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意义

2018-11-10汪慧君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党报

汪慧君

摘要:地方传统纸媒,指的是在地级市内发行、不面向异地的纸媒。相较于全国性的媒体,地方纸媒的新闻评论具有本土性、社区化的特点,在地区文化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舆论环境的改变,地方纸媒的新闻评论出现萎缩现象。它的发展出路,应与新媒体同步。

关键词:新闻评论;地方党报;媒体发展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的种类是多样化的,大到社论、小到附在新闻报道后的短评,形式多姿多彩。我们在此所讨论的“地方传统纸媒新闻评论”,则特指发表在地方性纸媒上的新闻评论。这是从发表的媒体种类上进行划分的。所谓“地方党报”,我们特指除全国性大报、省会城市以及一线城市的报纸之外的二线及以下的地区的纸媒,这种纸媒一般只在地级市内发行。而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媒体发行面往往会超出地区。

以前的学者们大多关注全国性的媒体,如《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大报评论,而鲜见对只在地级市内发行的媒体进行关注。其实,地方党报新闻评论所呈现出来的话语特色、社会效应和面临的困境和出路,都在某种程度上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纸媒所面对的舆论环境和生存状况。

有鉴于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将地方党报新闻评论与全国、全省性的媒体新闻评论进行对比,以发掘地方新闻评论的独特色彩;其次,地方纸媒新闻评论中“本土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相辅相成、矛盾统一,凸显出地方纸媒新闻评论的意义;最后,在舆论环境不断变化、新媒体不断蚕食传统纸媒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地方纸媒新闻评论既要坚守阵地,又要向新媒体学习。

一、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外在形式的特点

与全国性的媒体相比,在评论对象、写作手法以及修辞特色上,地方党报新闻评论都有其独特的色彩。

(一)地方纸媒的新闻评论对象多是地区内发生的新闻,很少旁及其他地区的时事,更极少国际性新闻评论。这是由报纸的预设读者所限定的。“对区域内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很少触及,多少会给人留下舍近求远、不触及现实之感。”因此,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不会因地方事小而不评,而是要做到以小见大。当然,由于现实舆论环境的影响,一些地区新闻的可评论性、可刊发性不高,也有些地方纸媒评论版多关注其他地区的新闻事件。但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地方纸媒一定会优先刊发对本地区新闻事件的评论。

(二)在写作手法上,地方纸媒新闻评论不讲究过强的学理性分析,也不过度追求全局性的分析。新闻评论本身就有引发社会讨论、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全国性的、跨区域发行的媒体评论,往往追求在省、国家层面上,对法律法规、制度、社会文化等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搞清楚新闻事件的社会基础,并提出改变的途径或发出呼吁引导。地方媒体,因其所面对的党政部门立法能力较弱,且越是小地区其社会文化受大地区影响越大。所以,在某种情况下,地方新闻评论可以提出很尖锐的问题,能够直面职能部门,但它们也往往满足于指出问题所在、进行舆论监督,而很少将问题过度上升到全局上来,也显得学理性较弱。

(三)在修辞方式上,地方纸媒新闻评论尽量生动、活泼,既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有时会使用地区主要方言中的词汇来贴近读者,从而形成较为突出的杂文化修辞色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开创的现代杂文传统,在新闻评论身上得到了延续。在地方党报上,杂文化是一种必然的追求。除了社论因其独特的政治意义而必须采用较为庄重严肃的语言之外,地方党媒的新闻评论要接地气、讲实际、动人心。由于篇幅的限制,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往往不长;几百字是惯例,上千字已经超标。因为是“小”文章,就更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观点、思想鲜明。在不少地方党报上,新闻评论员为了更好地打动人、说服人,灵活运用地方方言词汇、谚语、口头禅等,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在思想上的“本土性”与“普遍性”

评论对象、写作手法和修辞方式,这属于文章的外在形式;在思想上,地方党报应该坚持本土性,面向普遍性,做到本土性与普遍性的有机、辩证结合。

(一)“本土性”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根本。正如我们在上文中谈到过的那样,地方党报如果不坚持面向本地新闻展开评论,就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不现实、隔靴搔痒的感觉。“本土性”要求党报做到两点。一是作为党政部门的传声筒,要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服务,这往往在社论等“大文章”上实现。二是作为人民群众的喉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媒体的天职,因此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必须关注民生。有时候,要做到洞察事态发展,在看似“正面”的新闻中发现可能损害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势头,及时点出,提醒社会与民众关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员要有理论洞察力,更要扎根本地、认识本土风俗人情、了解地方社会实际。

