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图片,关注“言值”

2018-11-10余永洋

江西教育B 2018年7期
关键词:神力九色鹿黄果树

余永洋

导 读: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何充分关注语文学习的“言值”,“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习“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作者以林春曹、薛法根、周益民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片断为例,提出阅读教学中图片资源的应用策略,指出图片还原,应关注理解“言值”;图片激活,应关注对话“言值”;图片拓展,应关注表达“言值”。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所谓“言值”,指的是语言的意义和价值,它强调语言文字本身的表达内容,包括客观信息、主观态度,更包括作者传递这种信息、态度的方法。

一、图片还原,关注理解“言值”

[案例1]林春曹《黄山奇松》教学片断

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些图片,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展示图片)

生(齐):盘龙松。

师:盘龙松是要盘起来的,可这儿没有盘着,它是趴着的,卧着的,应该叫——

生(齐):(惊喜地)卧龙松!

师:好一棵有气势的卧龙松,它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再看看这一棵,像什么呢?

生1:像竖琴。

师:你见过竖琴?(生点点头)

师:的确像竖琴,它就叫——

生(齐):竖琴松。

师:这是一棵好高大、好优雅的竖琴松呀!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再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发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吗?

生2: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是的。请大家再注意三个分句之间的字数变化。

生3:(激动地)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用一个字,后面是用四个字。(大屏幕字体泛红)

师:这些词语都是在写黄山松的姿态,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用一个字,最后是用四个字。我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1:让人在脑海里想象出不同的黄山奇松的形象。

生2:告诉我们黄山奇松真的是千姿百态,谁和谁都是不一样的,连字数上都要有变化。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课文是怎样写出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呢?作者先两个字一写,再一个字一写,最后打比方四个字一写。显然,光是一种写法,是不能表达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的,于是,作者就一变,再变,三变。这句话写得真的太妙了,让我们再好好地回味一遍。(生齐读)

【赏析】

黄山松奇,就奇在潇洒挺秀、千姿百态,这种“奇”,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同。但是,因“读图”而生发的“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其实与文本无关、与语言无关,如果教学仅仅满足于此,无疑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林老师在教学中,目标明确,匠心别具——首先用三幅图片还原了文本描述的形象,让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然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品味“句子的特别之处”,将理解的重心从“内容”转向了“语言”,进而层层剥笋,从语言的表述形式到文字的表达节奏,感受文本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了“课文是怎样写出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的。这种关注“言值”的理解过程,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范文的言语形式,发现其中的万水千山,欣赏其中的万紫千红,了解其中的万千奥妙,从而提高说话写作的能力”(王尚文),其实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开掘和探索,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出不同的黄山奇松的形象”,学生对黄山松“奇”的理解引出于图片、生发于文本、丰富于想象,环环递进,步步丰盈,水到渠成。

二、图片激活,关注对话“言值”

[案例2]薛法根《黄果树》教学片断

师:贵州省有一个小村庄,长着一种树,名叫黄果树,这个村就叫黄果树村;村前有一条小河,名叫——

生(齐):黄果树河(白水河)。(众笑)

师:白水河流经一个断崖,形成了一道100多米宽的大瀑布,名叫——

生(齐):黄果树瀑布。

师:(出示插图)看,这就是黄果树瀑布。谁用语言来赞美一下它?

生1:黄果树瀑布真美啊!

师:不用“美”行不行?

生2:黄果树瀑布真是雄伟壮观啊!

师:借你一个“那么……那么……”

生3:黄果树瀑布那么雄伟,那么壮观!

师:再借你一个句式“真令人……”

生4:黄果树瀑布那么雄伟,那么壮观,真令人流连忘返!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直接用来赞美瀑布?

生1:黄果树瀑布悬挂在岩壁上,好像一匹宽幅白练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真令人震撼!

生2:黄果树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起,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真令人啧啧赞叹!

