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一旧”背景下如何实施高中语文教学
2018-11-10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翁文津
□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翁文津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入新高考,与此同时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但是新教材没有及时到位,广大师生手中只有旧教材。也就是说,2017年、2018年入学的当下高二、高一学生处于新高考、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旧教材过渡期,由此引发的是新旧如何衔接的现实问题。两省两市2017级、2018级高中过渡期的课程实施方案以及14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一是既要体现新课程、新课标精神、理念,更要保证过渡期教学有序。要提供明确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二是原则上对各学科旧课程标准的模块进行整体调整,要便于使用旧教材开展教学,尽量不拆分模块,不做大范围改编。三是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整体调整,强调基础性,在减少必修内容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选修内容。可以说,“三新一旧”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整合、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学指导意见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实施策略。那么在“三新一旧”背景下如何有序又有效地实施高中语文教学?笔者作了如下探究。
一、学习课标,明确语文教学的实施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是双基、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代表着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目标,核心素养包括能力、品格、修养。以手机升级版来打个比方,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 1.0版,三维目标是 2.0版,核心素养就是 3.0版。教师要在目标认识层上守正创新,更要把握课程目标和内容,认识学习“任务群 ”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为此,当务之急,教师要全面学习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悟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实施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阅读能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阅读能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阅读能实现文化理解与传承。
2.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实施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要避免大量的讲解分析教学,活动内容应该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需做三点准备:任务意识、整体意识和统筹能力。
3.以18个学习任务群构筑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共有18个学习任务群:
表一
4.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避免陷入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摒弃“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方式,提供情境和实体内容(阅读材料),学生的学习任务围绕专题活动方式展开,18个任务群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二、对比研究,寻找新课标与旧教材的衔接点
在“三新一旧”背景下,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体现新课程、新课标精神、理念,更要保证过渡期教学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审视旧教材,去寻找新课标与旧教材的衔接点、切合点。
1.稳中有变。
(1)新课标的课程结构从必修、选修两大部分变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部分,过渡期的旧教材调整比例分配如下:必修一、二、三、四为必修课程,必修五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史记选读》《外国小说选读》、学术论著等为选修课程,这样旧教材的书册总量不变,课时144+108也不变。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整体调整,大胆取舍,灵活整合,在减少必修课程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选修内容,适应满足一些新的任务群要求,比如增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
2.求同存异。旧教材必修、选修的单元体例均安排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大部分,新课标的部分任务群可与之完全对接或相关对应:“阅读鉴赏”与“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表达交流”与“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梳理探究”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显然,旧教材单元体例与任务群完全对接外,相关对应自然是部分满足实施落实任务群的,没有对应的则是无法满足实施落实任务群的,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等,为此,用旧教材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必定是立足于学情的语文教学课程的整体调整、取舍补充与有机整合。
3.统领对接。为了清晰地呈现新课标与旧教材的对接,我们以任务群为统领,架构起为必修一、二、三、四的必修课程和必修五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的选择性必修课程。表二显示,用旧教材可以完成大多数任务群的教学任务,用旧教材落实新课标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也确保了过渡期的平稳有序。
表一
?
