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创企业创业机会开发机制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展望

2018-11-10刘露郭省钰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9期

刘露 郭省钰

摘要:创业机会开发是创业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过程。然而由于新创企业所具有的“新生弱性”等特点,其创业机会开发机制的研究呈现出复杂且多样化的特点。为系统梳理新创企业创业机会开发机制,文章从企业层面出发,从新创企业创业战略、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商业模式及创新四方面讨论了该类企业创业机会开发的具体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更好地发挥创业机会价值,增强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效果提供了研究支持。

关键词:新创企业;创业机会开发;文献回顾

一、 引言

创业机会是创业这一连续过程的核心,是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Shane & Venkataraman,2000)。在创业研究中,创业机会识别一直是创业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林嵩,姜彦福和张帏,2005),且目前针对创业机会识别前因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者特征、企业组织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特征三方面。然而,发现或识别创业机会不是创业活动的结束,而是创业活动的开端。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对识别到创业机会加以开发和利用,以促进创业绩效的提升是实现创业机会内在价值,促进创业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创业机会开发是创业者在识别创业机会之后,针对创业机会而开展的一系列创业行动过程(陈寒松和朱晓红,2012),是对由商业机会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操作(Vogel,2017)。然而,早期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考察创业机会对绩效影响的直接作用关系,只是从概念或操作上简单地证明了创业机会及其识别、开发对企业绩效、企业价值的积极影响,并未从理论层面系统讨论由创业机会转化为企业绩效的具体开发机制,尚未触及创业机会开发的研究本质。随着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创业机会向企业绩效的具体转化机制进行探究。

二、 新创企业创业机会开发机制研究现状

1. 创业战略。

(1)战略导向:战略导向体现了管理者对竞争优势以及战略任务的观点。陈寒松(2011)认为,创业机会自身所具有的盈利性和可行性特点驱动了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结果,并在创业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创业机会特征—战略导向—企业绩效”研究模型;方琦璐(2013)认为,创业者所识别到的创业机会不同特征会通过企业的战略导向来影响企业绩效。通过对166家中国新创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战略导向中的市场导向和创业导向中介了两类创业机会识别,即获利性创业机会识别和可行性创业机会识别对企业绩效(获利性绩效和成长性绩效)的影响。该研究以不同侧重点,分析了两类战略导向在不同创业机会识别对企业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从实证操作层面为战略导向的创业机会开发机制提供研究思路。

(2)战略选择:不同于战略导向为创业实践提供指导方向,战略选择则是创业者根据企业特点进行的具体化战略策略。林嵩、张帏和姜彦福(2006)以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为横纵坐标将创业机会划分为四種类型。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该研究将这四种不同的创业机会类型与企业战略选择相匹配(例如,该研究认为强市场和弱技术的创业机会可通过市场定位战略、市场竞争战略和市场进入战略取得企业成长,而强技术和弱市场的创业机会则可通过市场定位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产品范围战略获得成功),并提出了基于机会导向的创业战略制定模式,为创业机会和创业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思路。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只是在定性推理、验证性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并未进行深入的定量测量,在研究效度上有待进一步确认(刘佳和李新春,2013);田莉(2008)认为,创业机会的类型和特征反映了创业机会的潜在价值,通过认真剖析各种创业机会类型及其特征,可以帮助创业者把握创业机会本质及内涵,从而促进创业机会的后续开发。因此该学者以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技术属性(不利和有利维度)和产业技术环境(惯例型和创业型环境)分析创业机会的类型与商业化战略选择之间的匹配关系。该研究发现,对于技术上具有优势,产业技术环境较适宜的创业机会来说,绿野竞争战略(是指看重技术创业者所提供的一体化价值,在探测和回应竞争者方面进行回避)较合适,而对于技术上存在不足,但产业技术环境却有利的创业机会,应采取利基战略(是指专注于市场领导者所忽略的“盲点”进行开发,以市场细分和专业化满足非主流客户,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创造竞争优势),对于技术优势,但产业机会环境不佳的创业机会,应采取合作联盟战略(例如技术许可、转让,以及企业间并购实现)。

