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的上海某项目装配式设计
2018-11-10DingHong恽燕春YunYanchun袁华江YuanHuajiang
丁 泓 Ding Hong 恽燕春 Yun Yanchun 袁华江 Yuan Huajiang
1 工程概况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新城63A-03A地块爱多邦项目,是全国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及上海市工业化科研的示范工程。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新城东部,总建筑面积83 218.3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6 917.49m2,包括8栋装配式住宅和1栋商业楼,100%采用装配式结构,项目单体混凝土预制率≥45%。
该项目主要拥有四大技术特点:①创新的结构体系,包含双面叠合剪力墙、全预制套筒剪力墙和预制预应力框架三大PC结构体系,且地下室外墙采用双面叠合预制墙板;②集成化的技术应用,即工业化外装、工业化内装,如商业楼就是轻钢外围护外墙体系和PC预制预应力框架结构的集成化建筑;③先进的工艺工法,包括装配式铝膜、爬升式平台、大空间可变房型和预应力等;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基于BIM信息平台的智能化生产、4D模拟施工和信息化运维管理。特别是项目充分利用BIM信息化管理平台协调业主、设计、生产、物流和施工各方,极大地提高建造效率和建筑质量,是上海地区采用EPC施工总承包模式的示范工程。
本文将以8#楼为例,着重介绍其装配式结构设计。采用全预制套筒剪力墙结构体系,楼高51.6m;地上17层,建筑面积为10 980.21m2;地下1层,建筑面积为1 125.60m2。抗震设防烈度7度(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相关规定,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宜现浇,因此,8#楼底部两层为现浇混凝土结构,3层以上为装配式结构,装配式结构部件有全预制剪力墙、叠合楼板、叠合梁、预制楼梯、叠合阳台板和预制空调板,单体预制率55%。
2 体系简介
全预制套筒剪力墙结构是国内较早应用的装配式结构体系,采用剪力墙身整体预制,上下预制墙体通过灌浆套筒连接,水平预制墙体则采用预留外伸筋锚入现浇边缘构件的连接方式,达到建筑整体结构稳定,并满足相应抗震要求。
当前,该结构体系在国内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各大院校连同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全预制套筒剪力墙的相关试验,以验证各种状况下结构的抗震性和稳定性。基于试验结论,国家规范及行业规范也相继出台,对装配式结构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已建成相当规模的该体系装配式建筑,装配式结构设计也趋于成熟,细节设计逐步完善。
但是,大部分全预制套筒剪力墙结构的装配式设计仍然处于二维设计阶段,BIM技术仅仅运用于模拟建筑整体三维效果及节点连接,而未能将BIM技术真正体现在构件设计、生产和施工的衔接中,导致装配式结构的设计质量、设计效率以及设计周期均无法得到保证。
3 基于BIM技术装配式设计
装配式结构设计主要是指预制构件的拆分及构件之间的连接设计,需要对装配式建筑生产、运输、吊装施工进行全流程的考量。若仅从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形成的装配式设计成果往往造成后续工作不可控,易出错,易返工。因此,基于BIM技术,结合建筑全流程工艺工法,是装配式设计的必要手段。本文将主要针对剪力墙节点连接、叠合楼板连接以及预制楼梯间的装配式设计进行阐述。
3.1 剪力墙节点设计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相邻预制剪力墙之间的边缘构件宜采用后浇混凝土(图1)。但是,基于对现有在建项目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边缘构件的施工质量并不理想,附加连接钢筋的放置与设计要求存在较大偏差,且施工效率低下。
鉴于此,本项目8#楼的剪力墙节点设计采用了全预制节点方式(图2),即将施工难度大且质量无法把控的边缘构件移至工厂生产,以保证节点区构件质量,而施工现场仅需要在剪力墙身躯进行简单的一字型后浇连接,施工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在装配式设计阶段,基于BIM技术进行全预制节点连接设计。根据规范要求,可视化预制边缘构件设计包括灌浆套筒布置、套筒钢筋及箍筋设计,并精确设计外伸钢筋长度和高度,保证其在同一水平面,便于现场施工附加箍筋的放置绑扎,同时用于指导此节点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图3)。基于BIM技术产生的构件数据直接传递至工厂中控端,因此,包括构件尺寸、钢筋清单、预埋件清单、构件加工图等,实现了设计到生产的数据无缝对接。
图1 全预制套筒剪力墙L型节点连接大样图
图2 8#楼剪力墙L型连接节点图
图3 基于BIM技术L型节点设计图
3.2 叠合楼板连接设计