(二)“普遍性”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依靠和提升。普遍性是地方性的依靠,指的是在新闻评论中,我們往往要利用国家法律法规、文化素养、道德标准、历史先例等全局性、普遍性的话语来分析、批驳、纠正、支持、推演地方性事件,由此支持新闻评论写作。

新闻评论要有理论支撑,而理论是面对全局的。普遍的理论要与特殊的实践结合,反过来,特殊的实践也能体现普遍的理论。这两者是辩证结合的。因此,在地方党报新闻评论里面,应将地方的、特殊的情况,与全局性的、普遍的规律结合起来。否则,特殊的地方经验就只能是特殊的经验,对读者帮助不大。当然,这种提升要行之有效,就不能假、大、空,不能为了提升而提升。

三、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困难

解放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王多感叹道:“如今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言论工作越来越难做。”作为全国大媒体的从业者尚且如此感叹,遑论地方党报的“小评论员”们?从2014年至今,地方党报上的评论版面是越来越“缩水”了,有些从整版变成半版,有些从每天都见报改为隔天、每周见报,有些则干脆变成了只有社论、没有新闻时评了。这样困境,有舆论环境的变化制约,也有纸媒内部人员流转变化的因素。

(一)网络新媒体的极速崛起,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衰退的主要外因。读者爱读新闻评论,无非是因为它能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网络新媒体兴起之后,网民发声几乎是零门槛。在网络上,比传统纸媒透彻得多、辛辣得多的言论比比皆是。而且,越是刺激、偏颇的言论,就越是能“吸引眼球”。相较之下,纸媒讲究分寸,讲究全面的评论,就没有那么有吸引力了。新闻评论还讲究时效性,可每天一份的纸媒,又如何与微博、微信上几乎是即时发表的言论拼速度呢?纸媒新闻评论失去了时效和贴近性,读者的流失是难以避免的。

(二)媒体内部人员变化是内因。新媒体崛起,令纸媒上的广告和社会订阅量不断下降,传统纸媒的经济效益下滑。媒体从业者人员流动本身就很频繁;在失去事业编制身份这个铁饭碗的象征之后,即使是党报从业者,也难免动心思。不少新闻评论员转行、跳槽,有些新闻评论员紧跟潮流,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写评论,也算是不忘初心,开拓了新闻评论的新道路。只不过,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传统纸媒评论人才稀缺了。

这些是全国性的纸媒面临的问题,地方党报的问题只是更加严重而已。

四、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出路

但是,即便是有着种种困难,作为媒体的“灵魂”的新闻评论,仍是纸媒所不应放弃的阵地。开放思想、多方努力,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出路是多样的,未来是可期的。

(一)地方党报新闻评论有必要坚持。《人民日报》等中央大报要新闻评论,是因为要讲政治、要坚持发出高层声音,引导意识形态方向。地方党报,要讲政治,要讲地方民生。网络舆论,不能代替全部人民群众的诉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这个数据看似惊人,但有必要注意到,这也意味着我国还有将近一半人是不上网、无法在网络发声的。网络舆论固然要重视,被网络时代沉默的群众的声音更要重视。这部分群众不受网络舆论影响,却会信任传统而权威的党报。即令是网民,在经历了各种网络谣言和谬论“洗礼”之后,也会有回归传统媒体的可能。因此,党报新闻评论更要有为这些“沉默的一半”鼓与呼的自觉,更要有向社会发出权威而可靠的声音的坚持。

(二)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形式应多样化,以适合时代。落实在纸媒上,新闻评论一是要“大”。“大”,是在面对重要新闻事件时,地方党报应给出足够篇幅,以容纳大文章。新闻评论员要严肃、认真地深度剖析新闻,提升新闻评论的理论性,令新闻评论有更高的可读性与思想性,令新闻评论成为坚定、权威的声音。二是要“小”。既然在时效性上无法与新媒体比拼,那么纸媒应“化整为零”,化长篇为短评,在一些新闻后面附上编辑短评、记者短评,发出即时的声音。此种短评,不必求全责备,只需表達立场。三要“多”。“多”,指的是来源要广。读者来信、网络评论,都可以搜集、整合,让报纸真正成为众声喧哗的公共论坛。地方的新闻评论,必须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地方色彩,也就应该更开放、更多样地从群众中听取心声意见。

五、结语

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在形式上、思想上都与全国性、全省性的媒体有别。它更加注重本土性,更加灵活多样,更加能直接反映、体现地方人民群众的心声诉求。因此,尽管遭遇到种种困难,地方党报仍应从讲政治、听民声的高度出发,坚持开展新闻评论工作,让新闻评论成为党报的特色、强项。

猜你喜欢

党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