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溺爱要么责备,你真的会爱孩子吗?
2018-11-09文觉
文觉
孩子需要体会平等和尊重的真爱。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判了死罪。临刑前,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一见面,母亲悲痛地抱着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是一种毋庸置疑的“爱”,更是一个打引号的“爱”。在这个时代,也许比其他任何时代更迫切地需要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因为,现代孩子需要父母的爱来支撑起人生和未来,否则,孩子的人生就会变得极其脆弱,一触即溃。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也都因为是亲生父母,才极其自我地认为对孩子的“爱”是无可置疑和挑剔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做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做父母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我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出来的既有“奴役服侍”又有“威严发泄”,在这种畸形的“爱”中塑造和培养的孩子,会具备完完整整的“唯上情结”,在家庭里始终不能体会到生命之间平等和尊重的真爱。比如文章开头的故事,母亲对孩子就是“溺爱”,把自己放在奴仆的位置,只给孩子提供服务,却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最终酿成大祸。
而现代的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溺爱”外,还有一种所谓的“责备式的爱”,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威严发泄”。由于父母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各个阶段处在盲知和盲从的状态,内心对孩子又有诸多的标准和期待,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触犯了父母的标准和价值观时,父母往往会不分场合地对孩子进行一触即发的责备式教育。这种责备式教育,父母很坚定地认为,此时责备孩子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是为孩子好。
其实,这个过程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唯上情结”的人格,也就是说,给孩子内心种下了唯上的种子:无论父母对我怎么样,父母都是对的,即使我很痛苦和委屈,也是因为父母为我好和对我的“爱”。如此一来,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失去了判断力,步入社会中,人际关系就会经常感到无力和无助,缺失了父母的真爱,就是缺失社会性发展的有力支柱,导致人生的生活与事业受阻。
那么要如何做才是好的呢?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年幼的孩子有过失,在责备的时候应该慎重。众人面前要给孩子以尊严,不责备;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不责备;夜晚让孩子安然入睡,不责备;吃饭时让孩子安心用餐,不责备;正在美好的时光欢庆时,不责备;正在痛哭和忧伤时,不责备;正在患病,身体处在最脆弱的时候,此时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就是一剂良药,不责备。这“七不责”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根本。
父母愛孩子,既不能一味“服侍”,去溺爱他、骄纵他,也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地责备孩子。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应该是平等与尊重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