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门市1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报告

2018-11-09朱名超许正敏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天门市卵形疟原虫

朱名超 许正敏 朱 娅 侯 炜

(1.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1; 2. 湖北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湖北襄阳 441021; 3.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科,湖北天门 431700)

1 患者资料

患者,男,26岁,农民工,湖北天门人,现住天门市汪场镇别台村8组。2013年4月赴非洲坦桑尼亚外出务工,在桑给巴尔的奔巴岛南方省建筑工地工作,奔巴岛南方省为疟疾流行区,当地海拔1 800 m以下的地区全年均存在感染疟疾的危险,主要盛行恶性疟,占发病数约90%,其他包括卵形疟原虫(< 10%)、三日疟(1%)、间日疟(罕见)。当地主要传播媒介为冈比亚按蚊和阿拉伯按蚊,传播方式为蚊虫叮咬,人群普遍易感。

患者在该地建筑工地上班,夜间在工地的帐篷内休息,经常被蚊虫叮咬,曾于2013年6月出现发热、发冷、寒战、出汗、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发病时间多为夜间,于当地诊断为疟疾(具体感染疟原虫虫种不详),行抗疟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症状缓解。2015年8月再次发作疟疾,自行在当地购买抗疟药服用后好转。2017年6月23日从非洲回国,2017年7月1日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而至天门市疾控中心进行疟原虫检查,结果为阴性,但发热症状仍就持续,辗转至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患者主诉:体温最高时39.1℃,多于晚间明显,发热多为隔日发作一次,伴畏寒寒战,轻微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门诊以“发热待查,急性上感,疟疾?”收至感染科治疗。追踪患者家庭成员无类似病史,亦无肺结核、出血热病史及输血史等。查体:体温(T):38.5℃,呼吸(R):24次/ min,心率(P):124次/ min,血压(B):130/80 mmHg,双肺呼吸音稍粗。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WBC)10.2× 109/L血象偏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7.68× 109/L示感染象,血小板计数偏低(80× 109/L),C-反应蛋白增高(10.09 mg/L),疟原虫镜检:阴性。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于7月3日出院。7月16日患者再次发热于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4 d(具体药物不详)无效,而转至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辅检:血常规:WBC 11.5× 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NEU%)偏高为71.9%,血小板降低(84× 109/L),C-反应蛋白(CRP)45.95 mg/L,降钙素原(PCT)9.15 ng/mL,CRP和PCT均明显升高,提示存在严重感染,尿常规:尿酮体弱阳性,尿蛋白弱阳性,黄疸增加:总胆红素(TBIL)25.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9 μmol/L,疟原虫检查:疟原虫(MP)显微镜检阳性,疟疾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阳性(图1)。经姬氏染色镜检发现有疟原虫的环状体和大滋养体。厚血膜滋养体:环较肥厚,核1个较大,胞浆较致密,偏向核的一侧,围住核,整个虫体似戒指(图2-a)。薄血膜见大、小滋养体: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略胀大,细胞呈卵圆形,拖尾,似泪滴状,边缘不整齐,呈毛刺样,环较粗壮,胞质深蓝色,约为红细胞的 1/3,核1个,较大。大滋养体胞浆似花环状(图2-b)。小滋养体胞浆较粗厚,近核处变细(图2-c,d),根据疟原虫镜下形态初步鉴定为卵形疟原虫,为确定虫种,将患者血样送至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经巢式PCR分型检测(核酸提取试剂盒QIAamp DNA Blood Extraction Minikit,Taq酶购自Roche公司),鉴定为卵形疟原虫。

图2 卵形疟原虫镜检(姬氏染色×1 000)Fig.2 P. ovale microscope(Giemsa Stain, ×1 000)a.环状体(姬氏染色 ×1 000);b. 大滋养体;c-d. 小滋养体。a. P. ovale ring form in thin film(Giemsa Stain, ×1 000);b. P. ovale trophozoite (Giemsa Stain, ×1 000);c-d.P. ovale ring form (Giemsa Stain, ×1 000).

图1 疟原虫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Fig.1 Malaria parasite rapid detection kit (colloidal gold method)

患者给予抗疟治疗,由于该患者为非重症疟疾病例,故给予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2片治疗,由于患者曾多次行抗疟治疗,为防止抗疟药耐性,故联合磷酸氯喹片/磷酸伯氨喹片3 片/ d(由当地疾控中心提供)。24 h后患者症状减轻,治疗3 d后,患者症状消失,继续维持连服8 d,复检疟原虫阴性,临床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未见发热发冷等疟疾发作症状,拟继续随访观察,嘱患者次年3月进行休止期治疗。

2 讨论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有99个国家,33亿人受到疟疾威胁(诸欣平等,2016),我国于2010年制定并启动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由于该计划的大力实施,我国本土疟疾已经减少,卵形疟已无报告(师永霞等,2011),但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逐年增多(肖婷等,2012;张孝和等, 2013;林耀莹等,2015;张红卫等,2010; 陈宇浩等,2017),因其流行病学意义重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例患者在疟疾疫区工作,可能被体内含有子孢子的雌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首次发病是2013年6月,第2、3次分别于2015年8月和2017年7月发病,由于卵形疟既有再燃,又有复发。从发作时间规律来看,3次发作每次间隔2~3年,且每次均未行正规治疗,可能系患者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已被杀灭,但数年后肝细胞内的休眠子复苏,发育繁殖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继续繁殖而引起疟疾发作,即复发,因肝细胞内休眠子潜伏期不同(林耀莹等,2015),故复发时间间隔不一。患者多次疟原虫镜检阴性,可能原虫密度较低,文献报道(Gamaetal.,2007),当血中原虫密度较低(<50个/ μL)时,镜检难以查到原虫,容易漏诊,但近年来,疟疾快速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Nzeyimanaetal.,2002),弥补了由于人工镜检技能层次不齐、疏忽大意、采血时间不当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漏检,但疟原虫镜检为病原学诊断,并一直认为是“金标准”(许正敏等,2014),故进一步加强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仍不可忽视。

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完成一代红内期裂体增殖均需48 h,因此二者发作规律相似,临床上常难以区分,但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发作通常较轻,这可能是本例患者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未见明显异常的原因。但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疟原虫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释放血液促凝物质造成血小板聚集、消耗有关,黄疸可能与疟原虫增殖所致红细胞破坏,形成血管内溶血有关。

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网织红细胞,而恶性疟原虫可寄生于各发育期的红佃胞(诸欣平等,2016),这是卵形疟原虫致病较恶性疟原虫轻的原因之一,由于恶性疟与卵形疟原虫治疗措施迥然不同,因此正确鉴定虫种对患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因患者多次复发,反复抗疟治疗,需警惕抗疟药耐药性可能,应视病情联合用药适当延长治疗疗程,同时定期跟踪随访病人尤为重要。为此,检验检疫人员应加强出入境人员的检疫排查力度,完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出境人员给予疟原虫疫苗接种,对入境曾感染疟疾的回国人员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及休止期根治(陈宇浩等,2017),以减少疟疾的复发,减轻疟疾疾病负担,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天门市卵形疟原虫
卵形的变化
——奇妙的蛋
湖北天门市6667公顷(10万亩)“多宝萝卜”助农增收
白描画禽鸟(五)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天门市推进牛品种改良工作的思考
天门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策研究
相同养殖条件下卵形鲳鲹3个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