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价值追求
2018-11-10程振理
程振理
2018年全国高考大作文题共计9道,其中北京卷为二选一,此外,北京卷还有一个微写作部分。这些作文题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引导考生关注时代与生活、思考人生与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文字抒写时代芳华。
那么,这一组高考作文题主要体现了哪些命题特点与价值追求,又为我们日常的教与学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命题形式与选材特点
从命题形式要求看,2018年高考作文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国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的“根据材料写作”且“不限文体”的作文题形式;另一类是北京卷,分“微写作”与“大作文”,且均为多题选写,甚至有文体指向的命题形式。因此,201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为辅”“整篇作文为主、微型写作为辅”“不限文体为主、指定文体为辅”“一道作文为主、多题选写为辅”的多元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卷。北京卷的微写作涉及《红岩》《边城》《老人与海》《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论语》,命题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阅读,具有鲜明的自主选择性和写作开放性。北京卷的大作文则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分别是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且提出“论据恰当充实”“有细节,有描写”等具体写作要求,在开放中又有定向的能力考查,体现了北京卷“自主选择、定向开放”的命题理念。
从命题材料特点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话题引语式,例如北京卷的“绿水青山图”、天津卷的“器”、上海卷的“被需要”、江苏卷的“语言”;二是背景联想式,如全国卷Ⅰ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浙江卷的“区域文化与精神”;三是理解思辨式,如全国卷Ⅱ的“幸存者偏差”、全国卷Ⅲ的“改革开放三部曲”;四是名著选评式,如北京卷的经典名著阅读“微写作”形式。2018年高考作文材料形式的多样化,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灵活性。尤其是全国卷Ⅲ采用标语材料的形式,不仅贴近现实、形式新颖,更能发挥标语自身的思想力量和思维张力。
从命题材料功能看。试题在引导考生定向写作的同时,也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表达的自主性。2018年绝大部分作文命题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考生打开思路,调动生活积累与体验,使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如全国卷Ⅰ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上海卷的“被需要”、江苏卷的“語言”、浙江卷的“区域文化与精神”。有的命题材料提供了多向思维路径,激发考生的联想与想象,鼓励个性表达、创意表达,如全国卷Ⅱ的“幸存者偏差”、全国卷Ⅲ的“改革开放三部曲”、北京卷“绿水青山图”、天津卷的“器”。尤其是“不限文体”的写作要求(尽管北京卷限制文体,但也是两种文体自选),使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思维特点和知识积累,选择合适的文体自由表达,以文字的形式抒写时代芳华。
二命题指缶与价值追求
透视2018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与选材特点,不难看出其背后隐含的命题指向与价值追求,即高考作文力求贴近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生活,关注社会现实,聚焦思想文化,思考人生未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具有审美思维与理性思辨的“新时代新青年”。
一是关注社会现实,引领人生成长。如全国卷Ⅰ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命题时代感很强,选取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时事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国情,感受社会发展;“世纪宝宝”“一代人”在材料中反复出现,暗示了考生思考方向是青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光瓶”则引导考生关注未来发展,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再如全国卷Ⅲ以“改革开放三部曲”的时代标语,揭示国家、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主旋律,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思考自己该怎样与时代一起成长。而北京卷的“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描绘自己期待的生态文明图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更是瞄准考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直接向考生发声,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深刻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是贴近生活情境,引导理性思辨。上海卷的“被需要”就是取材于生活情境,引导考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现象提炼事例,理性思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知。而全国卷Ⅱ的“幸存者偏差”,材料虽是“二战”事例,却着眼于现实生活中人的常规思维缺陷,考查考生的生活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考生要跳出惯性思维,抓住事物本质,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江苏卷的“语言”则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从有形到无形,从有声到无声,从科技到艺术……“语言”形态繁多,涵义丰富。从“教”的层面看,对“语言”的思辨也是对近年来语文界“教什么”“学什么”争鸣的最好回应,高度对接2018年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
