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像记者的职业素养
2018-11-09郭士龙
郭士龙
摘要: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职业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拍摄画面的效果和观众的收视反应。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拍摄出好的有价值的画面来。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职业素养应该具有爱国精神、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和发扬这“五种精神”,才能称得上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电视新闻摄像记者。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摄像 职业素养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是用画面说话、用画面说理的,拍摄什么画面以及采用什么态度和方式去拍,将直接决定和影响最终的画面效果和观众的收视反应。摄像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拍摄画面的效果。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应该具有爱国精神、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爱国精神
所谓爱国精神,就是要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与行动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像爱护家一样爱我们的国家,有国才有家。
新闻工作者更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首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其次才是新闻摄像工作者。新闻摄像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摄像记者的基本要求,首先就是应该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党的事业积极工作。这是新闻摄像记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所在。
一个人是否爱国,既能说明做什么人的问题,又能说明政治素质高低的问题。一个中国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爱国家、讲良心、知恩图报。同时,我们讲爱国、忠于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挂在嘴边,而是要体现在工作上,用实际行动来爱我们的党,爱我们的国家。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对自己立下信条就是六个字:“做好人,办好事”。工作不久,笔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对祖国,常怀感恩之心。深感“没有共产党,没有我的一切,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要一如既往,为党积极工作,为国努力贡献。后来笔者的座右铭是:“肯做必然成,不做必不成。凡事若不成,乃在不做人。”
敬业精神
所谓敬业精神,就是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地对待所负责的工作。事业(工作)不在于大小,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当国家主席,还是做环卫工,都是光荣的,只是分工的不同。只要是正当的职业,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就是受人尊敬。敬业离不开爱和忠诚,只有发自内心的爱一件事,才能做到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敬业意味着勤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才能成一行。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一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既要认识这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又要懂得这是不断提高技术、增强本领的好机会。只要一天一天地坚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一定会做出成效出来。二是要不怕苦和累。电视新闻摄像既是令人羡慕的,同时又是充满艰辛的。摄像记者要亲临“艰、难、险”现场拍摄新闻,要有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危险(如抗洪抢险、火灾现场、地震现场、石流塌方、煤矿出事等)和连续作战的不怕艰难困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抢拍到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真实画面。例如,1987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电视、广播、报纸各媒体记者立即赶赴现场采访。1987年7月1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关于抢救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报道,是这样描写记者的,“被大火烧烤起了泡的记者,从火海中脱出险些丧生的记者,睡在老乡热炕上的记者,到处求告抢吃抢喝的乞丐记者,冒名顶替混入列车开赴火场的记者,饮食中毒躺在医院里输液还在谈话采访的记者,憋在闷车里无法‘方便的脸红心跳的女记者!匆匆忙忙、张张惶惶的记者们哟,无空不钻,无处不闯的疯狂的记者啊!”看,当一个记者好难、好苦、好险啊!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就得有不畏艰难困苦,赤诚奉献的精神。上述记者给摄像记者们树立了榜样,要向他们学习,树立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钻研精神
