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蒙与自由

2018-11-10高琳李纯寅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启蒙自由康德

高琳 李纯寅

摘要:启蒙是人类历史哲学的重要议题,本文重新梳理康德启蒙问题的回答,通过对其回答,分析与诘难追溯导此种回答的康德哲学和十八世纪的基本观念。总结梳理吕迪格·比特纳的理论,其批评并发展了“启蒙”这一概念,并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接近了康德关于启蒙的核心问题一一自由。

关键词:启蒙;自由;康德;比特纳;理性

启蒙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白十八世纪以来,重大事件的历史性反思中都会最终追溯到启蒙,甚至直接引导着对“启蒙”概念本身的反思。1783年,德国神学家、教育改革家策尔纳在他发表在《柏林月刊》的文章的脚注中问道,“什么是启蒙?这个就像什么是真理一样重要的问题,一个人开始启蒙之前就应该得到回答!但我还没有发现它已经被回答”。这一提问引发了德国思想家的大讨论,最先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是哲学家门德尔松和康德。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回答而是更大规模讨论的开始,1788年维尔纳制定宗教和检查制度法令这一事件,加剧了出版审查制度、出版自由之间的冲突,权威、信仰和启蒙之间的张力愈发强力;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在巴黎被处死则为关于启蒙的讨论赋予了新的命题:“启蒙是否会必然削弱公共权威的基础,进而导致政治暴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十八世纪对德国思想家反思启蒙主要立足公共讨论、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威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文将重新梳理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对启蒙问题的回答,通过对其回答的分析与诘难追溯导向此种回答的康德哲学和十八世纪的基本观念。

一、启蒙的概念

在文章的开头,康德就以定义的方式回答了“什么是启蒙?”的问题:

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引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Sapere aude!(敢于知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

康德整个论述即是围绕着“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这一中心句展开的。“自我招致”和“不成熟”这两个概念在此需要做一个特别的关照,康德对此也给出了清晰的表述。“不成熟”是不经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性,而所谓“自我招致”是指在不缺乏理智的情况下,却缺乏独自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启蒙是要脱离一种不成熟状态,脱离“不经别人引导就不能運用自己理性”的状态。我们或可怀疑人是否具有这种理智能力,于是康德更进一步用“自我招致”这一概念对此下了限定。这一限定首先假设了人是不缺乏理智能力的,而只是“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于是必须依赖于别人的引导,是为“自我招致”。康德认为人类并不缺乏理智,而是缺乏独立运用理智的决心和勇气。敢于知道、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是启蒙的核心问题。

二、启蒙与自由

在接下来的两个段落中,康德描述了人类对不成熟状态的沉溺:“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不需要去思想;其他人会替我做这种单调乏味的事情。”而且对这种不成熟状态的脱离又是极其困难的,由于长期陷于这种状态,人类不仅喜爱这种状态而且缺乏摆脱这种状态的经验和技巧。只有少数人摆脱了这种状态。康德认为公众的自我启蒙的充分条件是赋予自由,只要赋予自由,启蒙就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自由之外,这个启蒙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然而康德似乎意识到这一命题似乎过于宽泛,而易于导向混乱和成见,他又为启蒙附加了条件。启蒙应该是有引导者的,而且这种启蒙不是一蹴而就的,公众是逐渐获得启蒙的。

康德在文中采用了大段段落来讨论什么是启蒙需要的使用理性的自由。他首先认定一切事物中最没有害处的就是自由,并且说明这种自由是在所有问题上都公开利用一个人的理性的自由。为了进一步解释这种自由,康德区分了理性的两种使用:公共使用和私人使用:

然而,按照我的理解,理性的公共使用就是任何人作为一个学者在这个阅读世界的公众面前对理性的运用。所谓私人的运用,我指的是一个人在委托给他的公民岗位或职务上对其理性的运用。

康德认为理性公共使用的自由能够带来启蒙,而理性的私人使用经常可以被狭隘地加以限制,而不致特别妨碍启蒙的进步。然而,为什么康德会持有如此的观点呢?

首先要澄清的是康德对公共的和私人的这两个词的使用,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一个从事公民服务的事业看作是我们的‘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把我们在夜晚和周末从事的写作看作我们的私下事情”,显然康德以相当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两个语词。“公共的”一词按照古典法学传统看来意味着在公开场合出现的东西,而十八世纪以来,德国法学家则把“公共的”直接等同为“与国家相关的”。显然康德拒斥这种使用,力图为“公共的”这一语词赋予新的含义。在《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一文中,康德划分了人的三个层次:作为私人,然而是事业人;作为国家人;作为世界人或一般的世界公民。应该把康德对“公共的”和“私人的”的使用与康德对人的三个层次的划分相联系。

按照康德的观点,国家或比其更小的共同体是一种为了维护共同财富的利益而存在的,理性的私人运用的节制是这些共同体顺利运行、实现共同利益的必要条件。对于整个人类的共同体而言,本质的利益在于理性的充分发展,理性的公共运用对应这个人类的理性进步。解除对理性公共运用的限制,就是解放人类理性进步的枷锁,这正是康德为启蒙赋予的含义。

三、对启蒙的看法

吕迪格·比特纳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对康德的启蒙表述做了一番精彩的疏辨,通过将启蒙视作一种人类活动,比特纳批评并发展了“启蒙”这一概念。

首先,比特纳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自我招致”和“不成熟”这两个康德表述中的关键概念。“自我招致”的德语词根中包含了过失这层意思,比特纳认为,“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之为一个人自己的过失,是讲不通的。如果启蒙是要赋予人调动自己知性行事的能力(包括勇气和意志),那么原本就不该期待人在启蒙之前就具备这种能力。

比特纳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接近了康德关于启蒙的核心问题一一自由,比特纳对康德启蒙含义的批评不过是论证的康德“人并不缺乏理智能力”的命题。康德真正说明的是需要决心和意志去发挥这种能力,这种决心和意志要从自由中生发出来,因此理性的公共运用的自由成为康德整篇文章重点论述的核心。康德并没有深入的讨论这种决心和意志如何从自由中生发出来,也没有说明决心和意志与理性的关系。理性和意志之间的关系和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康德之后哲学讨论的基本脉络,也是当下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启蒙自由康德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