三是聚焦思想文化,指向立德树人。例如浙江卷基于对“区域文化与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天津卷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以2018年高考作文题为重点,综合分析2015年、2016年、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命题形式,还是价值追求,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都体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相对的限制性中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未来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命题形式上,仍将以“根据材料开放写作”为主;话题材料上,仍将贴近时代生活与现实情境;价值追求上,仍将聚焦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为此,备考2019年高考作文,要做到三个“关注”。
一要关注时代生活与现实情境。时代生活与现实情境,既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应考的落脚点。以江苏卷高考作文为例,2017年作文题“车”就紧贴时代生活与现实情境,让考生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车”,进而思考“车”如何“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如何“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2018年的“语言”,进一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情境,关注个人的语言形式、自然的语言形式、社会的语言形式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引导考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考生活、生命、文化等主题。2019年,江苏卷仍将沿着这一方向,瞄准社会现实,紧贴生活实际,围绕生活现象或现实情境展开命题。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养成留心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日常写作训练也要紧密关联生活,不刻意“复活”古人,不抒发虚假情感,不表达空洞玄理,而应既描写生活又品味生活,既热爱生活又反思生活,既跳出生活又不忘回归生活。当然,紧贴生活并非在生活表面滑行,而要用饱含深情的語言,独具慧眼地解读生活。
二要关注经典阅读与文化传承。无论是北京卷的经典名著微写作,还是天津卷的“器”,或是浙江卷的“区域文化与精神”,都启示我们,未来高考作文仍要关注经典文化及传承。其实2017年全国卷Ⅱ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六句古代文化名言为材料,已是非常鲜明的命题先例。为此,对于经典名著,对于文化传承,学生应有广博厚实的积累,而且最好是专题式、高端化的积累。比如“儒家思想系列”“宋明理学系列”“古典戏曲系列”等。要注意的是,素材积累要力求独特脱俗,当别人都在关注梭罗、沈从文、李娟、林清玄、周国平、王开岭、木心时,不妨多关注毛姆、卡夫卡、叔本华、余杰、刘瑜、林贤治等。要加强对专人专著的研究,积极阅读相关文学评论以加深理解。此外,还要注意素材的定向转换与多向运用,即对素材进行有目的的裁剪,要立体化地观照素材,多角度地解剖素材,以多元思维审视素材,做到“一材多用”,让素材准确指向作文核心概念,让素材与论点的意义紧密切合,充分发掘和解剖经典名著素材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要关注思维训练与理性思辨。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书写,更是思维与情感的表达。但凡优秀作文,绝不以语言取胜,而总是以思想夺人。因而备考2019年高考作文,学生要加强思维训练和理性思辨。首先,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审察生活现象,既要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常规思维,更要关注一分为二、正反对比、辨析比较、理性批判、创造发现等非常规思维。其次,要强化思维训练的深度与广度,既要有表征的揭示,也要有深层的开掘;既要有顺向的推进,也要有逆向的辩证;既要有正面的说理,也要有反面的驳论;既要有纵向的关联,也要有横向的比较;既要有面上的概论,也要有点上的精论;既要有平面的阐释,也要有立体的思考,等等。再次,要做好片段训练的循环巩固和整篇思维的有机协调,片段训练是为了加强局部写作的规范性和特色性,整篇训练要关注思维的有机协调,不能让文章成为各种思维的简单混杂,要确保中心明确,着力突出一两个特色思维,或递进思维,或逆向思维,或创新思维,或批判思维。还要有整体优化意识,才能落笔写出情思独到、真切深刻的好文章。
此外,备考2019年高考作文,学生仍需关注课本素材。通常情况下,高考命题专家手中的命题参考资料,除了“考纲”,就是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会成为专家命题的素材起点或思考源头。例如江苏卷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与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相暗合。2014年的“青春”,暗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2015年的“智慧”,暗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2016年的“个性与创新”,暗合必修二“写作观: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必修五“科学之光”模块中的“探索与发现”“美丽的创造”等;2017年的“车”,暗合必修一《前方》的“车来车往”、必修三《老王》的“引车避匿”等;2018年的“语言”,暗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足见教材之于高考作文备考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