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概览

2018-11-10钱乐琼陈章顺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概览心理健康

钱乐琼 陈章顺

摘 要: 体育专业本科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综述法总结十多年来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成果发现: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总体优于一般大学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以往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较为单一,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背后心理原因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体育专业本科生 心理健康 概览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自助方式,一直以来广受大学生青睐,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那么,每天都要参加训练的体育专业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近十几年来,针对这一问题出现了诸多研究,然而这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的量化研究大多缺乏一定的深度,所获结论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仍然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1.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特点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研究者一般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研究。对比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专业特点。首先,在总体健康水平上,近十多年来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本科生,且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他专业,这从侧面印证了体育训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然而,在深入分析各专业学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研究却结果各异,如有研究认为,体育专业本科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上都要优于其他专业[1]。不过更多的研究认为,体育专业本科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上问题较多。

躯体化因子上,体育专业本科生的问题被许多研究指出,躯体化反映出个体的身体不适感,是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表现。有研究认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肌肉活动强度很高,身体不适反应更常见,我们可能会高估其产生的心理原因[2]。在强迫因子上,体育专业本科生的不良表现与专业特点紧密相连,强迫是明知不必要却控制不住重复出现的观念或行为。有研究认为,体育专业本科生在长期训练中形成了“好动不好静”的行为特征,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许多细节问题害怕出错又控制不了,进而出现更多的强迫行为[3]。敌对因子上,体育专业本科生比较容易给他人一种冲动、鲁莽的印象,有研究认为,正是这种个性上的冲动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敌对状态[4]。

出现上述分歧的原因,一方面,样本差异较大,对照组的选择影响了最终结果。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时间跨度较大,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呈现出多样性。

2.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内部差异

首先,多数研究认为性别差异显著,体育专业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女生。深入分析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与专业特点一样出现较多分歧。比如,有研究对广东省体育专业本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5];另一项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专业本科生的研究则认为,女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6]。总的来说,体育专业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其次,在年级差异上,以往研究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分歧。比如有研究认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最佳,随着年级的升高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心理矛盾加剧[7];另一研究结果却恰恰相反,认为高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与成长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特别是大三学生[8]。大部分研究都指出了随着年级增长面对的心理冲突更多,所不同的是各类研究对大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进程看法不一,高年级学生能够完成相应成长自然能够妥善处理随着而来的心理冲突。

总的来看,体育专业本科生内部差异与一般大学生基本一致。

3.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体育专业本科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特点与背后的群体特征联系紧密。然而,以往针对他们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以下以几个典型研究为例,说明这些心理特征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人格方面,研究发现,体育专业本科生的SCL-90各项分数与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项得分正相关,外向与情绪稳定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1];训练、竞技精神、团队协作等,这些因素影响着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发展,让他们变得更外向;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一般大学生。更进一步研究者通过大学生人格问卷调查发现,体育专业本科生较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7]。

在情绪方面,有研究者从情绪智力角度解释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情绪智力指的是个体情绪觉知、表达、调控的能力。如有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对个体情绪智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专业本科生相对于一般大学生有更高的情绪智力总分[9]。另一项研究从情绪调节策略角度发现,体育专业本科生表达抑制水平比其他大学生低,即体育专业本科生较少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10],负面情绪能够及时排解,从而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在认知方面,有研究通过对比体育专业本科生与一般大学生的注意品质发现,体育专业本科生视野更开阔、内省水平高、排除干扰能力强,这让他们更好地关注积极、正面的信息,从而为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11]。

4.结语

随着如今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成为高校常抓不懈的工作。而且,2015年研究显示:全国共有446所高校设置有体育类本科专业[12],学生数量庞大。因此,强化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意义重大。近十多年来,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证实体育专业本科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高于一般大学生,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以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依靠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研究,且大多使用的统计方式较为简单,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群体特征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许之屏,郑进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85-286.

[2]许小冬,张玉田,王颖.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四川体育科学,2001(2):28-31.

[3]趙洪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42-44.

[4]付健,莫伟彬,刘卫国.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6):40-41.

[5]傅芳香. 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6]吕东梅.就业压力下广西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7]许之屏,郑进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28(1):64-66.

[8]孙若凯,刘陈.新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现状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541-546.

[9]许之屏,雷小焕,金育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62-64.

[10]马强,殷恒婵,林小群.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1):72-75.

[11]汪西莹,李江波.体育类大学生注意品质注意偏向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2):1884-1886.

[12]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8):3-33.

猜你喜欢

概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2009年展会概览
2009年展会概览
2009年展会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