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舞台美术的审美表达
2018-11-10刘库
刘库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虚拟性、假定性的艺术门类,以其演员的唱、念、做、打、舞等表演程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戏曲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30-01
戏曲艺术希冀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技艺表现和虚拟化的戏曲语汇,使观众在一种特设“空白”中自由联想,在“虚无”的世界中抒发“宇宙自由精神”①的生命律动,最终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峰。这种审美追求是完全异于西方传统戏剧美学思维的。西方传统戏剧自亚里士多德时期即确定了美即模仿的传统,主张客观忠实地再现生活之本来面目。从左拉、安图昂的自然主义戏剧到易卜生、霍普特曼、契科夫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一直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②,都明显的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
戏曲舞台美术作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要服务于戏曲艺术表演,服务于其对于一种“虚空”境界追求的审美旨归。这种通过自身诸元素的固有形式层面上的表达,达到对于虚无之“大象”“大音”的审美体验,曰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③
戏曲舞台美术的基本范畴包括布景、道具、化妆、服装、头饰、灯光等,这种简单的元素罗列并不能体现舞台美术的深层意蕴和魅力,以及其对于“空纳万境”④的审美核心的“锻造”能力。因而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戏曲舞台美术。
戏曲艺术是戏曲演员表演与观众欣赏品味同时进行的四维度艺术,因而可以从两方面观照戏曲舞台美术的审美表达。一是对于“台上”演员表演系统的形象造型;二是对于“台下”观众接受系统的外观呈现。
对于“台上”演员表演系统的形象造型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时空造型、景物造型、人物造型。
时空造型即戏曲舞台美术对于戏曲时空形态的处理。众所周知,戏曲舞台上的时空形态与现实生活的本真时空形态是矛盾的、不同步的。为了克服这种矛盾与不同步,戏曲舞美巧妙地运用了虚拟化手段,体现出一种戏曲艺术自有的写意化特性与表现风格。在戏曲舞台上,这些在“虚实”之间的时空转换与突变自然而然地得以发生实现,其“策源”在于戏曲舞台整体“虚空”感的设置。所谓“圆不中规,方不中矩。”⑤戏曲观众在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戏曲场景中获得了独特的心灵审美体验。
景物造型同样运用了戏曲舞台艺术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从无到有的传统美学规范。这里以戏曲舞台布景与道具之砌末为例加以论证。
舞台布景在艺术家们长期的舞台创作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桌二椅加守旧”的基本精神,台上无具体的环境物象,演员上台后通过一系列唱、念、做、打、舞的动作程式或与之关联的服饰与道具,隐含着某种客观环境的存在,此客观环境即角色所在的“现实具体”环境,等到演员下场时,此环境随之隐去。此即梅兰芳先生所言的“活动布景就全在演员身上。”⑥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如桌椅、帐幔、船桨、马鞭、水旗、云牌等都是具有极强隐喻、象征意味造型的。每种道具都有特定的象征意,这种象征意在演员的表演行进过程中发挥着暗示与辅助作用,与演员的表演共同构筑起戏曲艺术特有的虚拟性审美语言。这些道具除自身在表演过程中极富寓意外,不同的组合或搭配形式又能形成不同的象征意象。“恰是由于这种若实若虚的景物造型才充分发挥了戏曲艺术的假定性,消除了剧中人物与景物的对立性,达到了人景合一,景随人移的理想意境。”⑦
关于人物造型,主要涉及人物的服装、化妆、头饰等元素,这里以化妆之脸谱艺术为例说明。戏曲中的脸谱造型既是生活角色的再现模仿,更是人物内心世界与性格品质在面容上的极度夸张。这些形与色的脸谱造型使人物形象个个丰满,色彩艳丽,显然越出了现实世界与自然生活的本来面目,而这种创造正是对人物“神”之意象的具象化,从而使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时更好地达到另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关于“台下”观众接受系统的外观呈现,主要是指承载演员表演的戏曲舞台的空间结构形式。观众站在台下欣赏表演时,能隐约感受到舞台这一“虚的实体”所隐含的“空灵”意蕴,这种“空灵”居于“象外”而又与自然契合,观众可以发挥其无限想象自由,随着这种自由精神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对于“宇宙意识”的体认,对“万景”“天全”的“坐观”⑧与把握,最终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峰。
综上所述,传统戏曲舞台美术中的诸元素有机利用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克服了与客观现实生活的矛盾,更好地体现了戏曲艺术自身的追求“意象”与“境界”的美学旨归,实现真正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注释:
①④邹元江.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从中国绘画看戏曲艺术的特征[J].戏剧艺术,2002(4).
②胡芝风.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1.
③唐代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超脱于物象之外,而得其精髓。
⑤语出西汉《淮南子》。
⑥梅兰芳在文化部举办的纪念其舞台生涯五十周年的活动中发表讲话:“在...,活的布景就全在演员身上,……,只有在排演新戏的时候,可以使用布景。……”
⑦林晨曦.游离的美——浅析中国戏曲舞台美术[J].艺苑,2006(10).
⑧宋代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無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