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学习”环境中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2018-11-10王赟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王赟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学习诗词,了解传统文化,并感受古韵之美,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扭转这种情况,我们将 e学习引入课堂,针对学生兴趣不浓厚、积累偏少、审美能力欠缺等问题各个击破,加以改正,弥补教师在课时、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在e学习的环境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 e学习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中国古诗词作为一门精致的语言艺术,在内涵、音韵、意境方面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现代汉语无法复制和超越的。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学习古诗词理解传统文化并汲取营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古诗词中传达出的情感内涵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例如:《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现出屈原的高洁人品;杜甫《三吏》《三别》中涌动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辛弃疾作品中激荡的爱国情怀等。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诗人的人格魅力会感染学生,有利于培养其爱国情操、健全其健康人格。其次,学习古诗词能够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歌之美有利于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日久天长的熏陶势必会内化为自我行为,提高审美修养。再次,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古诗词在高考试卷中一直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以满分160分的江苏语文卷为例,其中与古诗词直接关联的就有18分。因此,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积累较少,兴趣度不高,审美能力欠缺。

由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古诗词又是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常常用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理解确实有难度。同时,不少学生文史知识储备不够,很难对诗歌背景理解到位,觉得读古诗词更像“啃骨头”般费力、无趣。

另外,不少学生青睐于轻松有趣的网络文学作品。然而,这种不需要思考的流行文学是没有内涵和深度可言的,长久的“舒适性”阅读势必造成阅读品位下降。长此以往只会陷入“不想读——没能力读——读不懂——更不想读”的恶性循环,势必导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过度依赖教师,老师把绳子牵向哪儿,学生就走向哪儿,老师走几步,学生就跟着走几步。

2.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指向性过于功利。

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教师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就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本书共包含65首诗词,首首精品。然而,留给我们学习的时间却很有限,按进度,最多半个学期就要结束课程。所以,教师纵然希望能给学生多讲、深讲,但是不敢流连于诗情画意,误了行程。只好选择一种费时短、效率高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

正如前文所说,真正能够在课外主动了解诗人、诗作的学生是不多的,很多作品都是与学生初次相逢,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教师必须进行大量补充介绍。久而久之,一些教师们也习惯于“满堂灌”。甚至会把课堂变成一节诗歌赏析题的分析课,抛去所有诗歌韵味,大谈做题技巧。这种功利性的指向无疑是不利于古诗词学习的。

面对“难学”、“难教”的现状,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不。在e学习的支持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科技扭转局面。正如何克抗所说的:“e-Learning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下面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谈谈e学习环境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

二、e学习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夯实基础知识,开阔思维眼界。

针对学生古诗词知识积累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e学习资源库进行弥补。e学习资源库含有极为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素材,包括与古诗词相关的文档、课件、图片、视频、网络链接等。这些素材可以帮助他们在预习阶段了解相关文史知识,拓展思维。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五个典故: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刘裕北伐,气势如虎,所向披靡;刘义隆北伐,草草出征,铩羽而归;拓跋焘击败宋文帝;老将廉颇,仍思报国。这些典故时间跨度大,而且相对来说比较生僻。但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本库找到相关史料,加以了解。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些介绍刘裕、刘义隆父子和拓跋焘的微视频,放进影像库中,供学生选择学习。这些资料无疑是对文化知识的补充,把史实更加客观地呈现给学生。由于知识是触类旁通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基础知识一定会得以夯实。

2.营造诗歌氛围,还原诗歌意境。

古诗词是作者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将当年之情诉诸笔端,压缩成凝练的文字流传后世。这些扁平、有限的文字就像密码一样,后世读者要想读懂当年的诗歌,就需要把压缩的文字解密,化扁平文字为立体情境,并走入作者营造的立体氛围中。

很多同学的困惑就在于:无法营造氛围、还原诗歌意境。然而e学习通过借助信息手段很容易实现这一点。例如讲解《赤壁怀古》时,学生不禁想“惊涛摆岸,卷起千堆雪”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周瑜又是怎样的“雄姿英发”?苏轼为何“早生华发”?可以在一开场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播放长江波涛滚滚的纪录片。面对宽广的大江,聆听着深沉的歌曲,更能把我们带回历史中。再把周瑜少年得志的经历和苏轼“乌台诗案”后的处境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如:从《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中截取一部分),以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更能让我们直观看到周瑜早立功业的成就,更鲜明地反衬作者功业未成的忧愤。同时,二人的形象相当立体生动地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苏轼凭吊古战场、抒发悲伤心情的原因。

3.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以讲代学”的满堂灌早已是陈旧的教学方式,学生看似俯首帖耳,但是兴趣也在沉默的听讲中磨灭殆尽。在e学习课程中,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平板电脑,既是黑板又是大家的作业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校作为千年府学,每年都有“登泰山”的人文之旅活动,旅行归来可以问问学生:“当你登上泰山又有怎样的思绪呢?是否也会‘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呢?”鼓励他们大胆创作或仿作登高诗。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创作完成后,相互分享、欣赏,再从大屏幕上选择几首全班点评。通过自己写诗、评诗,才能发现诗歌创作之难。再度分析名家之作,更有一种深刻理解和发自心底的叹服,这种理解是自己悟到的,远比老师说的更加印象深刻。几次实践下来,对于诗歌手法、平仄、用典等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无形中对于应试内容轻松掌握。

4.鼓励自主学习,发掘学生潜力。

在e学习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机会。以李煜《浪淘沙令》为例,教师可以点出一些重要的思考点,比如本文背景如何?为何采用倒叙手法?(正常语序是“梦欢”——“春寒”——“梦醒”,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比如,有的学生会利用平板电脑或电子书包里的资源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在知乎、豆瓣等平台上发起话题讨论,有的学生会加入古诗词相关微信公众号寻找答案,或在有一定想法之后和同学们在QQ组讨论并交换意见。在这种开发多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学机会。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加。同時,解决了教师课时紧张、无法铺陈讲解的遗憾。

三、结语

利用e学习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生动、轻松高效地应对古诗词教学,学生夯实了基础、提高了兴趣,教师从苦于应试、苦于讲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过,e学习只是工具和手段。正如学者亚历山大所说:“仅依靠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学习。真正的改革在于学习和教师理念的变革。”因此,我们在利用它之前,首先要改进思想和观念,真正做到思想的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把e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才能让高中古诗词教学按照应有的样子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宋国学.国外e学习的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6(2).

[3]王国权.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职业,2017(4).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