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单县方言中事物名称词的构词理据
2018-11-10何亚婷
何亚婷
摘要:方言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特征的综合反映。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与语音、语法相比,方言中的词汇能够更明显地体现该地的地域民情。本文试从构词理据的角度出发,对山东单县方言中部分事物名称词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单县方言;构词理据;语言学
对于同一种事物,人们在造词时采用不同的构词方式,所构成的事物名称词也会因此有所不同。事物自身的特点和人们造词时的构词心理都为人们给事物命名提供了依据,这些构词理据不仅反映了语言社团的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笔者举例分析山东单县方言词中部分事物名称词的构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一、依据事物的外在特征 客观事物具有多种外部特征,如形状、气味、颜色等,根据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给事物命名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命名依据。
(一)着眼于事物的形状
例如,在单县方言中,人们将蛇叫做“长虫”,就是根据蛇的“细长”的形体样貌特征对它进行命名的。如耳朵被单县人称为“耳朵眼”,之所以在“耳朵”后面加上“眼”字,其构词理据便是耳孔呈洞状,像个小眼儿一样,“耳朵眼”一词便是这样形成。以上单县方言中的事物名称词主要突出事物的形状,其构词理据是事物的形状。以此种方式为事物命名能使这些事物的名称更加生动,富有形象性。
(二)着眼于事物的颜色
例如,咸鸭蛋在单县方言中被称为“青皮”,就是因为其外皮呈青色。类似的词语还有洋灰(水泥)、绿bu(青苔)、黄姜(姜,因姜大多呈黄色而得名)等。
(三)着眼于事物的声音、气味
此类词语在单县方言中有很多,有老鸹(乌鸦,因其叫声类“呱呱”声而得名)、嘛噶子(喜鹊,因其叫声似“嘎嘎”声而得名)、哞哞(摩托车,因其发动声音似“哞哞”声而得名)、拖拉板儿(拖鞋,因穿拖鞋走路时摩擦地面的声音而得名)等。在单县方言中,与气味相关的事物名稱词有香香(以前人们用的护肤品,有香味,类似于雪花膏)、臭大气(臭虫,其身上能散发出一种臭味)等。以上名称词的构词理据便是客观事物的声音和气味。
上述方言词的构词理据是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这也体现出汉民族重具象性、形象性的思维方式。如以上这些于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的方言词语都是极具形象性的,和其相对应的普通话词语比较,上述方言事物名称词显得更加形象和生动。
二、依据事物的性质、功用
(一)性质
单县人常根据客观事物的性质给事物命名,如吸铁石(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的特性,因此得名)、铁木锨(铁锨,因锨头是铁,铁锨柄常常由木头制成,因而得名)、松紧带(皮筋,根据其可松可紧的特性得名)、变蛋(皮蛋,因其是加工变化而成,故得此名)、辣酒(白酒)等。
(二)功用
例如,单县人将毛巾称为“手巾”和“脚布”,分别表示擦手的毛巾和擦脚的毛巾。此外,围巾在单县方言中被叫作“围脖”。又如盖体(用来盖的被子)、铺体(用来铺床的褥子)、头绳(皮筋,因女性常用它绑头发,故得此名)等等,以上这些名称直接体现了事物的功用。
三、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事物名称词的保留
单县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的事物名称词。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事物大量涌入中国,单县人民对这些事物命名时便习惯于在前面加上“洋”这个语素,从而构成新的名称词。如将火柴称为“洋火”,将煤油称为“洋油”,将自行车称为“洋车子”,将西红柿称为“洋柿子”,将肥皂称为“洋胰子”等等。上述带有“洋”开头的部分词语,如“洋火”、“洋油”等,随着其所指称事物的使用频率降低而逐渐消失了。
除此之外,单县方言中用“茅房”来指称普通话中的“厕所”,“茅房”反映了古代厕所十分简陋的形态,因其往往设在茅草棚里,所以称为“茅房”。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厕所已经基本上不再设在茅草棚里了,但“茅房”这一称呼在单县方言中仍然存在。
四、根据事物的原有名称进行省略
单县方言中的事物名称词中还存在着一类根据事物的原有名称经过省略而形成的事物名称词,如:
(1)客(客人)。如:家里来客了,赶紧招呼招呼。
(2)麦(小麦)。如:他去地里割麦去了。
(3)三轮(三轮车)。如:我今天骑三轮买菜去了。
以上这些方言事物名称词是通过对事物原有名称进行省略处理而产生的,其依据是语言使用的简洁性及使用人群的求简心理。这种省略式的方言词,使单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能较为简洁地进行交际交往。
李如龙先生曾说:“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研究汉语方言的需要,而且是整个汉语研究,建立汉语语言学,是我们的语言学真正中国化、科学化的需要。”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由于笔者学识和精力有限,仅从单县方言的事物名称词方面着手,对其构词理据进行阐述和分析,但这对于单县方言的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今后我们还需对单县方言的研究做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