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临泽古镇踏勘与保护研究
2018-11-10徐嘉栋XuJiadong汪永平WangYongping
徐嘉栋 Xu Jiadong 汪永平 Wang Yongping
0 引言
临泽古镇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民俗文化丰富。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华诗词之乡,临泽古镇保持了较好的古镇风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历史建筑群和历史街巷(图1)。民间颂有八句小诗:“三街六巷九坡台,三祠六庙九座庵,一塘二沟三条河,四店五桥六地名,四堂墓宫连一寺,一场官司过四楼,临泽古镇多兴旺,赛如广陵小扬州。”直观地勾勒出临泽古镇的整体风貌(图2)。因其尚未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更具完整性与原真性[1],对古镇资源价值及其保护更新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
1 古镇概况
1.1 古镇区位分析
临泽古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东北角,东接兴化市,南接横泾,西邻周山、界首,北部与宝应县接壤(图3),承担着衔接高邮市、宝应县、兴化市的门户作用。其距扬州市区75km,距高邮市区31km,距宝应县35km,靠近苏中机场;安大公路和界临沙公路在境内相交,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临泽古镇自然环境优美,是绿色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临泽又是革命老区,高邮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高邮县委及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均诞生于此。
图1 临泽镇历史建筑分布图
1.2 古镇历史沿革
临泽,因东临苇荡沼泽而得名。以秦王子婴名字命名的子婴河,横贯东流入海,因此临泽又称临川,又号菱川。古镇约在2 000年前形成,历史悠久,是楚国一大重镇。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公元472年)设临泽县。隋文帝期间,实行了地方建制改革,其间将建县百余年的临泽县撤销,改临泽镇,归高邮州管辖[2]。此后,临泽隶属高邮的格局沿袭至今。临泽古镇地处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交汇处,明代子婴河疏浚后,水陆交通发达,临泽成了高、宝、兴三县(市)的集市贸易中心。到了清末,临泽的商业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商家。辛亥革命时期,镇区人口已逾万人,店铺鳞次栉比。在战事频频的年代,常州、无锡、镇江、扬州、扬中等地商人,纷纷来临泽设立商号,一时商贾云集,临泽商业至此久盛不衰。发达的商贸、繁荣的经济给古镇留下了独特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图2 临泽镇鸟瞰图
图3 临泽镇区位分析图
2 古镇价值要素分析
2.1 历史建筑要素
2.1.1 公共建筑
临泽古镇的公共建筑主要有庙宇、商铺、会馆等。
历史上曾有六大庙宇、九大尼庵。规模较大的安乐寺,可与镇江金山寺、杭州灵隐寺媲美,名僧辈出,可惜的是古刹毁于战争,现已在其遗址上复建。十方净土庵是现存寺庙中保存最完整的,始建于清代,房屋为东南向,门前上方有石刻“十方净土庵”字样,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图4)。虽然建筑有所破损,但是寺院内部铜钟以及香炉保存完好,梁架门窗保存了其历史风格,有很高的历史保护价值。
临泽镇历来商贸繁荣,留下了一批商铺类建筑,主要有兴隆当典、源昌药店、同兴泰南货店等。兴隆当典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原为四进,一进当铺门首,二进会客厅,三进、四进为藏银楼和家眷居所。二进、三进间有花园,四季花开,姹紫嫣红,尤以秋桂腊梅为盛。现存三进、四进为走马楼,前后相通。楼为木质结构,梁柱粗硕,砖砌紧密。院中有一古井,井栏、井台皆为石砌,深深的绳沟和光滑的石面记录了沧桑变化和历史变迁。
古镇会馆建筑则以京江会馆为代表。京江,指镇江。自古镇江与临泽交往甚多,最早是镇江一些高门大户为避战乱而迁徙临泽。早年,镇江人在临泽镇北首买了坟地,为了守坟,就在杨家巷里买了一处房子专供镇江人守墓居住使用。后来逐步发展为居于临泽的镇江人同乡会会馆,并称之为“京江会馆”或“京江局”。建筑门楣上有“京江会馆”四个阳文颜体大字,周围饰以各色砖雕。原为三进,一进为门厅及厨房、杂物库;二进高大轩敞,为聚会宴乐场所;三进用于歇宿居住。镇江人来此多做木材、油漆等生意,他们朝出暮归,视会馆为家。因此,京江会馆具有超越建筑本身的价值意义。
2.1.2 传统民居
临泽古镇本是商贸重镇,后由于水运衰弱等原因逐渐归于平静。现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住宅,其形制作法融合了北方传统合院的严整和南方传统民居的灵活通透。现有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车载故居、常住院、韦子廉故居和任氏住宅;不可移动文物2处,即张氏住宅和叶氏住宅;市级文物点4处,包括徐氏住宅(图5)、高氏住宅、陈氏住宅和韩氏住宅;另具有历史价值的其他民居30余处。
