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2018-11-12
“她用抉择教给了学生们最后一道题,她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堂课……”近日来,河南信阳女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李芳用身体护住学生、不幸罹难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从平凡升华到伟大的瞬间,就在于李芳老师面对如猛兽般闯来的失控车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果断一挡。她以柔软的血肉之躯,庇护了四个惊慌失措的孩子。
在生死的一瞬间,她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完成了一个人生价值的飞跃。
“快点走!”这是她留给学生们的最后一句话。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把死的风险留给了自己。
在世界上,还有什么举动,比这舍身救人的行为更崇高、更伟大、更壮丽、更震撼人心?
四个学生获救了,李芳老师却不幸被这辆三轮车撞倒,从此再没有睁开自己的眼睛,永远地离开了钟情的三尺讲坛。她为掩护四个学生不受伤害,献出了自己49岁的生命。
在这一瞬间,李芳老师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升华。在这升华的五彩云雾中,人们看到了徐徐升腾而起的两个感人的大字:无私。
站在冉冉升起的五彩云雾面前的,是一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杰出人物,是一位新时代学雷锋的杰出榜样。
既见其人,又闻其声。在此同时,我们耳际回响着21世纪一曲动人乐章——无私变得无畏、伟大出于平凡。
挺身而出,果断一挡。她用自己的壮烈行动,泼墨一点,画了一个生命的句点。
斯人已逝,其人永恒。她创造了一种永恒的美。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说:“她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最美老师。”在6月16日的追悼仪式上,竟然有4000多名各界群众自发前去送别李老师。人们的眼泪说明了一切。
李芳的生命体现出永恒的美,就在于她在停止生存之时,还能以她创造的业绩为今人服务。它像一盏强光灯,照亮了人生的坦途,让更多的人看清楚前行的终极目标。
有一位外国哲学家说过,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之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是的,李芳的生命的美,同样是寄托在千千万万人的记忆之中,因而她的生命是大大地加长了。她的光荣,同样成为后来者新生命的承载。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李芳老师,就是虽死犹生的一位。因为舍己救人的精神使得她永远活着。
李芳是一位乡村教师,是一位农家的女儿。她在一所不知名的乡村小学的教坛上默默耕耘了29年。她的工作是平凡的。教书育人,是她的日常工作。她在课堂上,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但是,她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也在课堂外,在马路上。从生到死,李芳都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
6月11日,李芳老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给我们大家上了最后一课。
这最后一课的标题是:在我和孩子们的生命同时受到严重威胁之时,我应当选择什么?
李芳老师选择了救人,选择了自我牺牲。这最后一课,教育我们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这最后一课,可以和法国教师都德的“最后一课”相提并论。都德的“最后一课”,唤起了法国人的民族的自尊,也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李芳的最后一课,是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形形色色的龌龊的利益观念的一种清扫。
这最后一课,告示世人:有价值英勇地死去,远远胜过无价值的升官发财。
这最后一课,同样告示世人:利益,决不应当成为人生的最重要的追求。因为李芳的无私,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因为从她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这最后一课,也是一堂永不休止的课——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幸免于难的孩子注定会铭记终生,纯粹而高尚的师魂,是值得他们毕生珍藏的精神财富。
河南信阳的绿之风小学的孩子们从此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好老师,中国的英烈谱上却增加了一个大写的名字:李芳。
人终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李芳老师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她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四个孩子的生,赢得了亿万人对教师这一高尚职业的崇敬!
道德的升华发挥了精神上的潜能。精神的闪光有极大的鼓舞人的力量。善之价值是难以用金钱来估衡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是一种历史的推动力。道德的力量可以使更多的人变得越来越坚强。
李芳的英雄气概永远不会死亡。李芳的死,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