现有叠合楼板连接方式分为两类,一类为后浇型,另一类为密拼方式。国内较常见的设计方式是如图4所示的后浇型,整体性能较好,但同样存在施工较繁琐的缺点,需要大量的拼缝模板,且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本项目8#楼从设计理念到设计方法,都是基于工业化可变房型住宅考虑,减少室内剪力墙的布置,达到室内空间最大化和灵活化,因而叠合楼板的跨度也较大,楼板总厚度达到180mm。根据设计规范并结合工厂生产、现场施工便捷性,叠合楼板拼缝设计为密拼型,参考国内密拼型楼板相关节点图集,同时结合德国的试验研究成果,优化密拼型节点连接,通过每边双排桁架钢筋的设置来约束附加板底连接钢筋,保证结构整体安全性(图5)。
同样,基于BIM技术设计密拼型叠合楼板(图6),以保证拼缝处桁架钢筋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BIM系统将叠合楼板设计数据至工厂端口进行自动化生产,既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也优化了施工流程。
3.3 预制楼梯间设计
本项目设计为单层双跑楼梯,其楼梯间休息平台与标准层楼板、楼梯间外墙与标准层墙板存在错层关系,因此,在装配式设计过程中,合理的构件拆分及现场吊装流程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图7为楼梯间平面拆分结构布置图,平面拆分依然按照章节2.1的方式,采用边缘构件与剪力墙整体预制方式,连接节点设计为500mm现浇平直段。
图8为楼梯间左视图,可以看出,其楼梯间外墙PCQ23与楼梯侧墙PCQ2为错层布置。如此布置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好处:①保证了PCQ23中窗户的整体性,避免因为窗户一拆为二导致的立面效果及窗户拼缝漏水隐患;②PCQ23在楼梯休息平台处连接,与楼板、边缘构件一同浇筑,整体性好,且施工难度降低,防水性能好。
在现场安装阶段,本项目斜撑布置如图9所示。外墙PCQ23支撑于休息平台上,楼梯侧墙PCQ2/PCQ3上部互撑于下层墙板,下部通过角钢限制其横向位移,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
稳定状态下,由风力产生的斜支撑承载力应满足如下设计承载力:
式中,Geq—全预制套筒剪力墙等效自重,动力系数取1.2;
图4 后浇型叠合楼板连接节点图
图5 8#楼密拼型叠合楼板连接节点图
图6 基于BIM技术叠合楼板拼缝连接节点图
图7 楼梯间平面拆分结构布置图
图8 楼梯间左视图(套筒仅为示意)
Fw—作用于剪力墙水平方向的风力;
T—斜支撑承载力设计值;
θ—斜支撑与剪力墙的夹角;
b—剪力墙厚度;
e—剪力墙重心与支点距离。
根据计算得出的斜支撑承载力,进一步复核斜支撑固定埋件的安全性。
此外,结合BIM三维施工模拟,分析预制墙板、预制楼梯、预制休息平台的吊装方案,指导施工有序进行,避免因预制构件吊装顺序抑或支撑方式错误而导致无法正常施工(图10、11)。
4 创新技术
此项目8#楼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率先采用多种新型技术,在简化设计和保证结构性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4.1 钢丝绳连接环设计
钢丝绳连接环是由高强度钢丝绳和镀锌薄钢板金属盒制作而成,通常用于墙体间的连接,通过钢丝绳和混凝土抗剪键,把水平力从一个构件传到另一个构件(图12)。
由于钢丝环连接设计为弱连接,无法在剪力墙中应用,因此,针对此项目结构设计,在不影响剪力墙的情况下,应用于填充墙的连接中,以提高项目工业化程度。对本项目某一墙板的原设计连接节点(图13)进行优化后,形成如图14所示的新型连接节点,其L型转角边缘构件预制,与其相连的外围护填充墙预制。采用此连接方式避免了原设计的钢筋绑扎、螺栓连接及模板支设,节省了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工作量。
图9 安装阶段斜支撑布置方式及力学模型图
图10 BIM技术楼梯间安装模拟图
图11 现场楼梯间安装
图12 钢丝绳连接环连接示意图
图13 原设计连接节点图
图14 优化后新型连接节点图
4.2 暗栓式连接设计
8#楼楼梯间采用装配式设计,针对休息平台与周边全预制剪力墙的连接问题,若采用普通叠合板式桁架楼板,四周的外伸锚固钢筋会极大影响吊装效率。因此,在项目开展前期,进行了与项目同户型、同比例的样板房试生产,对一系列创新研究进行尝试,其中就包括装配式楼梯间的暗栓式休息平台连接设计。
在全预制剪力墙中预留连接孔洞,通过预留在休息平台中的可拉伸式暗栓埋件,将暗栓与孔洞对准后锚入并灌浆,使其四点受力(图15、16)。
图15 暗栓式连接设计图
图16 休息平台俯视图
此连接方式不需要在边模预留外伸筋槽口,难度低从而生产效率高,且吊装就位极其简单,施工难度很小。但是,此连接件成本较高,国内暂时较难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
5 结语
通过对装配式设计细节的研究及BIM系统的支撑,本项目得以在各阶段顺利开展,为今后的装配式建筑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作为全国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本项目从建筑到结构,从外装到内装,从设计到施工,均以BIM信息化为载体,大胆尝试新工艺、新工法,借以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