(3)竞争行为选择:在考虑新创企业与成熟企业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重点上的差异性,林嵩和姜彦福(2008)以概念性理论研究的方法,对新创企业创业机会与竞争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对于新创企业的创业者而言,其选取的竞争性行为主要依赖于所识别到的创业机会特点,例如以市场优势为主要特点的创业机会,应采取市场开发性竞争行为,通过积极且迅速的市场经营开发行为实现有效的创业企业成长,而以产品优势为主要特点的创业机会,则应采取产品开发性竞争行为,在产品或服务不断更新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因此这两种竞争性行为均需要通过竞争性测量组合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陈忠卫和史振兴(2010)通过对比微软和谷歌这两大技术企业的核心业务开发,提出了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概念性模型,认为识别到创业机会之后,创业机会的开发可借助经营业务的正确选择得以实现,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2. 企业资源。

(1)资源获取:新创企业资源不足的天生特性使其需要进行资源的获取来支持创业机会的开发。而资源获取途径的不同也对创业机会开发和企业成长发展产生差异化影响。鲁喜凤(2017)基于创业机会的创新性特点,构建了资源视角下资源获取在创业机会创新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中作用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收集到的476份中国新创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资源获取(通过市场途径和网络途径)是新创企业将识别到的创业机会转化为企业绩效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当创业机会自身的创新性水平越高时,越有利于采取市场的途径获取资源,而创业机会的创新性水平则与网络途径获取资源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因此两种资源获取途径的选取主要依赖于创业机会创新性水平的高低,通过两者有效地匹配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刘佳和李新春(2013)认为,新创企业类型的不同则会影响创业资源的获取。该研究认为,对于以模仿创业为主的新创企业,由于缺乏机会新颖性,在获取外部风险投资方面存在劣势,因此在很多时候,该类企业主要通过内在社会网络实现资金的筹集,例如在家族内部进行初始资金的筹集,而对于高技术初创企业来说,吸引天使投资等投资机构资金则成为主要选择。该研究将新创企业特点与具体资源获取途径进行了匹配,为创业者获取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

(2)资源利用:不同于资源获取所提倡的从企业外部获得资源的观念,资源利用则主要聚焦于对企业自身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拼凑作为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资源管理方式,在回答资源稀缺的新创企业如何通过整合内部资源突破资源约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孙红霞和马鸿佳(2016)利用案例研究方法,在对东泊子村30多年的创业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资源拼凑是将创业机会进行开发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方式;王玲等(2017)通过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三家企业进行案例对比研究,发现新创企业的初始资源状态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并最终会对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并且,新创企业主要通过基于现有社会网络拼凑活动来实现创业机会的开发与利用,并最终作用于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虽然现有学者开始意识到资源拼凑对创业机会开发的积极影响,但目前针对资源拼凑的研究仍然较多地集中在理论探讨阶段,而在资源拼凑的视角下,如何实现创业资源价值,基于具体的资源拼凑方式或类型帮助创业机会的开发,在这一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3)资源整合:资源获取和资源利用分别从外部和内部角度为新创企业应对资源缺陷提供了解决思路,而资源整合则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了整合性运用。王建中(2011)通过将创业机会维度划分为盈利性和可行性,构建了关于创业机会、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构建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和创业绩效(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三者关系的概念模型。该研究认为,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体现了企业对于来源不同、层次不同以及结构不同资源的系统有机融合。创业机会的开发离不开企业资源的支持,资源整合能力維度下的资源构建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有助于缓解新创企业资源缺陷,提升企业应对环境风险能力,为创业机会的进一步开发提供资源支持;除资源整合能力外,新创企业对于资源整合的方式也格外重要。王旭和朱秀梅(2010)通过对371家中国新创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构建了新创企业创业动机(主动型和被动型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开发(创新型机会和均衡型机会)和资源整合方式(技术驱动型、资金驱动型、人力资本驱动型)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创新型机会的开发可采用技术和人力资本驱动型的资源整合方式,而均衡型机会的开发则可通过资金驱动型资源整合方式。该研究通过对创业动机、机会和资源三者关系的深入分析,丰富了创业机会类型与资源整合方式匹配之间的研究,也证实了资源整合方式对于创业机会开发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3. 企业能力。

