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预防接种的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的预防效果评价

2018-11-10周聪盛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发生率

周聪盛

作者单位: 315500宁波,宁波市奉化区锦屏岳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的抗原或抗体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针对相应疾病的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过程[1]。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不健全,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侵袭而引发疾病,故适龄儿童应按时接种疫苗,以保障儿童的健康[2]。然而,在儿童预防接种时,可能会因某些原因而引发不良反应,这不仅影响了疫苗的预防作用,也容易对儿童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3]。因此,本研究对宁波市奉化区锦屏岳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实施对应护理措施的预防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5444例儿童纳入研究对象,其中50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5 444例中男3 016例,女2428例;年龄1~12岁,平均(6.1±1.3)岁;接种疫苗类型为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及流脑疫苗等。另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1 352例儿童也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703例,女649例;年龄1~12岁,平均(5.8±1.7)岁,接种疫苗类型为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及流脑疫苗等。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接种疫苗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 5 444例儿童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1)接种前向家长了解儿童近1周内的身体状况,是否有发烧、感冒、腹泻,是否正处于服药期等。不宜接种者应建议延缓接种,待完全恢复后再接种;同时,向家长详细介绍疫苗类型、接种禁忌症、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2)接种时仔细核对儿童信息以及本次接种疫苗的名称、厂家及生产批号等信息,确保疫苗的质量和疫苗接种的剂量;并应指导家长配合护理人员摆放儿童体位,在注射过程中应注意安抚儿童的情绪,以增加儿童的配合度。(3)接种后叮嘱家长必需在留观室观察30 min后,若无异常情况方可离开。离开前护理人员应向家长说明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d内注射部位不可接触水、不可抓挠、近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应禁辛辣、生冷等食物,若出现严重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及时就医治疗。

2017年1—6月的1352例儿童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予以重点强化护理措施,重点强化护理措施根据前期不良反应的原因而设,包括:(1)对体质偏弱的患儿进行重点防控,严格控制与上次疫苗接种的间隔期,并嘱家长于儿童身体状态较好的情况下进行接种;(2)夏季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可能与高温高湿,儿童活动量大有关,夏季接种时向家族着重强调短期内减少儿童户外运动,忌冷饮及忌冷水洗澡等。(3)鉴于仍有少数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考虑与未引起家长重视有关,建立接种电子公共平台,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宣传接种的注意事项,降低接种风险。(4)安排护理人员定期对接种疫苗的儿童家长进行电话随访,以便及时了解预防接种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评价指标 对干预前后儿童预防接种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并计算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0例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及原因分析 在5 444例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中,50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占比0.98%。45例出现一般反应,5例出现偶合反应;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儿童体质、接种时间、药物影响和接种后作息,构成比分别为26.0%、32.0%、14.0%、28.0%,见表 1。

2.2 干预前后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施护理措施干预前的5444例儿童中,有17例出现发热、9例出现恶性、7例出现呕吐、4例出现腹泻、13例出现皮疹,共有50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98%(50/5 444);实施护理措施干预后的1352例儿童中,有2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恶性、1例出现皮疹,共有4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9%(4/1 352)。实施护理措施干预后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2=5.52< 0.05)。

表1 50例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类型分布及原因分析

2.3 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实施护理措施干预后,儿童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87.05%(1 324/1 352),高于干预前的97.93%(4 739/54 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8,P < 0.05)。

3 讨论

儿童预防接种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偶合反应。一般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其中局部反应为接种处出现疼痛、红肿、发炎等症状,全身反应为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异常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头晕、头疼、感染等非特异性反应、过敏性反应和精神性反应等;偶合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等,尚无证据表明与预防接种有直接关系。本文不良反应类型中以一般反应为主,异常反应和偶合反应所占比例远远低于一般反应。

笔者对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发现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儿童体质、接种时间、药物影响及接种后作息等。其中儿童体质占26.0%,当儿童属于过敏体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疾病期时,通常不建议接种疫苗,容易出现不良反应[4];接种时间占32.0%,由于同种疫苗各次接种间隔时间不足、不同疫苗接种间隔时间不足或气候环境,如本地区夏季处于高温高湿气候等影响,而引发不良反应[5];药物影响占14.0%,对于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儿童,护理人员应建议家长避免注射疫苗接种,因为此类儿童的机体免疫功能往往存在一定缺失,易引起不良反应[6];接种后作息因素占28.0%,这可能与儿童好动、运动量大,不注意休息、饮食无规律等密切相关,容易导致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7]。综合以上这4种影响因素,医护理人应向家长详细介绍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例如叮嘱孩子避免剧烈运动、多休息、多饮水等。

为了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并降低儿童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笔者根据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制定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案,并应用于接下来的儿童预防接种中。结果显示,实施护理措施干预后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儿童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这提示实施针对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能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吴映耿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疫苗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