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病的发生危害预防与治疗
2018-11-09李培聪
李培聪
摘 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传染病。本文阐述了布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标准;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108
2016年5月中旬,在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谭家庄村和沙戈庄村分别发现了2例人感染布病病例。通过人间布病病例调查问卷得知,患者为一男一女,2人因家中都饲养了十几只羊,饲养过程中与羊接触时均有皮肤破损情况,患病最初感觉都有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生殖器官肿痛症状,体温最高达39℃,2人分别到潍坊八九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被最终确诊为布病,经过针对性抗菌素联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经过3个月左右治疗已恢复正常。
1 布病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在國内,羊为布病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
1.2 传染途径
感染途径主要有3种。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进食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儿童玩羊直接接触病畜及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目前尚无人与人传染的记录。
1.3 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牧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与羊的产羔季节有关。患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见。
2 布病诊断标准
2.1 流行病学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2.2 临床表现
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1次在2.0cm×2.0cm及以上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2.3 血清学检查
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3 布病的症状危害
患布病后,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波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还有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睾丸肿大(单例),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白带过多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如乏力、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4 布病的预防
不接触有病家畜,不进食不卫生的乳制品及未经煮熟的肉类。提倡圈养,羊(牛)棚圈应远离住房、避开水源。人畜分居,坚决不要在住房内产羔和卧室内养羔;不抱玩羊羔。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屠宰或接羔时要戴胶皮手套,牛羊流产后对被污染的草地要用或漂白粉消毒,清除畜圈粪便要带口罩,工作结束要及时洗脸洗手。
5 布病的治疗
5.1 急性感染
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d。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抗菌治疗法是利福平对本病有效。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
5.2 慢性感染
一般认为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有一定疗程,但四环素的疗程应延长至6周以上,链霉素以4周为宜。对脓性病灶可予手术引流。布病预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个月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