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靖年间的闭市政策对丰州滩开发的影响

2018-11-10郭晶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郭晶

摘要:嘉靖年间,明王朝对蒙古地区主要实施闭市绝贡的边疆政策,这既有其历史时期的原因,也包括当时存在的社会现实因素。蒙古地区生产方式单一,主要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一些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完全仰仗于中原地区的补给。嘉靖年间闭市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明蒙贸易的中断,使原本就物质匮乏的蒙古地区,此刻变得更是雪上加霜。但另一方面,该政策的实施间接地推动了丰州滩地区的开发。

关键词:嘉靖年间;闭市;丰州滩开发

一、闭市的原因

(一)传统夷狄观念的影响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将边疆民族视为“禽兽”、“犬羊”、“豺狼”,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其北伐檄文中曾说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治天下者也。”明成祖也持有“夷狄之为中国患,其来久矣”的观点。这种传统的夷狄观对明朝皇帝影响深远,致使大多数皇帝将边疆民族视为祸乱,在民族关系中多采取羁縻或闭市绝贡的策略。

明前期的明蒙关系以羁縻政策为主,在通贡互市的基础上实现了边疆地区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稳定。但自弘治十七年达延汗“上书请贡,许之,竟不至”之后,明蒙朝贡互市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在隆庆和议达成之前明蒙关系一直处在紧张的对立状态,边疆战事不断,灾祸连连。嘉靖时期,世宗对北部蒙古势力多采取过激的闭市绝贡政策,而世宗对待边疆的态度多与其年少所受的正统儒家教育是分不开的。在世宗年幼时,兴献王就常在兴王府派人教授其儒家经典,使世宗从小就对儒家思想耳濡目染,这其中很有可能会受到儒家思想所传颂的夷狄观念的影响。虽常有大臣提议恢复与蒙古的通贡互市关系,如翁万达曾上奏“敌恳恳求贡,去而复来。今宣、大兴版筑,正当羁縻,使无扰。”但世宗多以“逆寇连岁为患,跪言求贡,勿得听从。”为由严词拒绝。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世宗对蒙古的态度有关。另一方面,这些上疏建议通贡的大臣多为边疆大吏,对边疆社会状况自然是了如指掌。但其远离中央政治中心,并不占有十分有利的政治话语权。相反,一些朝中重臣则深受传统的夷狄观念的影响,多认为“今以堂堂天朝之尊,而下与犬羊为此交易之事…一此损国之重威。”由于其深得世宗垂青,其思想观念必然会对世宗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导致在嘉靖时期整个中央政府对蒙古的政策以闭市绝贡为主。

(二)明蒙战争的不断扩大

明蒙战争的进一步加剧,是造成闭市的重要原因。为直观起见特将《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贡》中嘉靖时期俺答汗南侵的记录列表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嘉靖时期俺答汗南下扰边的次数非常频繁,不仅连年入侵,甚至在一年中都会出现三四次之多。南侵如此频繁,从明蒙关系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自嘉靖十三年“俺答挟众欲入贡”起,俺答汗便逐年不断地向明王朝请求通贡互市,但都遭到对方的拒绝。为了迫使明朝答应互市的请求,俺答汗便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运用战争机器的鞭笞,想要迫使明王朝屈服。尤其是可以从表中看出,嘉靖中期俺答入侵次数与其他时期相比,显然要更加频繁,这一时期也正是俺答请求入贡的频繁时期。

其二,明蒙之间的互相敌视加剧了战争的态势。一方面,明朝为了应对蒙古南侵,不仅在沿边各地修筑城堡,而且还在每年的秋季派遣“我兵出境,捣巢赶马”,以防止蒙古南下牧马,杀掠边境。但“烧荒捣巢”却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的不利局面。也使得蒙古人民对明朝产生强烈的仇视心理,不断地南下扰边抢掠。另一方面,明朝对蒙古的信任度极低。虽然俺答汗曾多次向明朝请求入贡,但中央政府多持“俺答狡诈,出没叵测”的緣由予以拒绝。不仅如此,明朝还先后两次斩杀俺答汗派遣求贡互市的来使,进一步激化了明蒙之间的矛盾。致使双方之间战争不断,仇恨与日俱增。

