究与阐释变异、平行研究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亨利·雷马克与平行研究、欧美汉学与平行研究的方法论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2017年8月17日至20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主题为“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规模空前。会议设立12个议题:“比较文学变异学”、“比较诗学的新问题与新方法”、“走向世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译介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东亚文学研究”、“世界文学观念中的区域、民族与文化”、“文学人类学的中国途径与问题”、“世界文学经典重读与文学史建构”、“美国华裔、亚裔文学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河南作家群”、 “‘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宗教研究与比较文学”。此外还专门设立了“青年论坛”和“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自由论坛两个专长论坛。

二、 学术期刊及学科理论新进展

从学术期刊及其增长态势来看,近年来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热情不减、学术成果迭出。中国比较文学的几大学术刊物和集刊,如《中国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北京大学主办)、《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大学主办)及英文刊物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四川大学主办)等继续出版发行。2015年新增张华与美国学者米勒主编的《中美比较文学》;2016年新增曹顺庆、刘洪涛主编的英文学术刊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CL & WL)。2017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ICL)在上海师范大学创办,2018年6月创刊号正式出版(原《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停办)。2018年之前由于多种原因停办的《东方丛刊》复刊,并完成第一期(总74辑)的出版。

从教材专著的出版方面来看,老一辈学者继续发力,2015年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从影响的角度切入尼采思想在中国的接受、流变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其作出的扬弃,呈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想的多元性与复杂性;2016年徐志啸的《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简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比较文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及流变等情况作以历史性的勾勒,并对重要的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学科贡献加以钩沉。此外,一些中青年学者也不甘落后出版佳作,彭建华的《当代比较文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内容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欧洲文学研究、文学翻译、梵语佛经翻译等问题。比较文学学者一直都没有停止对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的摸索与探寻,张哲俊的《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可能性》(2016)通过对中国与东亚古代诗文中物质事实和文学关系的考察,提出了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即文学的考古学方法论。张沛的《比较文学基础读本》(2017)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18世纪以来的文学及哲学名家的经典文章,对国内比较文学师生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李伟昉的《比较文学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研究》(2017)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系统探讨了比较文学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是辩证融通的,有效地纠正了国内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识的偏见。

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出版,教材集聚国内比较文学界最具声望和学术影响力的一批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编写组,曹顺庆担任主编,孙景尧、高旭东为副主编。编写组成员包括谢天振、王宁、陈跃红、王向远、刘耘华、孟昭毅、徐新建、邹建军、赵渭绒,此书前后花费数年心血,可谓精心编撰,目前已经印行4次。2018年教育部国家教材办公室又对教材进行修订,修订版即将面世。曹顺庆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与思考结成的英文力作《比较变异学》(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在国际知名出版社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 K)出版。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学者首次打破语言障碍,在国际学界展现自身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思考的一次有益的尝试。2017年,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俄文版在莫斯科出版;2018年3月3日,在奥地利萨尔兹堡举办的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年会上,曹顺庆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打通学科互动、促进学科融通能够为学术研究达到双赢的效果,饶芃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之间的互动与研究,乐黛云也曾肯定海外华文文学是比较文学应当拓展的领域。比较文学以开放的胸怀、高远的视野,打破学科壁垒的开放精神给诸多学科以启示与方法论指导,是传统学科探索理论新路,比较文学学科勃发生机的新的学术增长点。王宁认为,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随着中国上升为政治经济文化大国,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语言的隔阂与长期以来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视阈,中国学派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还需努力,中国学派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借助英语的中介大胆地进行文化输出。一位真正的比较文学学者首先应该具有民族性,是本国文学的研究者,同时又要兼具世界性胸怀,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王教授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世界文学的阶段。杨乃乔认为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的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所安身立命的身份标志。各学科之间的打通与比较已经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诉求,一些学科如比较哲学、比较历史学、比较世界史、比较思想史等已经成为当代西方人文学者的研究新阵地。多年来,比较文学学者非常关注比较文学学科命运危机问题,张隆溪指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并非对立面,歌德倡导的世界文学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方向。比较文学学科要取得自身的发展必须超越以往的欧洲中心,走向世界,不断地开拓新领域,可以说比较文学已经走向新时代。叶隽近年来提出的侨易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多有重叠之处,侨易学是探讨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人类文明结构形成的总体规律,在方法上更接近实证性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方法则有差异。此外,张江提出的强制阐释论引起了比较文学学者重视,该理论强调背离文本话语对文本做出符合论者主观意图与结论的“强制性阐释”。继国内学者谢天振提出译介学研究后,王向远近期提出了译文学的理论术语与之呼应,并认为在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将译文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王教授指出虽然中国近30年的时间里已经陆续出版了80多种教材,但始终未脱出欧美比较文学理论的窠臼,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在研究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新观点、新理论往往被排斥在外。他呼吁将“译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科理论架构体系,并指出只有这样才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学者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程门立雪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大学者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