从现存的传统民居可以清晰地看出:古镇院落式住宅多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沿街巷纵向依次布置单进或多进,在院落中种植花草,布置水景。民居面宽小、进深大,形成了密集而紧凑的空间格局。在结构方面,多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插梁式,使建筑内部空间得以灵活划分。古镇传统民居青砖灰瓦,入口处门楣多饰以精致的砖雕,窗扇多用木格棂窗,以木雕为饰。整体建筑风格素雅典致,简而不俗。在建筑密集处广泛使用阶梯式封火墙,以阻断相邻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联系,起到防火的重要作用。
图4 十方净土庵现状测绘图
图5 徐氏住宅现状测绘图
2.2 历史街道要素
临泽古镇在千余年前就形成了“三街六巷九坡台”的空间格局。歌谣中“三街”指的是后大街、中大街、西大街,这三条街是古镇的轴,也是昔日商贸的集中区域;“六巷”指的是孝子巷、花圃巷、锤鈀巷、杨家巷、王家巷、盛家巷、高家巷、何家巷(图6)。这些街道的形成已有千年,虽然有些街道改了名字,还有些街道在历史的变迁中进行了调整,但是千年之前所形成的基本空间格局得到了完整的保留,为我们研究传统空间的营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
临泽古镇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成为各种文化交融汇聚的场所,并逐步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同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构成了临泽古镇独特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3.1 饮食文化
由于各地商贾的云集,临泽的饮食具有多地域相交融的特点。“临泽汤羊”1989年被认定为秦邮十大名菜之一,“三阳开泰”载入高邮县志。临泽水晶月饼为清代乾隆年间“天仙阁”朱金章师傅研制而成,出炉时温润透明,形似水晶,食之清香、甘甜、酥嫩爽口(图7),于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奖;而1933年获得的江苏省食品展览会铜质奖状,至今珍藏在“天仙阁”食品店后代朱元荣师傅手里。我们所熟知的镇江“恒顺香醋”最早亦起源于临泽。其创始人仇恒顺是临泽人,多年经营酱醋生产,尤以制醋闻名。他精研前人制醋技艺,不断探索、反复试制,终获独特奥秘。后举家南迁镇江,在镇江以“恒顺香醋”商标,做得誉满天下。除此之外,临泽还有周巷汪豆腐、周巷大米、大陆春卷等有名的饮食。
2.3.2 庙会文化
临泽古镇曾有“三祠六庙九座庵”,具有形式多样的庙会,这些庙会也成为临泽重要的文化活动载体。“十月朝”庙会,即城隍庙会,因十月朝(初一)是城隍爷出巡祭孤的日子而得名。临泽“十月朝”,是一次祭祀活动,也是一场娱乐盛会,更是一个商贸交流的好机会。时至今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办的“十月朝”庙会,更具特色、更具规模。庙会的繁荣催生出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作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泽高跷最早就是源于“十月朝”庙会表演,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临泽高跷兼具有传统戏曲成分与杂技类竞技项目元素。2010年,临泽高跷赴北京参加首届农民艺术节;2014年春节又赴埃及开罗参加迎新春演出。除了高跷,临泽的走马灯、狮盘犼等活动也极具地方特色。
2.4 历史文化名人要素
图6 古镇历史街巷分布图
图7 临泽水晶月饼
人杰地灵的临泽镇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北宋时期,高邮三贤士之一的乔执中就是临泽人士。其自幼承蒙父教,苦学攻读,后入仕途,是当时公认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苏轼曾撰写《答乔舍人启》表达对乔执中由衷的褒奖。南宋时期的陈造幼学平常,25岁始悟,立志锐意为儒,终在43岁时荣登进士,跻身仕途。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兴学育人、倡导新风,著有《诗文杂著》《芹宫讲古》《长短卷》等。晚清时期,古镇临泽韦氏“一经堂”门中,有两位纯儒兀然而立,泽被乡里,福延江淮,那就是韦柏森和他的孙子韦子廉。韦子廉的学生,当代作家汪曾祺称之为“江湖满地一纯儒”。除此之外,临泽镇名人还有南北朝陈朝将领杜曾明、明末清初政治家王用吉、知名学者车载、近现代书画名家郑谷楼、经济学家吴易风、地理学家夏训诚等。
3 古镇现状与问题
3.1 古镇现状
临泽古镇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不可移动文物14处、历史风貌建筑30余处、历史街巷21条、百年古树3棵、古井4口及石碑、石狮子、石鼓等。在历史建筑群的集中区域,未出现带有明显破坏性性质的建设情况,整个老城区保持了相当完整的古建筑群肌理。各处历史街巷基本保持了原先的尺度,保留了原始的石板路面,仅有安乐寺路及生产街局部进行了拓宽改造。古镇整体未经过度的商业开发,历史建筑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大多数古建筑仍履行着它最初的功能。同时,当地政府有较强的古镇保护意识,对几处重点保护单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办法。尽管如此,古镇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3.2 古镇存在的问题
