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影响”教学法及其课堂实践
2018-11-09吴绩新
吴绩新
【摘 要】在中国高等学校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从“教师中心”教学法到“学生中心”教学法的转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但是,如何具体地实施课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往往我们都回到老的教学法上去。“行为影响”教学法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理念,运用戏剧法要求学生将课堂的知识点演绎为戏剧形式,引导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以及运用行为学的模式改进教学法,在通过一些行为影响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在学习课堂上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该教学法为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法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提出具体的实践道路。
【关键词】行为影响;教学法;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8-011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8.051
【Abstract】The study of pedagogy in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the teachers in China. How to change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er ‘s center" to the "students center" is the topic that we often discuss, but how to implement the classroom to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often we are back to the old teaching method up. "Behavioral Influence " teaching metho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pecific teaching ideas for teachers ,that use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put forward a new teaching concept,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to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practice in classroom.
【Key words】Behavioral Influence; Teaching Method; Conscious
从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课堂教学行为整体上是严重失衡的,不仅课堂上大量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倾向,而且即使在极力倡导“学生中心”的今天,教师们对“学生中心”理论探讨的多,但在课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们表现却仍然是“教师中心”教学法,或者说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以“学生中心”为主导的教学实践。
实际上,教学中两个“中心”的失衡现象也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长期以来,教学界对采用何种“教学法”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问题上的反映。目前在高等学校中,主要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中心”论为主,课堂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行为的主导性,课堂教学氛围表现为教師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则多为聆听和记录。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主张以“教师中心”转为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难以具体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往往处于一种类似旧的教学模式状态。
我们通过行为影响教学法的研究,目的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行为影响”教学法的探索开拓了教师教学新的思路,将教师为主导的“教师中心”论,转移到以“学生中心”论上,给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具体实践。
1 行为影响意识理论综述
心理学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做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就是所谓的学习。[1]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等人。
巴甫洛夫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经典条件的反射学习是行为主义比较早的代表之一,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对动物的大脑皮层进行一定的刺激,用进食这种行为方式,让动物学习人希望它掌握的技能,或者说是养成某种习惯。巴甫诺夫认为,操作条件反射是将动物的“随意行为”和“正确行为”与奖赏联系起来,以便引出“正确行为”的操作,同时,让动物体验到相应的愉快后果,此愉快后果会让动物在受到下一个刺激时,采用正确的条件反射。愉快的行为结果提高了动物体做出某种行为的频率,不愉快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出现的频率。[2]
斯金纳也认为人的直接经验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特别适合解释知识学习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因为知识学习尤其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做中学” ,我们通常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个体在学习知识时,若没有相应的感性经验,常常不会有相应的体会,印象也不深刻,影响对知识点的理解,直至掌握知识。
在行为主义的理念中,行为的执行对于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时,还认为行为影响着学习的“愉悦”感,人或者动物的这种愉悦感会引导他们(它们)对此类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成为学习的有利“助手”,这在我们论述的行为影响教学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行为影响教学理念
“行为影响”教学法是基于行为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理念,在实施新型教学方式时,以学生的行为举止入手,实施行为影响模式,从而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行为影响意识的教学理念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行为的练习、实施,达到从意识中自觉产生对知识的探求、记忆、以及深入学习的兴趣。
根据“行为影响”教学法的思想,对“行为影响”教学法做如下定位:“行为影响”教学法是指学习者通过自己经历、行为、感觉发现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行为的实施,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意愿,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经历猜想、验证、自我否定或反思,从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感知的知识。
3 “行为影响”教学实践
(1)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如同在戏剧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也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那些在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赋予特定的行为规范,而当我们扮演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很不适应,但很快就会适应这一社会角色。[3]
运用心理学这一原理,在“行为影响”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们采用角色扮演的“戏剧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表演”,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戏剧表演”法是在实践教学中,基于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自编一个话剧小品,在课堂上演出该戏剧小品。在演出中,学生既是演员同时也是观众,他们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小品的演出者。学生需要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学生扮演戏剧中的人物,参与者会活跃地、敏锐地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再创造,通过这些小品的演出,引导学生记忆、复述直至背诵课文,如果是政治、历史、外语类教学可以身临其境地再现教材中知识点,达到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
