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2018-11-10杨进珉杨晓倩魏晓慧田丹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应用型高校培养

杨进珉 杨晓倩 魏晓慧 田丹

摘 要: 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专业人才的艺术素养培养来自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来自于课程设计、教授方法和学校构建的艺术氛围。综合艺术修养的提升,将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终实现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艺术素养 培养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一种新型大学。201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应用技术大学的名称已经被普遍采用,对其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在国外,德国、芬兰、荷兰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比较成功,为我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3年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为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实践先进的办学理念、谋求创新发展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应用技术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特别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职业素养,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强、能够胜任相应职业和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强调从业能力和职业的适应性,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像学术研究型高校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这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区别于传统研究型高校的基本特征。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现状分析

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应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为。设计学以设计行为为对象,研究设计创造的方法、设计发生及发展的规律、设计应用于传播的创新。现代设计日益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学成为一个强调多种学科知识交叉、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性应用学科①。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各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院校在二十年时间内,纷纷开办了设计专业。2012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将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细化,设立了视觉传达、环境设计等多个二级学科,体现出艺术设计学科迅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7年,全国设置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从最初的18所,发展到接近两千所。与此同时,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有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等问题,学生的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审美体验和艺术底蕴。在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中,这些问题一样突出。由于强调应用型,部分实践类课程、技术类课程比例加大,理论课程课時量减少。在设计专业教学中,部分学生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的培养,设计作品满足于新奇的形式、冷僻的技术、炫目的科技感,缺乏文化内涵和生活关照。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流于肤浅的形式,对美、文化、生活的关注较少。

本课题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作出问卷调查。8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阶段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提升教育是有必要的。然而对艺术活动感兴趣并参加的只有47%,超过50%的受访者对艺术活动感兴趣,但只是偶尔看看或者不参与。影响艺术活动参与度的原因呈现平均分布状态,各种原因均有表现。在学生课余时间里,最感兴趣的娱乐方式是看手机和上网,参观博物馆和参观美术馆分别排在最后两位。这些调查数据既反映出受访者对于艺术素养培养的需求,又反映出需求与接受之间的诸多矛盾。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理解应用、技术、文化、素养等关键词的内涵,是摆在这类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个课题。

三、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设计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取决于设计艺术教育的科学教育体系,设计艺术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是设计艺术教育的关注重点。艺术素养的培养,本质上能够促使审美主体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素质教育为设计师奠定了良好的审美基础和文化修养,高素质的设计师会推动设计艺术更好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设计具有创造性。设计学科的教学,绝不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要提升设计的品位,需通过人文学科的浸润,让学生学习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应加强文学、美学、艺术史方面的学习。86%的受访者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重要的。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人文素养,使设计技术获得人文价值的支撑,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感受到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人的关怀,这才是设计教育重大的意义。当然,人文素养的教育不是某几门人文类课程简单打包讲授可以完成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因人而异,需要多方面学习、体验,让学生树立人文意识。

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对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感到陌生,虽然通过学生社团、网络课程等方式,开展了一些艺术形式的推广活动,但一般停留在兴趣爱好层面,带有主观性、自发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梳理和专业指导,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增加艺术创作体验经验

蒋勋先生提出,艺术创作是一个健全的人必备的生命条件。艺术创作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是重要的,只有通过艺术创作的丰富过程,才能发现自我的能力,开发自我的潜能,使自己更自由、更丰富、更细致也更有生命力②。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应该更深刻。这里所指的艺术创作,并非具体指代油画创作、国画创作等特定形式,而是强调对艺术作品、设计作品完成过程的体验。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既包括对于技法的理解、对于材料的认识,又需要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人生的感悟。既是艺术直觉、灵感与想象在具体作品中的落实,又是过程的体验、经验的积累、成功的分析与失败的反思,这些都是设计师非常宝贵的财富。

(三)开展系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互动教育活动③。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具备敏锐审美能力、良好审美趣味、健康人生态度、完善心理结构等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审美教育的根本取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的艺术专业教育中存在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混淆的现象,将艺术的技能技巧训练与审美习惯、审美情趣的培养放在同一范畴。这种理解实际上模糊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边界,用艺术教育的某些方式取代审美教育。在本次问卷中,52%的受访者认为广泛接触各类艺术形式是提高艺术素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他们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艺术欣赏与学习、充实业余生活、寻求启发和加强个人艺术修养。可见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开展系统审美教育是有一定期待的,并且能够较明确地理解素养教育对艺术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和作用。

(四)新媒介的把握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已然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现在大家所使用的“新媒介”一词,多是指互动媒介,强调其双向传播的特点。

加隆·拉尼尔说:“新媒介当然不同于旧媒介,但主要的区别之一不是内容,而是我们思维方法的强化。我们所建的互动媒介比如互联网,不仅是创新的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机制和过程,它使所有人同览和分享。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成就。”④

当今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细分与更新的速度都在加快。在本次问卷中,83%的受访者会使用互联网、手机等工具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资讯,其中QQ、微信、微博、网页以绝对比例位列众多传播方式的前四位。新媒介的出现,提高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设计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及传统方式,青年一代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新媒介的把握能力,将会成为衡量其职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由于新媒介的领域较广,涉及技术、传播、法律等多层面问题。对新媒介的使用方法、权利和责任等相关问题的教学与研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所体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43.

②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15.

③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1.

④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41.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应用型高校培养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