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有效预习
2018-11-08余燕
余燕
【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激发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学及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预习 预习方法 多方面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49-02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经过多年来语文教学尝试和实践,我采用了以下预习方法,效果颇佳。十几年来,一直用这种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合理预习,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尤其阅读能力较强。
具体方法为:
一、初讀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预习生字,在读书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通过工具书进行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
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2.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二、搜集和课文内容、作者、文章涉及的事物相关的资料
预习课文时,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再次阅读整篇文章,读通课文
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
1.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2.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
3.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四、提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
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五、圈画批注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六、摘抄词句
“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在使用中对学生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七、目标检测
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譬如,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做做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一定要带着问题认真地去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万不可偷懒耍惰抄参考书!
写到此,应用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一句话来总结对预习的种种观点:“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感,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