所谓钻研精神,就是指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坚持学政治、钻业务,做干一行钻一行,学懂弄通的“明白人”。
一是要加强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掌握主动权。我们在拍摄新闻、时事性专题节目等时,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大气候和小气候,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民需要的精神文明“产品”——电视节目——教育、引导和感染观众。
二是在业务上要有钻研精神,在学习拍摄技术上和艺术创作上要有“钉子”般的钻劲,不能以工作忙没时间学习为借口,不学习、不钻研。雷锋同志的学习精神、钉子精神很值得每个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好好学习。摄像机就是每个摄像工作者的“武器”,要熟悉它發挥它的作用,就得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技术性能和摄像技巧,操作起来游刃有余。要做到这一点,要在学习摄像机技术上下工夫,要与时俱进学会使用各种摄像机,做到操作熟练自如。
三是要有较强的捕捉意识。在艺术创作上要有钻研精神,在拍摄新闻中要有较强的捕捉意识。捕捉意识也就是新闻敏感,有新闻敏感的摄像记者,应该是突发事件现场的到位者、日常新闻的提炼者、预发新闻事件的预感者和决定性瞬间的捕捉者。摄像记者要学会考察拍摄对象的共性与个性、具象与实质,把理性化的内容转化为感性化的、可具操作性的拍摄方案。
在摄像的时候,要运用多维视角,把局部观察和整体观察相结合,寻像器内的观察和寻像器外的观察相结合。寻像器是电视新闻摄像工作者的第三只眼睛,寻像器中的画面是摄像记者对新闻现场的观察和思考以后进行选择提炼的镜头语言,是摄像记者运用光线、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进行画面构图表达创作思想的载体。新闻的现场纪实性要求摄像记者必须采用纪实的手法去取景构图。新闻是动态发展的,在寻像器内进行构图拍摄的同时,摄像记者还必须关注寻像器外事态的进展。由于新闻拍摄现场具有变化快不重复的特点,对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摄像记者在用取景器捕捉画面的同时,还要放眼周围的环境变化,紧密关注新闻现场可能出现的发展情况以及变化趋势,对事态的发展要有预见性。
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艺术做到精刻细雕、精益求精。“玉不琢,不成器”。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也要有这种精刻细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善于提炼新闻主题和巧妙构思。
新闻主题是创作者对新闻素材及其意义的提炼和升华,是创作者对新闻素材的哲理思考。电视摄像记者必须透过表层挖掘新聞事件的内在本质,提炼出主题思想,并围绕这个主题思想确定拍什么和怎样拍,才能使最终拍摄的新闻内容有血有肉,有观赏性,有启迪性。
主题确定之后,就是构思。构思是对事件和拍摄对象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是在拍摄之前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新闻事件是动态的、复杂的,分为可预知性和不可预知性,对于多数预知性新闻,因预先知道计划和进程,就可以预先确定如何选用画面景别,如何分切、运动镜头,如何统一节奏,采用何种色调和基调。但很多新闻往往是不可预知性的事件,构思就在开机前的那一瞬间形成,靠的是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而形成的思维态势。作为指导拍摄的思路,构思是贯穿整个拍摄过程的红线,指引拍摄者进行有目的的创作。
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要有超出常规,抛弃旧的,创造新的一种思维方式。摄像记者在拍摄电视新闻中,同样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创新才有可能出“精品”。电视新闻摄像记者要敢于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电视新闻摄像方面的拍摄技巧、拍摄艺术及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超越自我的优秀作品。例如2006年湖南发生洪水灾害时,笔者跟随省领导在郴州参加抗洪救灾中,有意识地捕捉到了不少抗洪抢险的新闻。
又如,湖南经视频道《晚间新闻》一则关于《交警营救重病婴儿》的新闻,画面是笔者有意识地捕捉到的。新闻突出了高速交警在被洪水冲垮京珠高速湖南郴州段的滞留客车上执勤和一名年轻妈妈为刚出生15天的婴儿突患急病焦急万分,交警用四个轮胎胆和两块木板自制成皮划艇(称为“交警一号艇”)在洪水中不顾自己安危快速将重病婴儿送上岸去救治的场景。笔者用固定镜头拍摄展现交警用两块木板、四个轮胎胆拼成的皮划艇以及交警快速运送救治的画面细节,讴歌人民交警为民排忧解难的高尚品德。画面的张力和文字的解说词浑然一体,使这条不到两分钟的新闻不仅当晚在湖南经视播出,而且次日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转播。该新闻获得全省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第16届湖南新闻一等奖。
结束语
上述五种精神基本上涵盖了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五种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如果一个摄像记者没有爱国精神,不可能有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不可能有钻研精神;没有钻研精神,不可能有工匠精神;没有工匠精神,不可能有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邵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