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二十四节气的有益性话语研究
2018-11-11晏军艳
晏军艳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有益性话语。二十四节气中人与自然万物共情,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把自然放在中心地位、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中的物感机制,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积极情绪和对自然的感激之情;二十四节气中动植物的自然美和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生態行为,展现了有益性话语中人沉浸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关键词:生态 有益性话语 二十四节气
1.引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生态智慧。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又一优秀的文化被国际承认。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在中国延续至今,不仅指导着农民们的农业生产,还是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的必备知识之一。成功申遗之后,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猛增。已有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集中在气象学、中医养生、农事活动、起源、民俗文化等方面,还没有生态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二十四节气中的有益性话语。
2.有益性话语
在Stibbe(2015)的介绍中,有两类有益性话语。第一种有益性话语是自然书写。自然书写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这类文章把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放在中心地位(Stibbe,2015:92)。第二种有益性话语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中。例如,中国的山水诗歌就是有益性话语。中国的山水诗人不描写薄雾的“威胁”,而把雾和其它天气看作是自然的美的体现。日本的俳句诗歌也是典型的有益性话语,它塑造了亲近的、尊重的、非破坏性的人与自然关系。关于自然的日本俳句诗歌常常表达出对各种天气的欣赏,充满了积极的感觉。例如,俳句中经常出现的“春雨”二字,并不仅仅是在春天下的雨,而是一种独特的雨,是一种轻柔的、静静的飘散在天地的雨,这种自然充满了一种灵性的美。类似的,俳句诗歌中还有很多这样描写动植物和自然天气现象的话语。这些话语描写了自然的美感,体现了人与自然身心相融、沉浸自然的宁静一体状态。
3.生态视角下二十四节气的有益性话语分析
3.1二十四节气中人与自然万物共情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古典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种种情感和感受。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刚过清明,诗人就感受到了春末的心境。这首诗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清明前的“闲信步”与清明后的“伤春暮”对照,点出诗人感伤的心情。“伤春暮”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花草万物在春天即将结束时也将消逝的遗憾与悲伤,凸显了有益性话语中把自然放在中心地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泪》)
这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展现了失意的夜晚,独自无眠的诗人,察觉到了深秋的霜重。“江枫渔火”是诗人“对愁眠”的对象,也是自然界的环境。一方面这个自然环境包裹着诗人的身心,让诗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另一方面,“江枫渔火”像亲人般与诗人“对愁眠”,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关系。
3.2二十四节气的物感机制
二十四节气人与自然的物感机制存在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态文化中。
首先,春季是开始,是新生,是种下希望的季节。俗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水暖鸭先知”中鸭子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人们便可知道河水变暖、春天来临,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依赖与信赖,描绘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属于有益性话语。春季节气诗歌话语色彩清新明丽,此时的情绪积极向上,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因此,春季节气诗歌话语属于有益性话语,给人一种积极性的感觉。
其次,万物的生长速度在夏季渐渐达到高峰。“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既表现了人们繁忙的场面,又突出了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给人带来的喜悦。陆游《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把芒种的雨称为“时雨”,也就是及时雨。“时雨”属于有益性话语,一方面夏天的农作物干旱缺水,因此对农作物而言是及时雨,另一方面“时雨”表现了农民希望庄稼茁长生长的心情,表达了对芒种的雨的感激。
然后,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人们在秋季节气里收割农作物。例如,陆游《癸己夏旁郡多苦旱惟汉嘉数得雨然未足也立秋》“画檐鸣雨早秋天,不喜新凉喜有年。眼里香粳三万顷,寄声父老共欣然。”这首诗歌通过“眼里香粳三万顷”表现了农人们劳作了一年喜获丰收的开心,另外通过“鸣雨”、“新凉”表现了人们对秋雨解暑的感激、欢喜,属于有益性话语,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亲近、和谐的关系。
最后,在冰冷的冬季里,自然界万物都藏起来,人类的活动也渐渐的减少。正是因为冬季的闭藏,才组成了生命循环的圆环。此时万物萧条,但并不意味着死亡,反而意味着生的希望。冬藏意味着在闲暇中修养身心,积蓄力量,这是一种和谐生命的体现。
3.3二十四节气中欣赏自然的有益性话语
二十四节气诗歌话语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审美。
春分润细雨,堤柳枝头绿。垅丫藏不住,破土把头举。(张海红,2010)
这首诗描写了春分雨后,万物新生嫩芽的情景。本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田地里的幼苗亲昵地称为“垅丫”,并通过“藏不住”“破土”“把头举”三个短语突出了幼苗钻出土壤的萌态,展现了雨后新苗发芽出土的动态美和自然美,属于有益性话语。
夏至暮迟迟,晚霞抹红丝。满山披彩绿,牛羊下山时。蜻蜓点碧池,群鱼水面驶。三五泛波跃,牧童鞭已至。(张海红,2010)
这首夏至诗描写了夏至的黄昏,牧童赶牛下山的情景。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描绘成像人一样披着彩绿色的外衣。该诗运用提喻的修辞手法,用满山花朵、树木的颜色“彩绿”来代替缤纷多彩的花朵树木。“蜻蜓点碧池,群鱼水面”描写了“蜻蜓”“水池”“群鱼”宁静和谐的画面。整首诗属于有益性话语,把自然界的“晚霞”、“山”“牛羊”“蜻蜓”“水面”“群鱼”和“牧童”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这首诗歌描写了大雪节气情景。整首诗歌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寂静无声、幽静寒冷、诗人独自垂钓的场景。整首诗通过“独钓”将人的境界与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融为一体,属于有益性话语,展示了沉浸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白居易《立春后五日》)
立春之后,白日变长,气温渐暖,花尚未绽开,但已可见新生的花骨朵。此节气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婀娜”展现了花像少女一样的美丽姿态。 “爱春”、“迎芳”“后园立”都属于有益性话语,“爱春”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喜爱,“迎芳”“后园立”展现了人们欣赏花朵、亲近自然的行为。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此清明节气诗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寻春”属于有益性话语,展现了人们在清明节气中踏青出游、接触自然的生态行为。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
这首小暑诗描绘了夏日阵雨的情景。“因循”指“顺应自然发展”(包菁萍,2005:91),符合道家“自然无为”的生态思想,属于有益性话语。“喧”、“觉”、“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竹林察觉雨的来临因而沙沙作响,山先听闻了远处的雷声因而暗淡下来。人们通过这些自然现象便可预知雨即将到来,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4.结语
二十四节气充满了生态智慧。首先,二十四节气中人与自然万物共情,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把自然放在中心地位。然后,二十四节气中的物感机制,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积极向上的情绪和人对自然的感激。最后,二十四节气中人对自然的审美,体现了有益性话语中沉浸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二十四节气中通过自然现象预知天气,展现了人依赖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 Stibbe, A. 2015.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London: Routledge.
[2] 包菁萍. 敦煌文獻《咏廿四气诗》辑校[J]. 敦煌研究,2005(1): 88-94+115-116.
[3] 张海红. 24节气诗歌选[J]. 科学之友,2010(8):86-87.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