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美”的分析
2018-11-10范文多
范文多
【摘 要】以“美”的分析为出发点,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古典主义时期伟大钢琴家贝多芬于1798年所作的第五首钢琴奏鸣曲。首先从研究此作品的音乐审美价值和意义展开,再由构成音乐美学的三大要素:行为、形态、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作品的“美”。通过对作品的了解,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以便对弹奏此首奏鸣曲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美”的分析;音乐美学;三要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50-02
选择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并不是简单因为它优美动听,而是因其在奏鸣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对于后来奏鸣曲的发展有着新的探索。也不仅仅因为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发展时期的杰出人物,其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深入了解这部作品是有音乐审美的价值和意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研究此首作品的审美价值
(一)从作品本身谈起
研究作品,作品处于首位,第五首钢琴奏鸣曲的作者——贝多芬,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尤其是奏鸣曲对于今人研究古典乐派的键盘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方钢琴家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分别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我们了解在贝多芬生长的法国的文化土壤,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当中,圣经具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把他的作品奉为新约圣经,可见其重要性。这是研究作品原因之一,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从作者谈起
作品离不开他的作者:在傅雷先生译著的《贝多芬传》序文中,他对于贝多芬评价道:“坚忍、奋斗、大勇主义。”他指出在注重钢琴技术的时代,贝多芬做到了把音乐表达的精神传达给人们,音乐是种无形的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音乐是有感染力的,贝多芬不仅带我们进入了他的音乐王国,更带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不仅仅简单地表现在行为上,在情感上,更在内心里。
二、音乐美学分析作品的价值意义
分析一部作品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例如:旋律学,曲式学、和声学、节奏、力度、音乐表情等。所以需要找到方法帮助我们全面地分析作品——那就是音乐美学。从音乐美学讲,不可不提的是构成它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行为、形态、意识。想要分析一个作品的“美”,笔者认为美学是一个窗口,学习音乐要有聪明的耳朵,学习艺术更需要发现美的能力。
三、“美”的分析
前文已经提出了分析方法,我将从三个角度多个方面来阐述我所认为的此作品第一乐章的“美”——三方面即美学的:行为、形态、意识。
(一)行为
行为要素的定义与分类,即我们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分为文化参与行为、操作行为。文化参与行为主要指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对音乐作品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操作行为则主要指我们在实践、演奏的过程。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行为要素。
1.作品的文化厚蕴之美。前文笔者已提到了贝多芬已把他的大勇、英雄精神通过作品来表达,则就是作品所承载的厚蕴之美。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一书中,第五首奏鸣曲写于1798年,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在追求用最简练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贝多芬式音调。它既符合了古典音乐时代下气势宏伟,结构严谨的特点,却又不失特色,简单、明确。这部奏鸣曲在当时出现后,受到了当时音乐评论家的猛烈攻击,由于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而之前大型奏鸣曲为四个乐章的曲式,这对于当时的严谨,写实,注重科学的西方音乐评论家们来说,这就成为了他们攻击这部作品的重要的因素,以此来指责作曲家思想杂乱,含糊不清。但是这种结构的革新,给了奏鸣曲新的发展,贝多芬走在了音乐时代的前列,这部作品不仅承载了简练的语言,富有戏剧性的内容,承载了所表达的心灵感受,更蕴含着它独特的文化厚蕴之美,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符合气势宏伟等同时代的音乐风格的特点,不失特色,敢于创新。
2.力度强弱变化演绎之美。在音乐表现的方法中,力度强弱的改变,形成对比和变化,营造出它的情绪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纵观古典主义时期另外两位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很少有出现fortissimo(ff)很强;pianissimo(pp)很弱等力度记号。通过贝多芬作品的风格特征上,我们也能明白,他的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强有力的力度变化,强弱变化来支撑,此曲中的ff、pp、sf、sp的运用较多,可以说很强,很弱,这些的力度变化,是贝多芬赋予了这些力度符号音乐表现的生命力,丰富了整部作品。例如在主题后的段落,是很优美的分层次的多声部音乐的呈现,但作者在第一个音给予了fp的力度,后边慢慢舒缓,好似从现实转到了内心,在慢慢坚定自己内心,传递给自己勇敢,不屈地面对世界的力量。力度的强弱对比,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行为和内心的对比,自此之后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极强极弱等多种的力度记号,来丰富表现传达的情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所以在我们演奏这首作品时,更应注意力度记号,表达清楚句句间的强弱关系。
