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11-09王桓
王桓
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战略走向,机器人已成为必争领域和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信息、制造、能源、材料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在启动一场新的变革浪潮,带来的不仅是制造业形态的重塑,更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重大变化。
当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机器人产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装备,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机器人属于典型的平台性技术,是芯片、软件、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的集大成;第三,机器人是军民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军转民”“民参军”的重要抓手。
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机器人领域的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一是工业机器人快速普及但国产品牌份额有待提高。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7%,远高于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9%的增速,也高于同期我国集成电路市场8.6%的增速。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已由2012年的14.5%上升到了2017年的43.8%,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也从2013年的25台/万人(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上升到了2016年的68台/万人,虽低于全球74台/万人的均值,使用密度增速却是全球最快。2017年,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销量中的比重为26.8%,同比下滑5.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外企纷纷在国内设厂,积极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六轴机器人仍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短板,尚未成为市场主流。
二是核心零部件已有突破但性能急需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大量依赖进口,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已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整体售价。在RV减速器领域,国内秦川机床、南通振康、武汉精华等企业已有量产品,但在扭转刚度、传动精度等稳定性和精度指标方面,以及耐疲劳强度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难以推广应用。在谐波减速器领域,与国外产品相比在输入转速、传动精度、传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但国内北京谐波传动技术研究所、中技克美、苏州绿的等企业的产品已可实际应用。在伺服电机领域,南京埃斯顿、广州数控、汇川技术等20余家本土企业的产品已初步具备自主配套能力,产品功率多在22KW以内。在控制器领域,华中数控、沈阳新松、上海新时达等企业的相关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产品的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等方面还有差距。
三是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全面开花但仍以跟踪研发为主。目前我国在机器鱼、双足、四足、高仿人形等仿生机器人领域,软组织、神经外科、骨科等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域,智能假肢、智能轮椅、外骨骼等康复机器人领域,以及自动驾驶汽车、意识控制等领域已形成一些成果,但尚无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消防、巡检、物流、水下、太空等特种机器人领域,清洁、教育、娱乐、烹饪、自平衡车等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已出现成熟产品,并已应用在相关领域;在军用无人机、深潜器、太空臂、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消费级无人机、扫地机器人等领域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总体上看,我国在服务与特种机器人的基础研究方面仍落后于国外,尤其原创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严重不足。
四是制约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亟待解决。我国在机器人基础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瓶颈的成因,既有工业基础薄弱的历史因素,也有当前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基础工业水平落后,直接影响到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二是受科技成果转化滞后期的影响,国内机器人技术研发与市场发展脱节,技术与产品衔接不畅;三是市场发育程度不够,行业共性技术数据积累不足;四是顶层设计、前瞻性战略研究、行业引导不够,产业生态未能形成协同发展态势,碎片化现象明显;五是企业经营负担过重,难以吸引优秀研发人才,创新能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假以时日,又要有紧迫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解决软硬约束,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创新与营商环境。
二、全球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技术与机器人的交互融合发展,机器人将更加“自主”。人机交互技术的广泛使用将使安全、协作机器人能与人类更加亲密接触。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其动力学基础、设计概念、机构形态、功能模块等相对成熟,技术路线已基本定型。随着基础工业、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以及与传感、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将朝着精度、速度、效率更高,智能、灵巧作业、人机交互能力更强,以及更加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开放化等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性和可维护性也将不断提高,应用领域将从汽车工业向电子制造、机械加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渗透推广。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其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广泛且复杂多变,在应用领域、产品形态以及功能模式等多方面正处于分散发展阶段。在技术融合创新的推动下,服务机器人在技术上将朝生机电一体化和多传感器智能化,以及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虚拟交互、远程操作和网络服务等方向发展。此外,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服务机器人在产品功能上将朝更实用、更安全、更仿人,人机交互、智能学习以及环境感知和适应能力更强,低成本等方向发展。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为适应高温、高压、大辐射、大尺度等极限工作环境和特定任务需要,将在诸如专用机构、特殊防护、高可靠性要求以及遥操作控制等特殊匹配技術上不断突破,并在任务牵引、应用实践中形成工程化系统产品。
三、推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中的重点方向,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将机器人作为信息、材料、能源、生命等科学的融合创新抓手,大力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协作型、友好型机器人产品。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鼓励技术应用。设立机器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不以经济回报作为专项考核指标。鼓励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开展实用技术攻关,技术成果的价值应由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程度来决定。定期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二是坚持分业施策,强化战略导向。重点支持国防、能源、通信等事关国家安全的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对机器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应坚持市场化路线,减少对此类应用的财政补贴。
三是利用国内市场,集成内外资源。立足提升我国机器人应用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合作中推动国产中低端机器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与国外领先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提升国内机器人技术研发水平。
四是优化奖励机制,实施人才计划。实施机器人专项人才计划,打破学科分类界限,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等方面培养面向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专门人才,通过对重点科技项目和基地给予稳定的支持来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