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好亲切的敲门声
2018-11-09周远清
周远清
我正恋着被窝,睡梦中仿佛听到有人敲门,大清早,又是周末,我以为是幻觉,又睡了过去。
“咚咚咚”,敲门声再一次响起,我一个翻身,披着衣服打开门,原来不是幻觉,门外站着村民陈宝山。他见我呵欠连天,满脸倦容,连忙说:“啊,老师,对不起,对不起,打扰你睡觉了。”我把他让进屋里,问他有啥事,他一脸的歉意,嗫嗫嚅嚅说了半天,原来他过几天要嫁女儿,让我给他在陪嫁的箱子上画上一个“喜鹊闹梅”的图案。
陈宝山住在学校背后,我们经常去他家地里买菜,地里种着白菜、青菜、蒜苗、莴笋、萝卜、大葱等蔬菜。我们选好菜,就讲价钱,他很客气,说随便给,家园所出,但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已经是老熟人了。让我给他画柜子上的图案,我当然非常高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过是举手之劳。所以,我时常被村民叫去在箱子、碗柜、衣橱上画一些热闹的图案,比如“松鹤延年”、“红双喜”、“喜鹊登枝”之类的画,我非常乐意为他们服务。再说,还可以赚一顿饭吃。
吃罢中饭,我就带上笔墨来到老陈家,在那个大大的碗柜上作画。听说请老师画“喜鹊闹梅”,一群婆娘、汉子、老人、小孩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议论,直夸我画得好,说那喜鹊活灵活现,仿佛要从柜门上飞了下来。图案画好,上一道清光漆就完工了。主人家留我吃饭,让我坐上八位(那是最尊贵的客人位子),好吃的菜直往我碗里夹,临走还送我一把面条、几个鸡蛋作为酬劳。个把小时的工夫,又吃又拿,实在不好意思,我竭力推辞。陈宝山说:“老师不收,就是看不起农民,是不是嫌我们的东西脏。”话说到这一步,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收是不行了。
那些年,交通不便,加之贫穷,山里人娶亲嫁女,多数是请山木匠打家具,说是打家具,并不像现在有沙发、衣柜、橱柜、组合家具之类的齐全。家具不过是一个碗柜,两个板箱,几个板凳,最多加一张床而已。而且那些家具做工粗糙,样式也老套,但是耐用,几十年不会散架。打好柜子,涂上板栗色或红色的油漆,请人写上一个大大的双喜字,或者画上一个热闹的喜庆图案就行了。山民们听学生说我宿舍里挂有不少自己画的画,就偶尔上门相求。我虽说不上是画家、书法家,但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师范里学过素描、写生,水彩画,也临过古代几个书法名家的帖子,公社开大会的标语是我写的,漫画专栏是我画的。我那点水平现在看来,实在很一般,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成了山里人眼中能写会画的人。我记得那时放学后,本地人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外地老师没有去处,一天干坐着望天空的云彩,要不就是到河坝里捡石头打水漂玩,百无聊赖。
在山里那段苦涩无聊的日子里,我在备课、改本子的時候,常常听到“咚咚咚”的敲门声,我便知道有人相邀,可能是来叫我去写喜字写对联或者画画的。那时,在中学里,十几个老师,只有我一个人享受着被人宠着敬着的“至尊待遇”,感到特别的幸福和自豪。说实话,在那种物质贫乏的票证时代,说三个月不知肉味有点夸张。一个月难吃上一次肉却是事实,我偶尔还能帮村民画画,改善一下生活,润润生锈的肠子,吃饭时还被尊为上宾,感觉是幸福瞬间溢满了胸膛。
那时山里没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吃财政饭的职工靠每月供应的那点少得可怜的煤油,还得省着用,一灯如豆,要把头靠近煤油灯才看得清字,不注意会烧着头发和眉毛。山民没有煤油,天黑就干不成什么事。学校、村舍、公社,包括那些卫生所、粮管所、供销社都在一个大峡谷里,天一断亮,山黑、树黑、房子黑,仿佛像一瓶墨汁从天上倒下来,那黑织得很密,浓得化不开,看不清方向。村民遇着办喜事,白天还好说,晚上就抓瞎。只有我们中学有汽灯照着学生上晚自习,一盏汽灯相当于三百瓦的电灯,光芒四射,亮啊!一般情况下,汽灯不外借,但如果是学生家里要办事,还是要提供方便的。
汽灯由我管着,当学生家长敲响我的门,来请所有老师赴宴时,我知道请我们的目的就是看中汽灯了。我请示校长,校长说,那就走吧。十几个老师提着汽灯一路说说笑笑到主人家贺喜,待杯盘狼藉酒足饭饱,当山村最后一抹晚霞散去,夜幕降临时,我们就打亮汽灯。顿时,雪亮的灯光万丈光芒,刺破天穹,伸向四野,把山村照得如同白昼。灯光就是诱惑,灯光就是召唤,那些看热闹的人从家里出来了,到处挤满了人。在汽灯下打牌的,吹牛的,追逐的,热闹非凡,一个山村都沸腾了。主人家热情招呼着大家,脸上流淌着自豪。我们也被待如上宾,烟儿抽着,茶儿喝着,瓜子儿嗑着,说着笑话儿。
那情景,啧啧,蛮幸福的。
汽灯用的煤油是免费的,虽然我们也送了礼钱,即便人家要给油钱,也不好意思收。待闹够了,玩够了,村民们都回家睡觉去了,我们打着汽灯往回走,山路上冷风飕飕,夜凉如水,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受用。那些年,借汽灯的敲门声偶尔响起,并不觉得多余和烦躁,相反是亲切和信任。我每天用心擦拭灯罩,把灯盏擦得纤尘不染,晶莹透亮。现在回想起来,那灯闪烁着爱的光辉,那光辉朴素得让人肃然起敬;灯光映着我们的希望,教师们与山民相处得其乐融融,心里常常拥有着一份温暖。
工作变动到城里后,我有了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住宅被钢筋水泥森林裹挟着,每天匆匆忙忙上班下班,呼吸着污浊的汽车尾气回到家里,疲惫的身子跌坐在沙发里就不想动。面对眼前喧嚣、浮躁,面对物欲人流的横冲直撞,我自己常常陷入莫名的苦恼之中,多想听那失落已久的敲门声,想同朋友、乡亲聊聊家常,说说山乡变化,释放心中郁结的块垒。但敲门声却很少响起,偶尔有声音传来,急忙起身开门,原来是别人的门响了。有两次倒是敲我的门,第一次,一个妇女不等我邀请便走了进来。我以为是熟人,也许是时间久了不记得了。后来才知道是推销洗发液的,缠磨半天才打发走掉。第二次敲门声响起时,是一个卖菜刀的陌生汉子,我赶紧拿起案板上的两把菜刀告诉他我有了,他才不情愿地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对于当时枯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来说,那轻轻的敲门声,多么温暖的声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