3.踏板演绎之美。在操作的过程中,即演奏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贝多芬的作品不运用踏板,音乐听起来非常干涩的。贝多芬所处的古典主义音乐时代,钢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踏板,相比现代化钢琴只是材料和工艺具有差别,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演奏时踏板的应用。在这部作品中,尤其要注意和弦演奏时,踏板的运用,收声应干净明亮,具有连线成句的段落可以连贯起来的乐句,可不运用踏板,避免音响浑浊。笔者的钢琴老师曾经把踏板的运用,比作烹飪时的调味剂,增加点缀,它并不能掩藏你技术上的瑕疵,只起到装饰的作用。西方人注重写实,讲求科学精神在音乐上更有体现,所以踏板的应用,也是写实的,确定哪些地方需要踩踏板,哪些不需要,踏板运用要节约,所以在练习时,建议做好使用标记,不要过于随心的使用。
(二)形态
1.节奏律动之美。节奏律动之美属于音响形态的体现,此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是四三拍子的节奏,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型附点音符组,并伴有休止符,三连音的修饰一同出现。由大和弦开始,接着进行附点音符组的分解和弦上行进行节奏密集,后接休止符,再三连音衔接,节奏的密集程度越来越小,有停顿,并且停顿后力度减弱,形成“轻轻地感叹。”节奏的密集程度大小的转变,形成的叹息,其实是在蓄力,等着真正情感的爆发,在曲子的最开端,例如作品的前六个小节,作为主题的节奏型出现,这样类型的节奏反复重现了4次,这部作品的节奏突出了贝多芬奏鸣曲的与命运斗争抗争,不服输的英雄主义的思想和大勇,大无畏的精神。在弹奏时,连续的切分节奏型,一定不能失去它的节拍重音和律动感,追求精准的节奏。
2.音响形态之美。作曲家通过作品来讲述,抒发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感情,通过何处表达呢?那就是音符的体现,一个个音符的组成,歌曲的作法,和声的运用,曲式结构的连接,模仿,重复,再现,成就了一部部作品。这首c小调的钢琴奏鸣曲,无疑也蕴含着音响展现的丰富的美。此曲注重于低音的运用,例如13~16小节左手低音的下行级进,低音展现了钢琴音响的气势雄壮,第32小节,以左手重音从现实转向内心的思考,主题由c小调展开,强切分的節奏型展示了用简练的音乐组成要素,传达着紧张的斗争的气氛,展开部转入明朗的大调,又开始主题相照应,模仿主题的动机,表达他从现实转入内心的挣扎,再到内心慢慢坚定,准备接受现实的残酷挑战。从曲式、和声的角度去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也可以帮助我们识记谱子,更好地弹奏。
(三)意识
1.音乐观念之美。学习音乐美学,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和认识,每个人建立起来的音乐审美的能力和态度都各不相同。这首c小调的钢琴奏鸣曲也有着它的观念之美,首先影响它最深的就是作者贝多芬,他的观念之美,恰恰也是贝多芬的音乐审美意识的体现,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完全分不开的,也正是生活不幸,双耳失聪等经历,让他怀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去面对生活,是他坚强意志的体现,在他的音乐中,就通过一个个音符挥洒在谱间。
这部c小调作品首次采用三个乐章的结构,短小简练,成为了标志的贝多芬的大勇英雄主义风格的创立,此外贝多芬还具有着c小调情结,这也是他音乐作品中审美意识的情结之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c小调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五交响曲》——(命运)表现了极大的斗争性,抗争性,这也是贝多芬的c小调情结的根源所在,c小调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中成为了与命运斗争,表达抒发自己强烈感情的首选调号。
一部作品的“美”有很多方面,离不开组成它的、影响它的、参与它的、实践它的。行为美:有助于发现我们弹奏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作品;形态美:有助于我们养成“聪明的耳朵”增强审美判断。意识美:他的审美标准也影响着我们在音乐道路上的前行。当然,还有更多的观点与看法,例如不少人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戏剧性特征,相信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和启发。
通过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我们更靠近贝多芬,也更能理解傅雷先生所说的:“疗治我青年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成长中给我最大影响的是贝多芬……”①愿我们的音乐学习路上与他的音乐为伴,为它感动,与它同行。
注释:
①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M].傅雷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46.
参考文献:
[1][苏]克里姆辽夫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M].丁逢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
[2]张敏娟.贝多芬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J].音乐大观,2012.
[3]赵金晶.由贝多芬三部音乐作品探微其c小调情结[J].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03.20.
[4]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J].青岛大学,2005.03.01.
[5]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郑毅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J].音乐大观,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