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来了,教师该怎么办

2018-11-09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个性化自动

叶存洪

有研究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承担12种角色:成为自动命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成为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成为解决问题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成为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成为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成为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成为学生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成为学生生涯发展顾问或规划师;成为精准教研中的互助同伴;成为个性化学习内容的自动生成与汇聚代理;成为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

如此这般,教师该干的事情基本上都被人工智能干了,那教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确实引发了人们对教师职业前景的忧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学者伊凡·伊里奇就提出了“学校消亡论”,自那时起人们对学校教育制度就一直存有争议。近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来袭,人们对教师职业寿命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扮演12种角色,“育人”成为教师核心价值》《人工智能来了,教育如何未雨绸缪》《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师》等文章相继推出,使教师角色成了问题。

我同意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但人工智能叠加其他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并在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后,会实质性地改变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如雷·克利福德所言,“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时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为此,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展自己,以确保自己的无可替代性。

首先,提高立德树人能力。长期以来,“教书”“育人”前重后轻,从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而今“只要高考分数上线,哪怕品德有问题,学校也会送佛上西天”,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少年德育喜忧参半,立德树人迫在眉睫。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其次,提升情感文明素养。《礼记》有言:“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个体在学习与生活中,对积极、正向的情绪感受与表达基调不断进行体悟与自我修炼,持续深化和扩充積极、善良的感受基膜,丰厚善意与美的表达形式与意涵,创造性地把生活事件的消极、负面感受转化为积极、正面的情感价值,在此基础上,演化并积淀为具有恒常性的个体情感品质与道德价值,比如仁爱、同情、信任、尊重、依恋、友爱、诚实、宽容、感恩、正义等,这便是个体的情感文明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认知具有调节功能、对行为具有动力功能,且通常表现为积极情绪促进认知的优化和深化、行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最后,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意义感。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三个层面:知识、思维及建立在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联基础上的意义感。不关注思维,学生会学得很死,不会举一反三;不关注意义感,学生会学得很苦,枯燥乏味。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该学科的根,涉及某一类问题的根本。而具体知识不过是从这根上长出来的枝叶。千枝万叶,根茎只有一个,离开根茎,枝叶就无所依附。而意义感是思维的推动力,从事没有意义感、没有情感思维活动的人,只是一部机器而已。所以有学者说,课堂符号学习必须与生活经验链接,而学科之根和意义感的建构都离不开教师。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个性化自动
自动捕盗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基于STM32的自动喂养机控制系统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关于自动驾驶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Stefan Greiner:我们为什么需要自动驾驶?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