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案例解析
2018-11-10侯志菲
侯志菲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开展的活动。在日常思政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总是倾向于关注有明显特殊问题(负能量代表)的群体,很容易忽略优秀群体(正能量代表)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优秀大学生 心理健康 案例解析
一、案情概要
吴同学,1988年生,男,出生于农村家庭。2008年第一次高考时,该同学发挥失常,金榜落败。因在家排行老大,迫于经济压力,他选择外出打工。在外务工时,散货小贩、企业职员等工作都做过,两年后存有少量积蓄,第二次参加高考,于2010年9月考入本校某理工科专业就读。大学四年成绩出类拔萃,荣获两次特等奖学金、三次一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一次光大奖学金提名。学习成绩连续四年排在专业前5%之内,荣获省级、国家级奖项若干。曾任班长、社团部长和辅导员助理任职,大到统筹不同专业的学生工作,小到早上提醒班级懒散同学起床,成为辅导员忠实可靠的好帮手。2013年4月,在某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场外,因方言分歧,与本班解同学发生了口角和肢体冲突。该生将本班同学右眼角打肿,被打同学报警,派出所进行了民事调解,最后被学院给予了严重警告处分。
二、案例分析
(一)以最快速度進行危机干预。
冲突事件发生后,解同学因气愤到派出所报警。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派出所控制局面,并将解同学带去医务室做伤口消毒治疗。这里的“稳定”主要指学生的情绪。一般被打的同学会情绪波动较大,但是据观察,吴同学的情绪却比被打同学还激动。鉴于此种情况,辅导员立即将双方隔离,单独谈话,稳定双方情绪,了解冲突原因。冲突原因在于吴同学患上了手部疾病,解同学平时就看不惯吴同学,用方言说了句“恶心人”,吴同学因方言理解偏差,感觉到被解同学侮辱。
在谈话中,辅导员充分进行了“积极理性的听”。在双方讲话的时候,注意同学的眼神和表情,专注地倾听,抛开自身主观判断,这种倾听不但可以听到事实,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通常意义上,学生基本都会说对方有什么问题,在这种争执性问题上,辅导员重点要求该生陈述事情经过,并将双方的陈述在心中加以比较。
双方情绪稳定之后,掌握事发原因后,将事件的概况、成因及初步处理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事发当日,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相关领导。
(二)以权威机构为依托,开展调解工作。
事发第二天,辅导员带解同学去中大五院做了眼睛、肋骨等疼痛部位的全面检查,让医生给予伤情判定,为后续调解工作提供说服力证据,并且让解同学感觉到辅导员把每一位同学的健康都放在首位。事发第三天,当事情收尾时,解同学的父母赶到了学校。辅导员负责接待解同学家长,安抚父母激动的情绪,让派出所办案人员告知父母情况。
权威性机构的介入和权威机构鉴定材料的呈现,有效地平复家属的波动情绪,防止事态严重化和扩大化,为事情的快速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以人为本原则,依法科学处理事件。
“以人为本”要求在事件处理中要尊重人权,避免个人权利的冲突,时刻体现人文关怀。辅导员要保护的是双方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尊严,以减少损害、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可以避开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于解同学父母提出的勒令吴同学退学、全院道歉等要求,辅导员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理顺学校和学生及家属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客观、公正、及时、妥善的处理,保护学校及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以哲学思维反思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
案例看似是一起高校突发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而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忽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人们总潜意识地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健康的,实际上长期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造成优秀人才的内心压抑和对普通旁人的不理解。长期不良情绪的堆积,给身处同龄人当中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带来影响,不爆发则已,一旦爆发终将酿成苦果。因为吴同学各方面都相对出类拔萃,与辅导员交流最多的也是工作方面,是一种良好形象的展示,而性格中的缺失很难暴露。因此,加强关注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三、案件处理结果
所在学校给予吴同学严重警告处分,取消吴同学处分解除前所有评奖评优资格,并将事件处理结果张贴在学院通报栏公示。
四、案例启示
案例看似是一起高校突发事件,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优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被忽视。解与吴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典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吴同学在大学的表现非常突出,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肯定,但是在平时人际交往中保持了一种强势状态,特殊的经历让他太珍惜大学生活,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大学里同学们会不努力,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对同学之间关系相处显得很不适应。吴同学把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化作取得优异学习成绩和各项荣誉的获得。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交经验,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面对新的人际群体,会感到有所不适,久而久之,开始回避与同龄人的交流,自己开始用学习上的努力弥补与同学们无法交流的孤独感。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最重要措施在于日常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心理卫生中、高级功能的体现,又是心理教育在学校中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体现,还是素质教育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一)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
工作思路在于“发展优先,防重于治,预防是关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在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心理素质教育课,定期举办各种心理专题讲座、报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月”宣传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同时,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从每届新入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到不定期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
(二)开展普及教育与个体咨询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團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在高校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新生入学教育、学生骨干团队的建立、各类课外社团活动、课堂教学等。这些活动方式能促进班级内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同时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以满足大学生学业进步、环境适应、人格完善、健康改善、交友等需求。
大学生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压力大、紧张、焦虑、孤独、情绪不稳定,其中大部分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因此,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注重“心理治疗”。在日常工作中,“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
(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的过程,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我们需要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实际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勇于探索新的途径。例如将传统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等。将多方面结合,发挥合力,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立体网络。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仅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其成员是不够的,必须动员全校各级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和学生一道推动这项工作,形成“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学生辅导员和大学生组成,以专业人员为核心,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力,以大学生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渠道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新颖性、教育影响的广泛性,在广泛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特点与当前心理热点与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赵秀慧,何艳红.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新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
[2]张亮,张润,光罗倩.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
[3]吴涛,王继元,徐利新.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