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举措
2018-11-09李优治
李优治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本中,描述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真正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礎上实现个性发展,指引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追求,突破传统教育的分数桎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一、自主学习:发展核心素养的源驱力
围绕“自主学习”,进行“分层走班教学”“周作业检查制”“小组合作学习制”尝试。
(一)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分层走班教学
在均衡编班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优秀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破解这个难题,分层走班教学是一个好的策略。我们先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和科学学科进行了分层走班教学,按照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2个层次,A是基础班,B是提高班,组成新的教学集体,学生按照各自的学力到不同的班去上课。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力现状,进入不同层级的班级学习,学校根据学生的自愿选择、考试成绩及德育导师的评估实行动态跟踪制度,随时根据新情况作调整,做到“菜单式课程,个性化选择”。
在“分层走班教学”中,强调分层不分“心”——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分层教学是流动的,一个学期有大的调整,每个阶段也有小的调整。在老师的观念中,在学生的观念中,在A班还是在B班上课,代表的是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有的学生尽管按照成绩能分到B班,但却主动提出自己更适合做基础题,愿意到A班。
目前,已经着手进一步落实分层教学,按照“语文+英语”和“数学+科学”的类别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巩固班和提高班三个层次,进一步进行探索。
(二)周周练,周周清——周作业整理检查制
学生学习过程需要监测,这不仅给学生提供经过努力后的经验总结,也给教师的教提供一些研究数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周作业整理检查制”就是每周五放学前由导师帮助学生整理一周的作业本和练习纸,双休日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以外,学生必须把上一周做过的作业重新理一遍,尤其是曾做错且已订正的题目。每周一进行周作业检查,用一节课时间、一份检查卷(含四门学科,每一门分值25分,每道题是上一周作业中的易错题)测试,教师合作流水批阅,当天反馈。检测成绩只作为衡量对于上周所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些基础不佳但很努力的学生,通过双休日的作业过关,完全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评估后,由年级段召开成绩分析会,从起点看变化,有横向和纵向比较。每位教师剖析原因,介绍经验,确定下阶段目标,同时制定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安排,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有效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全面课程:发展核心素养的创新点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定阶段学校教育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无数个具体的课程目标的实施来达到。为此,需着眼于全面多元的课程,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经历。近阶段,重点探索“一生一终端”网络教学模式。
(一)固本拓展,丰富课程
在“多元选择、因性育人”的课程开发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进一步学力,满足个性发展需求,调用教师业务特长,形成学校品牌特色。我们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知识拓展课程(人文素养、数学思维、科学探索)、个性特长课程(艺术修身课程、体育健康课程、制作发明课程)和成长指导课程(生活指导课程、学法指导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目前,学校已有40多门拓展性课程,其中有20门精品课程,有4门在区级以上精品课程评比中获奖。随着课改的开展,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探究和体验,通过独立思考或者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未来,将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建设更完善的课程体系,创设多元可选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课程支持。
(二)一生一终端,创设新课程
利用网络技术改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是“一师一终端”的模式;师生一人一台平板电脑,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交互式学习,称之为“一生一终端”。在分层教育面前,“一生一终端”的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提供大量的网络微课程资源,引导教师、学生改变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拓展学习空间,延长有效学习时间,拉近师生间距离。两个实验班级推行了一年,颇有成效,新学期将增加一个实验班级和多个实验学科。
三、教师培训:发展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师是立校之本,是通过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的保证。我们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搭建多个教师发展平台,建立较完整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优化教师成员结构,打造一批具有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的有思想的教师。
(一)变“指”为“掌”,团体作战——集体教研制度
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十分清楚,让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统一进度,共同研讨,共商对策并付诸实践,收效要远远强于教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建立备课组的集体教研机制,并使其常态化,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集体教研的主要任务是:集众人智慧,解决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编制统一的高质量教学资料,从而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可能;通过常态化的集体教研,培养年轻教师,使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班级之间教学质量的较大差异,防止出现年级短板;精编作业,教师先做题,再选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作业题,最后备课组集体定题。这三项基本任务其实是提升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坚持集体教研制度,一定卓有成效。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学与沟通并举
教师的教学技能固然重要,但沟通能力也不可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教学能力。抓成绩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始,思想工作考验的正是教师的沟通能力。教师如何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科,进而喜欢学校,喜欢学习,这是对教师沟通能力的极大考验。我们突出师训,将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借助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心语论坛、校长与青年教师面对面等措施,搭建平台,重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沟通技能。(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