(1)企业信息能力:Sleptsov和Anand(2008)认为,在企业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中,有两类与信息有关的能力十分重要,一个是信息搜集能力,另一个则是信息处理能力。前者以外在导向为主,它将外部相关数据引入企业内部,并将其聚集为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后者主要以内在导向为主,它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处理,帮助企业在有效地创业决策下进行创业机会的开发。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该研究针对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该研究认为,当这种能力都很低时,创业机会不仅难以识别而且也难以得到开发,而当两者均很高时,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都可以较为高效地进行;而当信息搜集能力强,信息处理能力弱时,创业机会可以识别到,但在后续开发处理时会面临困难,相反,当信息处理能力强时,创业机会的开发就会变得高效。该研究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识别出了与信息相关的两类能力,进一步拓展了现有研究对企业层面信息有关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认识。

(2)企业吸收能力: Levinthal和Cohen(1990)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反映了企业将外在来源的知识进行识别、价值化、吸收以及进行同化的能力,且通常包含两方面:潜在能力和已实现能力,前者是指企业获得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后者是指企业为实现竞争优势而对知识进行转化和整合的能力。Zahra(2008)在分析了知识产生、知识转化以及知识利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吸收能力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模型,并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后续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3)企业产品竞争力:朱沛(2017)通过对母公司处于同一行业的三个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创业机会的开发和价值实现与产品整体的竞争力水平密切相关,认为创业机会包含有利于多项目共同作用的有力情境,在强有力的产品竞争属性作用下,创业机会与目标顾客需求的匹配程度越高,竞争优势和利润的实现越有利。

4. 商业模式及创新。Amit和Zott(2007)认为商业模式设计的本身就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是开发所识别创业机会的重要价值创造机制; George和Bock(2011)则更进一步提出,在创业机会开发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为了抓住商业机会而开展的一项组织设计,与创业机会价值实现密切相关;陈昀(2010)认为考虑到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创造本质,它可以作为将企业技术投入和社会性产出的重要桥梁。机会识别的过程为企业明确了其所要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可作为一种技术投入,而商业模式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本质,则可将技术性投入与企业的社会性产出结合起来,充当企业价值创造的转换器,从而为顾客创造了价值,为企业成长发展增添动力;在实证研究方面,基于243家中国新创企业调查数据,文亮和何继善(2012)研究发现创业机会所具有的行业吸引力、经济性以及竞争优势属性,通过商业模式内在价值逻辑,促进创业企业生存绩效、成长绩效和创新绩效的提升,证实了商业模式在“创业机会—创业绩效”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基于交易成本和资源依赖理论,郭海和沈睿(2014)在引入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机会识别向企业绩效的转化机制,通过对184家新创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证明了创业机会识别对企业绩效的显著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发现了商业模式创新在将识别到的创业机会转化为企业绩效过程中的重要转化机制作用,另外也考虑了市场环境因素,需求不确定性、环境包容性和竞争强度在上述关系中起到的差异化调节作用。

三、 未来研究展望

作为创业机会价值实现的关键阶段,创业机会开发受到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回顾,本文提出以下两方面研究展望:

一方面,正如企业资源基础观所指出的那样,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建立在自身所拥有资源质量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战略、能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因此,资源与创业机会开发之间的关系应当受到较大重视,并且未来研究中也应当进一步挖掘新创企业资源内涵,从资源获取的具体方式、资源利用的具体方法,以及资源整合的具体手段强化与创业机会开发之间的系统匹配,从而使得研究更具情境性;另一方面,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在环境的影响,创业环境本身的不確定性、包容性以及竞争性等特性应当与新创企业所开发的具体创业机会相结合,由于创业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因素,上述环境特性只是从某一角度出发进行概括,并不能完全涵盖创业环境的整体特点,因此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对创业环境及其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把握。

参考文献:

[1] 林嵩.创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创业过程的一个解读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07,13(6):166- 169.

[2] 陈寒松,朱晓红.新创企业异质性资源、资源获取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创业机会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14(3):76-80.

[3] 方琦璐.创业机会识别、战略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3.

[4] 田莉.机会导向型的新技术企业商业化战略选择——基于技术属性与产业环境匹配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8,15(z1):40-43.

[5] 陈忠卫,史振兴.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研究——以微软与谷歌的案例比较[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4):273-284.

[6] 鲁喜凤.机会创新性、知识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科技型企业为例[J].情报科学,2017,25(5):160-164.

[7] 刘佳,李新春.模仿还是创新:创业机会开发与创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3,31(10):20-32.

作者简介:刘露(1990-),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与创业;郭省钰(1989-),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硕士,科学技术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科研经费监管。

收稿日期: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