三、汇陈出新,运用旧教材践行新课标实践探索
在“三新一旧”背景下,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体现新课程、新课标精神、理念,更要保证过渡期教学有效,这就要求我们对应任务群,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整合与补充。
1.大胆取舍,有效整合旧教材,以任务群为线重构旧教材内容。为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教师要有任务意识、整体意识和统筹能力。一方面要向外拓展延伸,正如“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建议,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另一方面要压缩整合旧教材。目前,后者是在“三新一旧”的当下要努力完成的。
(1)单元整合。改变原有的单篇教学的模式,树立通盘意识,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以一切入点贯穿整个单元,避免无意义的重复,以达有效教学之效果。如:学习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游记散文,学习目标可设定为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想情感变化,感受不同的人生观。学习必修四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学习目标可设定为了解传记的基本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同类合并。将现有必修教材中同类型的文章合并教学,选出其中一些典型的篇章进行精读讲授,教给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余下的让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课堂检测、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测,以达触类旁通之效果。
如:必修三第四单元、必修四第三单元和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现代文阅读。可每一单元择一篇进行精读,余皆交给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读。
(3)更新补充。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满足新任务群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需对之进行更新补充,以达与时俱进、有全面客观认识之效果。
如:必修一第三单元,通过补充时下的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特别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事件的不同新闻报道或者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梳理概括能力及思辨能力。
2.渗透互补,落实新的任务群。正因为有效地整合旧教材,我们才能腾出课时去落实新的任务群,新的任务群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跨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等。
(1)任务群是要独立完成的。虽然旧教材有“名著导读”,但远远达不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要求。“名著导读”仅仅是课外阅读,自由而随性的,而“整本书阅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共同完成的课程。通过每周布置阅读任务、每周写读书心得、每两周一次阅读分享课、测试考评等方式督促学生阅读。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微信”“博客”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建构互联网背景下与纸质品阅读方式不同的其他阅读方式。比如以电视公益广告金奖作品《回家系列1-4》为媒介文本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完成从图像语言到文本语言的解读。在整个课堂中,要求学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该广告的主题是什么?情感诉求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图像语言的特点是什么?怎样选择角色扮演者的形象?如何用文字对情节进行还原?
在“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当代文化专题的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以博客、微博、微信群、互联网+等平台交流、如何看待文化快餐、科幻作品、深入了解“穿越”“跨界”“佛系”等热搜语言……
(2)任务群之间也可以整合渗透。在以旧教材中“梳理与探究”完成“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进行“当代文化参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拓展。比如,课内——新闻、传纪单元学习、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外——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资源。比如走进当地博物馆,听馆员讲述革命历史;参观前后查阅相关革命历史资料;观看相关纪录片;人物访谈与采访稿的写作;学习活动内容的评论和学习感想。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可以互相渗透。比如指导阅读《老人与海》《边城》整本书之后,可以进行微写作:在海明威博物馆展出了一副鱼架子,请结合小说《老人与海》,为这副鱼架子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不超过150字。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桑提亚哥与中国“渔父”之比较;相同胜利,不同意义——比较《阿Q正传》与《老人与海》;从中西悲剧人物看思维方式差异——《边城》中的老船夫和《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
3.以任务为导向,整合情境,以主题、项目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18个学习任务群改变了原先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状组织形式,这并不是说,语文学习任务群就不要语文知识和技能,而是要还学生一个丰富、完整的语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正是要引领学习语文教学的改变,使语文学习成为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突出语文运用的创造性学习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参与,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基于探究的学习,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积极实施解决方案。比如,以主题为载体,我们可以这样做:
(1)以文本内容为主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如:必修三《过秦论》、《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及苏轼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整合成“史论”专题进行教学:一是学会以史为据发表议论;二是明辨史实与史论中史据的区别;三是学习古人写作议论文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有很大的益处。
必修三《咏怀古迹》《马嵬》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蜀相》《越中览古》整合成“咏史怀古”主题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这类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这类诗歌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学生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审美鉴赏的核心素养。
(2)以写作手法为主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如: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的教学可以人物描写的方法作为切入点贯通整个单元的教学始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可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学习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古代说理散文时,可以说理的形象性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是如何实现形象化的说理的,学会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使说理形象生动。
(3)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如:学习必修一第二单元《鸿门宴》时,可以将《巨鹿之战》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整合在一起,以“项羽其人”为主题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认识了在不同时间和事件背景中的项羽的个性特征,学会客观地分析其成败原因,对项羽其人有了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这对帮助他们形成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他们以多方事实为依据,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三新一旧”的背景的确给我们当下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扰,但这也是对一线教师运用教材能力的挑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我们用来达成学习目标的素材,所以这“材”的新旧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用这个“材”以及如何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