在教学中,同学们的这种表演行为,不只是受到角色扮演的影响,而同学们的鼓掌、鼓励会引发他们对这门课,这段知识点的兴趣,往往会引得他们要到图书馆、网络上去寻找相关的知识,作为他们要表演的台词,这些“台词”的背诵会更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他们对这种来自同学的鼓励也很感兴趣,能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
在这种角色的扮演中,他们会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深入思想,以便能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的表演起初他们觉得很假,在装腔作势,但是,他们很快就会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而且在一次次的演出中不知不觉地复习了教学中的知识。这样的亲身练习比单纯的记忆效果要好的多。
教师在小品的演出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在假想的角色中互动,在进出角色之间引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师的鼓励、支持可以促使开放的沟通,也促使教师有机会与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同学们对这样的教学实践积极性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学生们都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们都能参与这样的行为教学中来,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表现自己。
(2)“演讲法”教学对于学生一样适用,在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谈判”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短暂的讲解演讲技巧后,教师让学生自己亲自上台演讲,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感受、学习、旅游、出国经历等,通过演讲,他们逐渐感觉学习的内涵与形式起了变化,发现从拘谨渐渐变得放开了,语言也从非常严肃到有了些许幽默。[5]自然学生的演讲会使他们增长演讲的经验,同时,教师给学生这样的演讲机会,必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當学生在演讲台上获得同学的掌声时,学生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使学生对这段知识点印象非常深刻。这种“演讲”方式教学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使得教师教学更加灵活、互动,学生们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教学与学习者的角色和关系产生转变,学生们才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同时,通过学生的演讲表演,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3)群体行为影响
群体行为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辈群体是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大致相同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成员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易产生心理认同,成员间相互信赖,共同影响从而获得心理归属感,具有自己的亚文化,并从中获得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从价值观到性格,各种生活习惯都产生相互影响,这种同辈群体影响也在应为影响范围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理念。[6]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的核心人物、同龄人的行为会影响周围的同学,特别是他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他不会用语言来影响、强迫同学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但是,他自己的举止行为会给周围同学一个强烈的信号――要按照他的行为方式做才是正确方式,否则就会引起众人的鄙视。[7]我们行为影响教学法就是通过引导这类的“核心”人物,引导他们热爱学习,热爱集体,按照教学目的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锻炼,让他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其他更多的同学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行为影响意识的养成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人的意识,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来灌输意识理念,从而更好地实施思想影响。行为影响教学中可以以行为活动为导向,用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品格、精神等精神意识。
例如在校园中开展体育运动,以及拓展运动,拓展运动并不进行思想品格教育,例如坚强、忍耐、勇敢、合作等学生所要具备的品格。虽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用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这类品格教育,但是,语言的讲述很难为学生深入理解;而用行为影响来进行学生的这类品格教育则显得非常有效。在这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锻炼,使每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行为”操作中,切身感受到如何与别人交流、沟通,与别人配合赢得比赛的胜利,以及项目的成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体育、以及拓展运动的魅力,慢慢地融入到这个集体当中,而学生也为贡献自己的一份劳动而感到自豪,他们从体育、以及拓展运动中学会了合作、配合、交流,增强了自信。[8]刚开始学生的自信可能并不是很高,但随着体育锻炼的进行,合作成功的感知,学生通过锻炼对自己的自信心越来越高。通过这样的体育锻炼,每个学生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学习到如何合作、沟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集体合作找到了自己的自信,为以后的社会合作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4 结束语
“行为影响”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调动了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行为影响教学法,注重学生自我内在动力的发掘,师生关系有了巨大的转变,从“教师”的角色的转化为“教练”的新角色。从新的“行为影响”教学法的体验,改革、转换新的教学法,教师试着相信学生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实践能力,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用“告诉”的方式来传输知识,但是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在一系列的表演、演讲、讨论,以及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影响、感知学习的乐趣,他们在设身处地的表演中与角色融合在一起,在自己的演讲中、体育锻炼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已经将教学内涵灌输到学生的心里,而这种方式似乎更加符合学生的天性和他们的认知规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J].行为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1(06):419.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126.
[3]黎艳.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17.
[4]史爱兵,田野.通识教育课程“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3):94.
[5]杜娟.同辈群体行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12):15.
[6]宋吉红,李铁铮,赵海燕.高校学生自组织群体舆论对学生思想与行为影响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1):53.
[7]梁思雅.浅谈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6(8):35.
[8]张莉.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异同[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