(1)世事更迭,传承过程中由于分家、租售等各种情况的出现,许多建筑现今存在建筑风貌杂乱、建筑功能混淆、传统院落空间布局被破坏等情况。除此之外,住户的私自加建、改建、扩建等情况尤为严重。
(2)古镇历史建筑多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建筑自身老化问题严重。同时,由于常年疏于管理,缺乏日常维护,导致许多建筑的主要木制构件(木制梁柱、门框、斗栱等)损坏严重。更有甚者,建筑主体已出现不完整的情况(图8)。
(3)传统的空间格局,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古镇历史街巷过于狭窄,不利于机动车的通行,也导致地下管道铺设困难。过于密集的建筑布局带来巨大的消防隐患,同时给现代基本生活设施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4)年轻人口流失,现在仍在使用老建筑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古镇历史建筑即将面临大量空置问题。另外,普通居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普遍不强,相关部门的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4 古镇保护与更新
4.1 整体保存
目前,国际上一个新趋势是更加扩大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从保护个别建筑发展为保护建筑群[3]。对于临泽古镇的保护来说,整体全面地保存其古建筑群的意义远远大于单体的保护。临泽古镇的历史建筑数量大,多数保存状况良好,且周围环境未有严重破坏,具备整体保存的条件。同时,整体保存老建筑群及其街巷组织可以使古镇千年演变形成的空间格局和古建筑群肌理得以留存。
4.2 重点保护
在整体保存古镇建筑群的基础上,根据现存的历史建筑实际情况进行分类,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维修。对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现状保存完好的、具有独特建筑风貌的,以及对构成古镇建筑群整体空间格局和肌理有不可代替作用的重点建筑物或构筑物采取重点保护措施。应遵循“修旧如旧,还原如初”的原则,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空间尺度及风貌。
4.3 综合整治
图8 古镇建筑破损现状
古镇整体是由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巷、河道等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在对古镇进行整体保存和重点保护的同时,应进行综合整治,如疏浚河道,整改历史街巷,改善绿化等。对重点街巷及河道的建筑立面进行整体整治,使其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对于一些不符合历史风貌要求的建筑,进行重点改造,尽量减轻它们对整体历史环境的冲突。只有将建筑、街巷、河道、绿化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整治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古镇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历史建筑群肌理。
4.4 合理更新
古镇保护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应进行合理的更新,使其符合生活和发展的要求。针对一些已经损毁严重或者历史意义不大的建筑物,在不影响整体历史环境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拆除重建。根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赋予原有建筑新的功能,如文化陈列、特产展示、活动交流等,并将现代化的排水、照明、卫生、消防等基本生活设施引入原有空间系统,使其满足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要。
5 结语
“历史建筑所保留的是一种历史空间。由于这空间的存在,历史就变得不容置疑。”[4]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就像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那些质朴而又精致的建筑、沧桑的石板青砖、熟悉的舌尖味道、热闹的民俗活动及代代相传的名人佳就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的根基。对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必使其焕发新的活力,留住文化记忆的同时,给社会历史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