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梁实秋《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
2018-11-10穆剑星
穆剑星
摘要:梁实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在《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诗的看法,他认为诗是一种贵族化的艺术形式,反对诗的平民化和大众化。梁实秋的主张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偏激,但这些主张是对当时新诗所存在问题的一种矫正,体现了梁实秋对新诗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诗;梁实秋;平民化
梁实秋在《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对诗的看法和主张,他认为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只有懂得欣赏诗的人才能被诗的艺术性所吸引和打动,创作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没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文学功底的人是不能写诗的,同时,梁实秋主张将诗与民间歌谣分开,诗不等同于民间歌谣,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人应当努力创作自己的诗,平民应当努力创作自己的歌谣,而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这篇文章是梁实秋对俞平伯在《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的商讨,俞平伯在《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中认为,诗是“人生底表现,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他主张诗是平民化而不是贵族化的。而梁实秋对待诗的态度则与俞平伯截然不同,他把诗当作是一种贵族的、小众的艺术形式,追求诗的艺术性和纯粹性,反对诗的平民化。
从《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梁实秋的文学观点和艺术主张,他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主张“艺術是为艺术的,诗是为诗的。诗的本身是目的,不是手段”,明确反对“把诗歌用作宣传主义的工具。”这反映了梁实秋对诗的纯洁性和超功利性的要求和主张。梁实秋在《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中提出的主张也有荒谬的地方,比如他提出:“艺术没有善恶,只有美丑,美即是真,真即是善,丑即是恶,恶即是不善。”这种观点是偏激的,美丑与善恶是没有关系的,梁实秋可能是想借此表达对丑字丑句入诗的不满,只不过言辞有些偏激了。
五四时期大胆尝试的革新精神使诗歌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焕然一新,当时的诗人追求的是自由和多元,这种追求固然会丰富诗歌的题材和内容,但也可能导致部分诗歌艺术性的下降。梁实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读(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一文中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原则是美,反对用向善来代替美的地位,体现了他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维护。在诗歌立场上,梁实秋始终坚持着理性的态度,他欢迎外国诗歌进入中国,并积极翻译外国诗歌,同时他主张批判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梁实秋的观点是有利于中国诗歌的发展的,五四时期激进主义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态度是有失公允的,全面否定中国传统诗歌导致了导致很多人不关心传统,这对诗歌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丑字俗字在新诗中的泛滥成灾与当时对传统诗歌艺术与形式的完全否定不无关系。梁实秋敏锐地发现了新诗的问题,并反驳了俞平伯新诗普遍化和平民化的主张、体现出他对矫正中国现代新诗问题的努力。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诗歌完成了从古典诗歌到白话新诗的大转变,白话诗弘扬自由精神,追求文体解放,但在艺术上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有些新诗呈现出非诗化的倾向,许多新诗严重散文化,导致诗的文体出现了混乱,不再拥有美的艺术特征。梁实秋对此极为不满,梁实秋注重诗歌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新诗只注重白话却不注重诗性,这确实是当时很多新诗的通病。他认为白话进入新诗后,新诗就没有了诗魂,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当时新诗的一些问题和梁实秋深深的忧虑。梁实秋看到了新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主张诗应注重形式,追求美的艺术特征,他认为诗是一种贵族化的文体,应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形式,他反对新诗建立在普遍的平民的人生之上,反对自由造成的新诗形式的混乱。新诗作为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走向民间、抒发大众情感是必然的,因此它呈现出了一种平民化的色彩,但走向民间的新诗必然会和平民大众的语言、习惯、形式等结合起来,所以走下神坛的诗可能会缺失一些艺术性的东西,失去了诗性和高雅的气质,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梁实秋对这一现象的反思是宝贵的,他重视新诗的形式与规范,反对诗中出现平民人生中一些粗糙的内容,希望新诗能够拥有诗性,恪守理性与规范,恢复诗的气质与精神。但他的主张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平民大众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文学,他们也需要通过诗来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民间丰富的素材可以为新诗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利于新诗的发展,而新诗过于小众会导致其活力的丧失,对其发展不利。
梁实秋关于诗歌的观点体现了其思考的独立性,他与俞平伯等人争论的焦点在于诗的本质问题。梁实秋和俞平伯的争论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我们从他们的观点上也能看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看法。在今天看来,梁实秋和俞平伯的观点都有偏激的地方,梁实秋过分强调诗的贵族性,这势必会导致诗歌受众和题材受到限制,不利于新诗的发展,俞平伯过度主张诗的平民性,可能会导致诗歌艺术性的下降和诗歌美的缺失,两人都有些矫枉过正了,因此他们的争论最终不了了之也是可以理解的。诗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关于诗的争论即是关于文学的争论。其实,文学应当是雅俗共赏的,梁实秋的主张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小众文学和大众文学各有各的文学功能和受众,不能用其中一种文学取代另一种文学,两者共同发展才是文学发展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