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环保技术的实际应用
2018-11-09贾金梅
贾金梅
摘 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中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各类化学污染也进行了有效防治,其中环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高的成绩。本文从环保技术对于种子的磁化处理、作物声波助长、二氧化碳增施以及空间电场防病4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保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041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并且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导致的,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环保技术也在更新,不管在农业生产效率还是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 种子的磁化处理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种子的有效处理一直是影响农作物后期生长的重要因素。种子的磁化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种子处理技术,主要是在播种前期灵活的利用磁场对农作物种子进行物理影响,从而提高种子的生存能力,并且在酶的有效作用下使得种子本身内部的生产特性进行优化,最终提高种子的活性,农作物的各类生产功能被大幅度强化。例如,在农作物的生长代谢过程中,经过物理磁场磁化的种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对于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促进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进而达到农业环保的目的;经过磁化的种子还能在种子种植前期加快种子发芽速度,提升农作物幼苗的存活数量和生存质量,确保种子健康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种子的前期磁化处理可以推动农作物的快速增长,减少作物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农业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1]。
2 作物声波助长
农作物的声波助长技术主要是利用音箱对固定作物持续发出特定频率的声波,使声波频率与农作物本身存在的生理系统波频保持一致进而与其产生共振,激发农作物细胞内的电子流运动活性,促进植物细胞更快吸收营养物质并对营养物质进行传输和转化过程。利用声波助长的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为农作物达到优质抗病、增产增收的目的。这种利用声波技术为农作物进行助长的方法在国外已经早已普及,声波助长技术对于农产品完全没有污染,是现代先进环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效应用的示范案例之一。声波助长技术除了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外,还可以延长农作物的贮藏时间、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还会提高农作物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2]。
3 CO2气体增施
在农业生产中,温室种植是常见的一种作物培育方式,在温室种植过程中,CO2是相当于水肥的重要“气体肥料”。CO2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条件,在农作物的生产代谢发育中起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科学实验表明,对温室内的CO2含量进行合理增高,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对作物有增高、粗茎等作用。例如,将温室大棚内的CO2含量由正常的大气浓度300mg/L左右提升到1000mg/L,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度可以提高将近1倍以上;如果将温室大棚内的CO2含量由300mg/L降低到50mg/L,农作物将会因为CO2含量的过低而停止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对CO2含量的有效增施,提高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效消除了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延长了作物的光合作用持续时间,对作物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空间电场防病
在农业环保技术中,空间温室电场对于农作物的防病促生具有很大的作用。温室电场技术主要是利用电极线与空间地面两者之间建立自动循环的空间电场,使得空间电场中的各类粉尘等微小物质受电之后进行脱粉运动,在这期间,附着于农作物表面或者空间粉尘中的大量病菌微生物也会随着脱粉运动的产生而被消灭。空间电场除了能够帮助农作物抑制周围雾汽的升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气体病害的传播渠道,进而达到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根据科学研究显示,空间电场对于农作物气体病害的防止效果最佳可达到70%以上,不仅净化温室空气,起到除雾灭菌的作用,还能降低空气湿度达到5%以上,最大程度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反应强度。与此同时,高电压的持续作用还会产生一定量的空气氮肥,这些氮肥与温室中的CO2增施进行有效配合,可以将农作物的产量进一步提高。此项技术使用范围也相对较广,在室温花卉、果树育苗以及一些蔬菜的温室种植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5 总结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要想达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改良和创新。积极使用农业环保技术,可以减少作物对化肥农药的依懒性,为农民朋友创造有利的种植环境,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将农业生产环保技术有效应用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海英.环保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7(7):22-23.
[2]周子楊.环保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