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中的艺术
2018-11-10张姣梦
张姣梦
【摘 要】本文从二胡音乐艺术的创作音乐、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三个角度来研究二胡音乐艺术的美感。最终落脚于演奏艺术的美感,演奏者如何处理乐曲的情绪,如何表现音乐的情感,进一步使听众产生共鸣,感染听众的情绪。
【关键词】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演奏音乐;二胡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65-01
“暗香中的艺术”:“暗香”,引用北宋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认为暗香是一股随风飘来忽浓忽淡的花香气,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一句诗词,即形象生动地为大家描绘了山园飘香的黄昏美景,又准确表述了“暗香”的形态。“艺术”,是我们心目中的现实生活之升华,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首先来说创作,旋律是音乐的生命,织体是音乐的骨风,和声是音乐的血肉,韵味是音乐的灵魂。
比较中西方的音乐创作,中国古代音乐的创作结合了儒家、道家等思想,音乐创作的思维具有哲理性;西方音乐汲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精华,音乐创作结构严谨,具有其科学性。两者都有其出彩之处,在现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两种音乐创作思维相互交融,“和而不同”为众生之准则,“融而出彩”乃艺术之法则矣。然“彩”中之要,必彰显其底之基色,其基之格调也。中西方音乐中各自出色的因素相互交融使音乐艺术别有风骨。在近现代音乐独奏曲体裁创作为主的研究中,演奏者亦写出了很多经典二胡曲。确立了民族器乐艺术中创作与表演兼顾的模式。这些多面手在器乐文化新实践中体现了“国乐”与“新乐”承上启下的历史事实。
在现代的音乐专业教育中,作曲形成了独立的一门专业,学生以西方作曲理论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但是在作曲过程中,对于音乐的韵味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导致了年轻的创作者在创作中对于特定的风格体现不够到位,写出来的作品无韵无味。它折射出我们学习创作的学生文化底蕴、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时代风格取向等创作观念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为避免“东施效颦”的创作弊端,并且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结合现代新进的思维理念,创作者应注意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另外还可以中西结合,以中乐为本来进行创作。
其次,谈及欣赏音乐,笔者认为赏乐重点在于悟,听见音乐产生心理共鸣,感觉到美,就达到了赏乐的目的。引用陆游的一句诗词: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即欣赏者应具有丰富的情感积累,善于联想,欣赏音乐时可以达到形音相融、视听相通的能力,才可以在欣赏音乐时使自身的心灵与音乐旋律产生共振,感同身受。感性的积累,需要我们熟悉音乐作品的风格背景等,才能更多地把握音乐中的魅力。为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就需要我们广泛地涉猎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大量地聆听和欣赏。善于联想,联想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具非常重要的意义。音乐艺术具有无限遐想空间的特点,每个人对同一段音乐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为音乐插上五彩缤纷的翅膀。
最后,在演奏音乐方面,演奏者应具有一定的乐感和情商。乐感决定了演奏者对乐曲韵味的掌控和表达,情感丰富,有利于演奏者正确地运用指定的演奏技巧来表现乐思;情商体现在对于自我情感的控制和管理,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正确的情绪,并表达出来,要做到对于自我的情感收放自如。以《江河水》为例,来分析该曲的情绪,用李煜的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诠释全曲的情感基调。现今舞台上对于该曲尾声的演奏,在此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是翻江倒海,而是一江春水;不是高歌猛进,而是声泪俱尽;不是足顿切齿,而是无助哀切。对于如何表达该曲的情绪,演奏者应细细揣摩。正确演绎乐曲,重在于出神,出其神而远其形,显其神而隐其形,始为艺术之真章也。即艺术切忌模仿生活,艺术的美在于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京阳.音乐创作心理研究[D].延边大学,2017.
[2]冯长春.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塑造——新中国建立17年的音乐民族化思潮[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03):5-18.
[3]杨正君.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結构性变速原则[J].音乐研究,2013(02):91-100.
[4]郭树荟.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传承与创作双向路径与解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33-43+72.
[5]赵冬梅.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音乐学院,2012.
[6]王强.强化音乐欣赏 升华审美意识[J].科普童话,2016(44):45-46.
[7]张冬青.浅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J].中华少年,2015(21):171-172.
[8]刘素然.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作用[J].学苑教育,2013(08):77.
[9]王培胜.论二胡演奏中技术与情感的统一[J].大众文艺,2018(01):150.
[10]关明亮.技术及情感在二胡演奏中的融合[J].知音励志,2017(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