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住院楼冷热水系统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2018-11-09武燕杰
武燕杰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某综合医院住院楼。总建筑面积75437.65m2。地下1层,地上16层。建筑高度66.80m。使用性质为医疗建筑住院楼,总设计床位数869床。
主要功能PET-CT、肿瘤门诊、后勤保障、病案库、中心药房、产科门诊医技、总务库房、静配中心、产房、康复理疗、标准病房护理单元、产科中心护理单元。
2 生活冷热水系统设计
2.1 生活冷水系统设置
根据业主提供的市政资料,市政供水最低压力为0.20MPa左右。本项目南侧及北侧市政给水管网允许开梯口接入生活给水管,本项目分别从两侧管网各接入一根DN250的给水管,形成两路进水,并在红线范围内形成环状供水管网[1]。
根据市政水压,保证本项目用水可靠性,本工程地下室及地上二层的部分(二层楼面标高相对于±0.000),由城市自来水水压直接供水。三层及其以上部分采用二次加压供水。用水点处供水压力大于0.20MPa时采用减压阀减压,减压后压力不大于0.20MPa。
(1)生活热水系统设置。本工程最高日用热水量为275m3/d,最大小时用水量为29.303/h,平均时为11.44m3/h。热水系统设计小时耗热量为3710849kJ/h。
院区住院楼及其他用水量大用水比较集中的区域设置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由2台热水锅炉(1400kW)提供主热源(85℃热媒水),配置导流型半容积式热交换器。同时由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预热。设计为全日制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为保证生活热水的供应温度,设计采用机械循环管道系统,换热器出水温度为60°C,回水温度为50°C。
为保证冷热水系统压力平衡,热水分区与冷水分区一致。
2.2 冷热水系统比较
(1)方案介绍:以住院楼B区10-14层为例,笔者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计两种方案。详细介绍如下:
方案一:病房区域根据科室不同在A、B、C区每层分别设置一根主管道及单层的横干管给水,热水供水与回水均在本层,热水供水管及回水管上均设置水表,对各科室设置单独的水表分层计量。如图1。
图1
方案二:给水系统、热水系统采用立管循环的方式,冷热水系统上给下回。在病房管井内设置冷热水表,分户计量。冷热水分区相同,保证压力平衡。冷热水系统图如图2、3。
图2
图3
(2)优缺点比较:方案一与方案二为不同的热水供水及计量方式,各有利弊,现分析如下:
方案一
优势:各层吊顶内敷设横干管供应冷热水至各用水点,管道布置更灵活,同时减少管道穿楼板的数量,减少了因每层房间功能布局不同导致的管道转弯的问题;上下层之间不会因功能不同相互影响,水表分科室计量,方便业主方运维管理,同时也能促进各部门节约用水,对医院节水节能有积极作用。管道布置形式为医院后期的功能改变、改造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不足:初期管道投资较方案二高,在每层布置冷热水、回水主管,由于管道交叉对于走道的净高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净高要求比较高的建筑影响更明显。对于卫生间靠外墙的病房,管道需要穿病房卫生间,增加施工的难度,若主管管道布置在走道,由于支管长度太长影响会热水使用的舒适度,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保证热水的稳定性[2]。
方案二
优势:节省管材,立管布置在病房管井内,避免管道穿越病房,减少管道漏损对病房的影响;管道立管布置,仅在顶层及底层的顶部布置环管,对建筑层高的影响小;热水供水管道短,立管循环,热水舒适性高。
不足:不利于分科室计量,水表布置多,并且水表使用年限短,不利于管理,会增加医院后期运行成本。水表数量多,逐个读表计量工作量巨大。
3 结束语
根据对以上两个方案的对比,笔者建议业主能采用方案一分科室计量的方式,但是由于热水系统由单独的管理公司统一进行业安装计费管理,业主采用采用了方案二。但是笔者认为分科室计量的方式仍为医院建筑推荐的供水方式,不论是管道同程、独立经济核算还是后期的运维管理方面均利大于弊,也有利于医院达到建筑满足节水、节能绿色设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