最后,白莲教对明蒙战争的推波助澜。明中叶以来,由于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腐化,导致民间怨声载道,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边疆地区的农民利用民间秘密组织白莲教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多逃入塞北投附俺答汗,成为明朝通缉的罪犯。其中一些白莲教首领如丘福、赵全等“日夜教俺答为兵,东入蓟昌,西掠忻代。游骑薄平阳、灵石至潞安以北。”,在俺答南侵期间又“时时为虏乡导,虏长驱无忌”。庚戌之变发生后,明蒙之间曾出现过短暂的和平互市局面,但白莲教首领萧芹等人“恐虏与中国通,不利于己,乃贿俺答左右犯左卫以开衅。”他们并不希望看到和平稳定的明蒙关系的出现,正是因为明蒙双方处于不断地战争状态下,才能突显出这些北逃白莲教众对蒙古社会上层阶级所存在的实际价值,所以白莲教的存在对明蒙战争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也正是在明蒙战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致使明朝对蒙古实施闭市绝贡的边疆政策。

二、闭市对丰州滩开发的影响

嘉靖时期,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势力迅速崛起。在其兄长吉囊死后,俺答汗“对内扶助诸弟族亲,对外与敌角逐斗争,统领大国为之掌舵,始将为益善业实行。”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领袖。在其所统辖的区域范围内,各部纷争减少,社会相对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粗放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十分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打击,遇到灾年则“畜产死,人民疾病”。再加上手工业生产的落后,往往“日用之布帛、铁锅不能不资中国以为用”,十分迫切地需要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以为补充,以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然此时的明王朝对蒙古地区实施闭市绝贡的政策,不仅中断了明蒙之间的朝贡关系,而且还禁止边境地区与蒙古部落有贸易往来。通贡贸易既断,为了获得生产与生活所需铁器、布匹等日常必需品,蒙古军队频繁南下入侵。虽然掠获了很多生活物资,但由于蒙古方面“累年犯塞,兵刃残伤,所得诸畜出塞辄死矣。”给蒙古地区所带来的损失也是相当大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丰州滩地区的开发对于解决蒙古境内汉人的生存、缓解蒙人对生活日用品的需要以及缓和蒙汉人民之间的社会矛盾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也正是由于明王朝闭市的缘故,更加坚定了俺答汗对丰州滩的开发。嘉靖三十年,俺答汗就曾表示“吾己决策城丰州,以耕种为务矣”。

(一)走私之风日渐盛行

明蒙贸易中断后,蒙古地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使得原本就盛行的边境走私之风,此时变得更加猖獗。早在弘治年间“大同总兵官都督佥事神英、副总兵都指挥佥事赵昶与虏交通,以铁器易马。”虽然《大明会典》对边境走私有严格的禁令,但却屡禁不止。一些边民与蒙古人私下关系密切,以至于“虏入,道里必知,至有杀掠时呼人姓名者。”蒙古地区对铁器的需求量巨大,但苦于手工冶炼技术的落后,铁器十分缺乏,使得边民走私多“以斧得裘,铁得杨肘,钿耳坠得马尾,火石得羔皮。”一些诸镇烽卒甚至“皆媒寇日为生计,多囊针刀”。边境走私使大量铁器进入蒙古地区,一方面使得蒙古军队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其精兵戴铁浮图,马具铠,刀矢铦利,望之若冰雪。”另一方面,铁器的流入增加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升,加速了丰州滩的开发。

(二)白莲教众的牵引作用

明代漠北的白莲教,出没于中原和漠北边境地区,尽管其有时引领蒙古军队进犯和抢掠,同时亦有将中原的情况泄露于外,然而却在与边疆蒙古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中,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在明朝实行闭市绝贡的边疆政策下,白莲教的首领作为蒙古地区与内地沟通联系的媒介,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主用。一些白莲教首领还多曾引诱边民北迁,丘福就曾“往来诱惑”,致使“边民妄传募人耕田不取租税”,大量逃亡塞外。李白馨则“带领众贼到伊住村吆叫,稱我已在板升干下大事业,你们跟我去受用。”诱使“伊阖户并概堡男妇三百二十余名口及衣物俱用车装载,跟随李白馨到于板升住种。”白莲教对边民的牵引,使得大量无地或少地的边地贫民迁入丰州滩,在俺答汗开发政策的鼓励下,从而进一步地推动丰州滩的农业开发。

(三)战争对中原人口的掠夺

在俺答汗求贡不得的情况下,致使其连年不断地南侵,不仅抢掠牲畜、牛羊,还“岁掠华人以千万计,分部筑室于丰州之川”。使以往的“虏逢汉男子,老与壮者则杀之,少者与妇女皆携去为奴婢。”的态度转变为凡“丁壮有艺能者亦掠”的策略,为丰州滩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伴随着生产力地不断发展,丰州滩的开发自然会是蒙古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明王朝闭市绝贡的边疆政策,迫使很多边民外迁至丰州滩,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力,同样也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丰州滩,对该地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