生3:黄果树瀑布那“哗哗”的水声变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师:别人赞美的是瀑布的样子,你赞美的是瀑布的声音。“那”字用得好,将形与声连起来了。赞美一个事物,绝不能只用“好美啊”“真美啊”“美极了”,而要善于引用文中鲜活、丰富的词句,从不同的侧面来赞美。记住:阅读别人的文章,积累自己的语言,多引用!

【赏析】

学习写景的文章,先用图片激活儿童的情感,是我们常用的做法;同样常见的,是“真美啊、好美啊、美极了”的零碎对话。当课堂习惯于这种碎片式的一问一答,孩子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近“图片”,也就难以带着充沛的情感走进课文——“看图”与“学文”成了兩张皮。薛老师在教学中,立场鲜明,拒绝简单的赞美,逐步引导学生用“鲜活、丰富的语句,从不同的侧面赞美”。“不用‘美行不行?”鼓励学生另辟蹊径,盘活积累;“借你一个那么……那么……”“再借你一个句式‘真令人……”搭建表达框架,丰富阐述;“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直接用来赞美瀑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学习积累。欣赏图片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学生锤炼语言、学习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对话质量不断提升,语言表达不断丰满,语文意识不断增强。

三、图片拓展,关注表达“言值”

[案例3]周益民《九色鹿》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九色鹿的这个形象流传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有各自的九色鹿的形象。大家看,这是两位著名的画家所画的九色鹿,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两位画家画的九色鹿有什么异同?

生1: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闪闪发光的。相同之处是上面都有一个光圈。

师:也就是头上都有一个光圈、光环。为什么这样设想?

生2:表示它们很神圣。

生3:它头上有光环是因为它有神力。

师:九色鹿有神力。但是如果我们看九色鹿的神力的话,就会发现课文中出现了矛盾。你发现了吗?

生4:它能在河水中开辟一条道路,处在刀枪箭斧中却无法出去。

师:我们一起来编一编,从九色鹿具有神力出发,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会怎么样?把这个情节再编一编,同学们讨论一下。谁来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一说。

生1:九色鹿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没有慌乱,它大喊一声,所有的刀都飞上天空,所有的兵都吓了一跳倒在地上,九色鹿就趁机逃了出去。

生2:面对敌人的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发动了神力,头上的光圈闪闪发光,敌人的刀枪箭斧全部飞上天,咔嚓一声全部都断了,士兵连连给它磕头。

生3:九色鹿喊了一声,森林里的鸟全都飞到了它的身边,带它飞走了。

师:刚才同学们有很多的想象,这样就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赏析】

在教学的收官阶段,周老师通过出示两幅不同的九色鹿图片,以期跳出文本框架,实现教学拓展。仔细研读这种拓展的着眼点,是九色鹿的“神力”。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拓展?我想,这应是基于周老师对“神话”文本表达“言值”的敏锐洞察和精细传达。“神话”这类文本体裁,充满着“竭尽本事的想象”(蒋军晶),其“神”,就“神”在故事的神奇,神人的神力。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神话故事中的“神”,才能吸引他们走进神话故事,去品咂故事中的人和事,去感受故事的情与仇,才能激起孩子们讲故事的愿望,让神话故事在口耳相传中长兴不衰。即,“神”是神话故事可读的基因、可讲的生命。在周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图片的介入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九色鹿的“神力”,学生课堂活动的重心是基于“神力”的文本创编。孩子们通过想象具有神力的九色鹿,怎样从刀枪箭斧中突围,进行着有滋有味的语言实践。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课堂上“神力”再显,“神奇”再现,神话故事的文体特征更加鲜明,孩子们心中神话的因子、语文的种子也随之丰盈生长,愈发茁壮。

总之,“言值”才是阅读教学的本体性内容,听说读写的实践才是语文的根。“图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關注听说读写的质量,才能振叶寻根,观澜索源,保持课堂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东至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猜你喜欢

神力九色鹿黄果树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筷子的神力
黄果树瀑布游记
黄果树瀑布
筷子的神力
黄果树瀑布
纸片的神力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